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明威 | 上頁 下頁 |
九 |
|
威靈頓信奉這些條令,他很可能是「始作俑者」之一,起碼是擁護者,執行者。他是一個很厲害的上司。但也是海明威一生中遇到過的最出色的報人高手。海明威佩服的男人或女人為數不多,他是其中之一。 他要求海明威即興寫出事情經過,寫完便刪、刪、刪。文縐縐的形容詞在新聞報道中沒有位置。諸如「輝煌燦爛的」、「五彩繽紛的」、 「宏偉的」、「美麗的」等形容詞,統統要刪掉。不許寫「黑色的烏鴉」,烏鴉都是黑色的,不許寫「大的悲劇」,悲劇都是大的;「用動詞,寫行動,要真實可靠,不要評論,不要形容詞,不要把讀者弄得氣急敗壞。」 「他們逼我苦幹」,海明威後來說,「《明星報》的寫稿法則——『風格規定』,像軍事條令那樣念給我們聽」;「這些就是我在寫作方面所學到的最好的準則。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些東西。一個有才能的記者在真正感受和如實描寫他要表達的一件事情時,只要遵守這些準則就萬無一失。」 《明星報》社那「巨大的房間」裡還有一個令海明威佩服的人,叫裡昂·摩斯。海明威與他並無多少交道,但對他印象很深刻。 摩斯佔據了最遠的一個角落,個子高大,遠遠望去像一尊山神。此人嗜酒、自私、傲慢、好鬥。但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樂觀,而且富於進取心,是個工作狂。他最善於揭露這個城市的陰暗面,黃色新聞文風潑辣。 海明威後來提到過他:「裡昂·摩斯最擅長故事改寫。他腦子裡可同時構思4個故事情節,然後去打電話,電話剛一打完,腦子裡又多了一個故事情節。接著用飛快的速度將這5個故事寫出來交給編輯部。肯定說,每個故事都有其動人的地方。他在記者中工資最高,凡是他工作過的地方,都是這樣。如果他發現同行中有人工資比他高,他便要求提薪,否則就辭職不幹。除非他喝了酒,否則,他從不同其他記者談話。他是我看到過的打字最快的人。他有一輛小汽車,是一個女人送給他的,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一天晚上他們開車去傑弗遜,在林肯大道上,那女人突然用匕首刺他。他搶過刀子,丟出車外,朝她齶部猛擊一拳,把她的齶骨打斷了。然後把她綁在後座上,開車回到堪薩斯城。」 如果說威靈頓讓海明威接受了使他獲益終身的嚴格的寫作訓練,那麼,這個摩斯的某些性格為人則對海明威有潛在的影響。 他叔外祖父的鄰居家有一個叫雪萊的妙齡女郎,愛穿著,好虛榮。有一段時間,海明威出了《明星報》社的大樓後,便常跟她一起逛電影院、劇院。 一次,他們去看喜劇,海明威沒來得及修整儀容,衣著邋遢。雪萊一見就有些不悅。當他們到了人多的劇院進口處時,雪萊快步搶前,顯然是不願讓人看到她那個樣子難看的男伴。散戲後他們去吃了冰淇淋,海明威神情陰鬱,一言不發。以後再無往來。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橡園鎮和瓦倫湖就常有。但海明威在青少年時代的浪漫史都有如曇花一現,沒有多少意義。 至於對堪薩斯城街頭巷尾那些扭來擺去的妓女,初出茅廬的海明威是「敬而遠之」,「見而不碰」。充其量也只是偶爾說笑幾句。埃德蒙醫生早就適時地讓兒子明白了混亂的兩性關係的巨大危害。 18歲的海明威剛一「步入這個嚴肅世界」,就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嚴肅。他或許還發現,世界愈不嚴肅,人就愈必須嚴肅。 他對堪薩斯城的評價是:「這個城市有好的一面,也有醜的一面。」五光十色的生活使他目不暇接。 告別校園以後的人生之路,從這樣的地方和這樣的生活開始,對日後成為作家的海明威來說又是一份幸運。他不僅接受了嚴格的寫作訓練,而且收集了許多寫作素材,不過它們真正要派上用場,還是將來的事情。 眼下,他根本沒有舞文弄墨的靜氣。 7個月以後,他離開堪薩斯城。從《明星報》社那「巨大的房間」奔向硝煙彌漫的歐戰戰場。 3.追趕炮火 見習記者的生活固然讓海明威感到新鮮、興奮,他也幹得很歡。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參加歐戰的努力。年齡問題確實指日可待地解決了,而且他還蓄了一綹小鬍子,裝得比實際年齡更大一些。 但眼睛問題仍是障礙。也許是橡園鎮文明使他從小就對弄虛作假有羞恥感。也許是兩年前的「蒼鷺事件」使他對「法規」之類的東西心存餘悸,總之,他構想過各種各樣「增加視力」的方法。但一站到視力表前就施展不起來。他一次又一次報名參加各種軍役,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 但他的決心愈挫愈勇,歷久彌堅。他在給他姐姐的一封信中說:「即使這樣,我還是一定要到歐洲去。我不能因為眼睛有毛病,就放棄了參軍到歐洲去的願望。」 終於設法讓海明威實現了這一宏願的,是《明星報》社的一個同事特德·布倫貝克。 布倫貝克有一隻眼睛是假眼,但他照樣參加了歐戰! 他是堪薩斯城一個名門望族家庭的子弟,讀大學時被一隻撞到樹幹彈回來的高爾夫球砸掉一隻眼睛,換了一個玻璃假眼。他本人和他家裡都有些辦法,雖然傷殘,他照樣進了陸軍部隊當上了赴法美軍野戰勤務部的救護車司機。 大約正當海明威滿懷懊惱坐在福特牌旅遊車上隨他父親去瓦倫湖的時候,布倫貝克正志得意滿一身戎裝站在向大洋彼岸的戰場乘風破浪挺進的遠洋輪上。 大約在海明威到《明星報》工作了一個多月的時候,布倫貝克又從歐洲回來了,而且也做了《明星報》的一名記者,成天穿著阿爾卑斯山輕騎兵的軍裝,在一排排的桌子中間穿來穿去。 兩個年輕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成為好友。布倫貝克比海明威大4歲,他還想重返歐洲,再次投身於這場「即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不過,他把時間定在翌年春季,因為歐洲的冬季多雨。他向海明威談了自己富於傳奇色彩的4個月歐戰經歷,並許諾一定幫助海明威實現到歐洲去的願望。 他們向紅十字會提出申請,到歐洲戰場上去開救護車。 1918年5月12日,布倫貝克和海明威領到了紅十字會發給他們的軍裝,上面還帶有尉官的符號。那天他們剛釣魚回來,海明威一身泥汙汗水,滿臉激動興奮地接受了軍銜、軍服。 堪薩斯城《明星報》馬上刊發了照片和文字報道,宣佈本報兩名記者將參加歐戰。 一星期之後,他們的部隊在紐約第五大街舉行閱兵式,一共有遠征志士7500人,報上稱他們為「美國生活中的精華」。他們從82號街口走到貝特麗公園。他們通過彩旗飄揚的檢閱台時,精神抖擻地向右看,臺上威爾遜總統和夫人對這些出國作戰的男兒頻頻點頭,表示送別。比他們的隊伍更整齊的樂隊高奏美國國歌和雄壯的進行曲。海明威深為這熱烈莊嚴的場面所感動: 「我簡直激動得要發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