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明威 | 上頁 下頁


  但對格萊絲說,這次旅行更重大的意義是領著兒子瞻仰了那裡的中央街第一公理會教堂,她的父母親,也即她兒子的外祖父、外祖母年輕時在這個教堂的唱詩班當過男女聲領唱人。這是兩位已故的老人留給格萊絲的一份驕傲和榮耀。她幾乎帶著她的每一個孩子來過這裡。從南塔克島返家的途中,他們又順道參觀了波士頓、勒星頓和康科德等地方的歷史名跡。當海明威興猶未盡地回到橡園鎮的時候,學校開學已經幾周了。

  格萊絲的努力見了成效。少年海明威和他姐姐曾經連續好幾周的週末出現在芝加哥市柯裡姆表演中心的露天舞臺上,和他們的同學一起演出歌舞節目,其中甚至包括日本古裝戲。

  但這也就是海明威的音樂和舞臺藝術生涯的頂峰了。他沒有繼承母親的秉賦,而是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唱歌都走調。

  至於母親給他的那把大提琴,海明威從來沒有對它發生過感情,儘管他幾乎每年夏天都遵母命把它背到了溫德米爾別墅,但一到那裡,他便將它冷落在房間的一隅,他自己則投身於青山綠水,忙乎著去釣魚、打獵、游泳、野炊、划船、露營。

  他常常帶著滿身的泥水和這裡那裡的傷痕回到「白房子」裡,橡園鎮的「小紳士」轉眼就變成了貝爾湖畔的「野孩子」。他寧願跟著出診的父親穿過叢林沼澤地到印第安人的村子裡去獵奇,卻不願在綠蔭如蓋的「白房子」裡跟著母親追求高雅的藝術。

  這使他母親傷心不已。

  格萊絲出席兒子音樂會的希望日益渺茫,望子成龍的熱情處處碰壁。而且,隨著海明威年齡的增長,母子倆的距離越來越遠。她對兒子的慈愛之心和熱切期待便日益加速地轉化為「恨鐵不成鋼」的責駡。

  偏偏在這時,埃德蒙與格萊絲這一對當年引人歆羨的伉儷卻頻繁地爆發爭吵。

  格萊絲繼承了她父親的遺產,她本人在家教授音樂的收入也很可觀,她又有知識女性的主見和剛強,熱衷於追求上流社會的氣派和榮耀。因此種種,她在家政決策、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常常與丈夫發生衝突,而且總是要爭得丈夫退讓的結果。

  少年海明威在這種局面中頗識時務地保持表面上的「中立主義」,但內心裡卻常常傾向于父親。

  1928年,海明威已離家10年,正旅居巴黎,並在歐美文壇嶄露頭角,他父親埃德蒙醫生突然在家自殺。這一事件使海明威的感情急劇朝父親傾斜,甚至產生了近乎欲伸張男權主義的義憤:「1928年以後,我們再也不曾作為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有幾年,我反復思量父親自殺的問題,很想猜度如果他當初敢於理直氣壯地對待我母親,他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此後,他與母親幾乎斷絕了關係,常在親友面前出言不遜地評論母親。甚至格萊絲病逝,也沒有在他這個「遊子」的心中激起多少漣漪。直到自己的晚年,他才複現童心:「我年紀越大,就越能諒解我的母親。」

  3.   海明威研究者幾乎有一致的共識:海明威更多地接受了父親的秉賦。

  弗洛伊德研究出來的「俄狄浦斯情結」在海明威身上不存在。

  他確實有那麼一種男子漢中心意識。

  他的角色意識也許在性別方面特別敏銳,以致他談到自家人也不作尊卑長幼或父母兄弟姐妹之分,而只是簡單明瞭地分為「男」和「女」。晚年時他對人說:「我們家裡不論男女,都各行其是。」這恐怕不光是為了說話的方便。

  人有兩種,一種滿足已經擁有的,一種追求自己生活中缺少的。海明威屬￿後者。

  他16歲以前,由於父親經常在外行醫,他實際上長期生活在母親、姐姐和三個妹妹構成的女性王國裡。當他兩三歲就渴望有個弟弟時,顯然已經產生了男孩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向「中心意識」轉化。

  於是,在這段稱得上「漫長」的時光裡,在親近的人當中,海明威只有從父親那裡尋求「男子漢」的認同。

  而埃德蒙醫生也樂於言傳身教,按他的性格和愛好,按他對健全人格和完美心靈的理解,去培養和管教兒子。

  海明威3歲生日的時候,父親送給他的禮物是一根精製的釣竿,海明威扛著它興致致地跟隨父親到貝爾湖去釣魚。這是他平生第一次釣魚,幾乎是無師自通,父親只略加指點,他就能把准魚吃餌的時機,自己把魚拖上岸。

  再大一點,父親又帶他去打獵,他們在湖邊、草原和樹林裡打打浣熊、打鷓鴣、打野鴨。有一次,他們和一個印第安人一起外出,路上碰到大群鷓鴣,受驚後撲撲飛向天空。埃德蒙醫生用一枝老式步槍,很快就射落五六隻。那印第安人非常佩服埃德蒙醫生的槍法,小小的海明威也佩服父親,多年後他說:「我父親槍法很好,我從來沒見到誰打得像他那樣好。」

  到海明威10歲那年,他父親送他的生日禮物便是一枝一人高的獵槍。它得到小主人的百般珍愛,成為陪伴少年海明威遨遊山林水澤之間的親密伴侶。

  埃德蒙醫生有三大業餘愛好:釣魚、打獵和旅遊。前兩項他只要能從工作中抽身,便身體力行。後一項在結婚以後被迫放棄,但保持了畢生的心儀神往。這三大愛好,海明威不僅全盤繼承了,而且轟轟烈烈地發揚光大,成為他生活與創作的重要內容。

  5歲的海明威,參加了由他父親組織起來的自然學習小組——阿卡西俱樂部。他在俱樂部裡年齡最小,卻最活躍,最自豪。這個俱樂部在埃德蒙醫生的指點下,經常到樹林裡去採集標本,識別動植物。海明威在這個俱樂部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他的中學時代。

  在戶外活動中,埃德蒙醫生注意培養海明威的勇氣、耐心、堅韌精神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教給他各種知識和技能:如何在野外生火烹煮食物,如何使用斧子砍樹,如何在林中空地搭棚子,如何觀察動物的蹤跡,如何區別有益動物和有害動物,如何上魚餌,如何自製獵槍子彈……而且要求他無論學什麼幹什麼,都要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地做「好」。

  「做好」,是他們父子倆終生奉行的信條。

  海明威從父親那裡最初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14歲那年夏天,他同一個叫哈羅德的朋友在朗費爾德農場上搭了一個帳篷,整個夏天他們就睡在帳篷裡。一天清晨,他們發現一隻圓滾滾的小刺蝟,一槍將它打死了。他們得意洋洋提回家,滿以為會得到誇獎。結果埃德蒙醫生卻批評他們:不應該傷害無害而可愛的動物。可接著又說:「不過既然已經打死了,就得把它吃掉。」他們在樹林邊上生起一堆火,用吊鍋把那只刺蝟燉了好幾個小時,可是吃起來又硬又韌,像燉牛皮鞋一樣,索然無味。

  這事給海明威留下深刻印象,悟得了人既要從自然中追尋樂趣和享受,又不可破壞它,更不能浪費它的道理。

  父子倆一有機會,就到朗費爾德農場上去勞動。跟雇來的印第安工人一起,什麼都幹:鋤地、上肥、種菜、栽樹、劈柴、挑水……海明威後來回憶:父親喜歡到農場去,在燦爛的陽光下勞動,常常幹得汗流浹背,他認為出力流汗可以強壯身體,還有助於清醒頭腦。

  他上中學時,幾乎每年夏天都在朗費爾德農場勞動。有一年他和哈羅德一放暑假就徒步長途旅行到農場,歡快忙碌地割乾草,擠牛奶,挖馬鈴薯,還開著快艇在湖面上穿梭,把新鮮的青豆,蘿蔔賣給沿湖的客店和居民。他們這個夏天幹的活差不多頂得上兩個農場工人的勞動。父親的「出力流汗可以強身醒腦」的信條,海明威奉行了一生,運動與創作在他成年以後的生活中平分秋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