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倫·凱勒 | 上頁 下頁
四七


  如此深入各個階層後,海倫對人生又有一番不同的認識,而且覺悟到自己過去的想法失之天真。

  以往她常常想,雖然自己又盲又聾,可是仍然可以獲得相當幸福的生活,可見天下無難事,只要肯認真去做,所謂的命運是奈何不了有決心有毅力的人士的。

  可是她忘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她之所以能克服許多困難都得力於別人的幫助。與千萬其他的盲童相比,她得天獨厚,是命運的寵兒,她出生在一個有錢的家庭裡,有疼愛她的父母,然後又得到有獻身精神的沙利文老師的高明的教育,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支持,所以她才能幸運地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一開始她並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現在,她深刻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地達到自己的理想,環境的影響仍然很大。在看過工業區、礦區中那些貧苦的勞工後,她尤其深刻地體會到環境對一個人所造成的壓力。她的這種想法逐漸變成一種很深的信仰,不過她並不因此感到悲觀,只是更加強了她認為人類應該保持希望,不斷地奮鬥,至於那些處於順境的人都能認識到有義務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924年1月,海倫首次有機會橫越美國大陸作演講旅行,最令她高興的是母親能夠與她同行,給她不少方便。母親喜歡旅行,而她終於有機會讓她一覽美國大陸風光。

  演講旅行的第一站是從加拿大的渥太華開始,然後是俄亥俄州。途中曾一度轉往倫敦,再回到密歇根州,隨後是明尼蘇達、愛阿華,如此一路向中西部行進。

  她們最後到達加利福尼亞,她母親特別喜歡加州,尤其愛上了舊金山的海濱,經常在黃昏時徜徉於沙灘上。

  她和母親曾搭汽船出海,她母親還是個天生的詩人,她以吟詩般的口吻向海倫描述落日餘暉下的金門橋。

  她無限感慨地對海倫說:「看了如此宜人的景色後,我過去的悲哀、不快都一掃而光了。」

  從1924年開始,海倫的演講旅行日益繁忙,而那時候沙利文老師常常生病,不能隨行。

  她們自從得到卡耐基先生那筆捐款後,生活較穩定,於是海倫又聘請了一位女秘書。幫助她工作的這位女秘書湯姆森,因為她沒結婚,所以人們稱她為湯姆森小姐。

  1954年10月,海倫從事第二次橫越大陸的演講旅行,這一次旅行就是由湯姆森小姐陪同。

  秘書的工作委實不輕鬆,從演講的接洽、訂約,乃至修改日程,收拾善後等等各類事情,不論巨細皆由秘書一手包辦。這些事情有時相當煩人,幸好湯姆森小姐非常能幹,做事利落,處理任何事情皆井井有條,行有餘力還能照顧海倫的生活起居,整理內務。

  從此湯姆森小姐一直在海倫身邊工作,陪伴她四十餘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歐洲陷入了嚴重的戰亂,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到處都在流血,到處都是機槍的噠噠聲、炸彈的爆炸聲和軍民的呻吟聲。過去幾個世紀,西方殖民國家在全球各地大肆掠奪和屠殺落後國家的人民,現在輪到他們自相殘殺了,而且其殘酷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西方資產階級的田園詩時代永遠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充滿戰爭、革命、經濟危機和恐怖活動的世紀。

  海倫這個布爾喬亞社會的寵兒,隨著歐美布爾喬亞階層的衰落,她的生活也發生了急劇變化。

  首先,隨著歐戰的爆發,海倫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輕鬆愉快地到處走動演講了。她只要一想到正在進行中的戰爭浩劫,就再也無法像以往那樣輕鬆地說些慈善的話。

  當時也有一些出版社或雜誌社向她索稿,希望她寫一些比較新潮有趣的文章,可是在愈演愈烈的戰爭情勢下,她哪裡有心情寫那些文章呢?

  當時,她已收到數千封來自戰亂的歐洲的求援信件,可是她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她自己的生活又沒有著落,必須靠四處旅行演講來糊口。

  海倫和沙利文老師都是堅決的反戰者,認為應該極力讓美國避免捲入戰爭的漩渦中。她們都是反戰團體的成員。

  7.海倫的朋友

  海倫48歲那年(1928年),她的自傳體著作《中流》脫稿了。幫助她出版這本書的是她在大學時代的同窗好友佛爾克·古勃特。他在1903年就創立了古勃特出版社,當時就出版了海倫的第一部自傳《我的生涯》。1930年,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中流》。

  海倫在《中流》這部書中講到自己的廣泛交遊。介紹了她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發明大王愛迪生、汽車大王福特等人的會見。

  當海倫還住在連杉的時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先生曾專程來訪。海倫素來很喜歡泰戈爾的詩集,看了不少他的作品,從其中深深感覺出他對人類的那份愛心,能看到這位詩人,她引為平生莫大的光榮。

  海倫描述自己對這位詩人的印象說:「他長得非常高大,蓬鬆的頭髮呈灰色,幾乎與臉上的絡腮鬍子分不清楚,令我想起聖經上所記載的先知們。」

  當海倫向這位詩人傾訴她的尊崇與仰慕時,他說:「我很高興你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對人類的愛,你知道嗎?這個世界正在等待著,就是出現一位愛上帝與愛世人更甚於愛自己的人哪!……請記住,一個太愛自己的人,往往就是滅亡自己的人,能解救世人的,大概只有上帝那樣的愛心。」

  泰戈爾的這番話使海倫聯想起甘地,因為甘地先生正是一個愛自己國家的人民更甚於愛自己的人。

  有一次,海倫前往新澤西州演講,愛迪生曾好意邀她去他家。愛迪生是電器方面的發明大王,又是實業界的大亨。他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很嚴肅。據他的夫人說,愛迪生先生常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內通宵工作,當他實驗進行到一半時,最討厭人家去打擾,連吃飯都可以省了。

  愛迪生請海倫聽他發明的留聲機,他見她毫無反應,便對她說:「你聽不見任何聲音也有好處,至少比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的干擾。像這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很好嗎?」

  至於汽車大王福特先生,是海倫在內布達斯加演講後才見到的。

  福特先生親自領她們到工廠裡去參觀,並且以謙和的態度向她們講述他成功的經驗:「開始時,我的動機是要生產一種連農夫都可以買得起的普通車輛,幾經研究試驗,我對汽車就愈來愈內行了……其實,有好構想的人何其多,只是大半不知道如何去活用,因此有也等於沒有了。」

  在參觀過福特先生的汽車工廠後,海倫不禁有一個感想:如果把這個世界視為像福特工廠一般來管理,是否會更有效率呢?那時,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縮短工作時間,卻拿到更高的待遇呢?如果人們一天中只需工作幾小時,則衣食住行都不缺,還能有四五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豈不是很好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