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倫·凱勒 | 上頁 下頁 |
四八 |
|
海倫與福特會見的10年之後,福特先生在一次盲人大會上捐了一大筆錢,他說他的工廠裡雇用了73位盲人,他之所以雇用他們,並非為了憐憫,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表現相當優異。海倫聽到這個消息,真有說不出的高興。 海倫酷愛藝術,與許多藝術家都有交往。她能用手指「聽」他們的歌聲,「看」他們的表演。像艾連·塔利和傑弗遜等優秀演員還特地為她表演了他們個人的拿手戲,他們讓她以手指去追蹤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她興奮得屏息以待,惟恐遺漏任何細節。歌唱家卡羅素、夏列亞賓等允許她把手放在他們的唇上去「聽」他們的美妙歌聲。 海倫曾手撫鋼琴欣賞戈德斯基的演奏,輕觸海費茲的小提琴去領會那美妙琴音。當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時,海倫深深沉醉了,恍如置身於熱帶的海島上。 有時候海倫把手放在收音機的共鳴板上「聽」音樂節目。在樂器中,她覺得豎琴、鋼琴、小提琴的聲音都非常美妙。不過,她對流行的爵士音樂很反感,每當指尖觸到這種信息時,就有一種想轉身逃跑的衝動。 8.海倫的思想 海倫常常獨坐書房沉思,她想:「如果當初郝博士不曾設計出這套教育盲聾者的方法,那我的這一生將變成什麼樣呢?」 郝博士創造盲啞兒童教育法並用來教育羅拉·布莉姬時,當時的法律上還明文規定著:盲聾者視同白癡。 但郝博士這一類的教育家不這麼認為,他們主張盲聾者具有與常人一樣的智力,因而可以用手指頭代替眼睛和耳朵,同樣可以「看」和「聽」。盲聾者具有常人一樣的發音器官,同樣可以發音說話,與健康人交流。 海倫就是在霍列斯曼學校教師沙拉·郝拉先生的指導下,用手輕輕摸他的嘴唇,知道發音時的舌頭與嘴唇的動作,從而學會發音的。然後,海倫又在紐約市的雷特·哈瑪遜聾啞學校,學會了讀唇法和口語術,她的手指的感覺細胞練習得極其敏銳,因而只要把手指放在人家的嘴唇上就可知道人家說的是什麼。這麼一來,她就可以應用語言與健康人正常交流思想了。但她並不以此為滿足,又拜懷特先生為師,使自己的說話更有節奏,使聲音更加具有音質和音調,最後達到了能用優美的抑揚頓挫的語言當眾演講的水平。一個11歲才呀呀牙學語的又聾又瞎又啞的姑娘,最後成了一位在美國各地作演講旅行的傑出人士,其中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巨大呀!同時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海倫常把自己與另一個盲聾女童羅拉·布莉姬相比,羅拉有幸親自受到郝博士的指點,接受教育也比海倫早,並且她用功上進的程度遠在海倫之上。但為什麼羅拉的成就比不上海倫呢? 這主要是因為海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她不但有一個富有的家庭,而且有一位像沙利文這樣的老師來教導她,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資格外聰慧,性格特別頑強,長相又很美麗,因而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成為盲聾者中的明星式的人物和佼佼者。 海倫的成功,沙利文老師有大半的功勞。 沙利文老師自己的視力從小就很差,當她來到海倫家中任家庭教師時,也只能看到些許光線而已。沙利文以一個不太健康的弱女子隻身遠離她的朋友,來到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村落,這種勇氣不能不說是舉世罕有。她為了海倫不辭任何辛勞,以她微弱的視力為海倫朗讀了許多書,因而成為海倫與外面世界的最主要的橋樑。她與海倫非親非故,卻為了教育海倫貢獻了一生。這只能用她的無比的愛心來解釋。她的愛心是何等偉大啊! 沙利文老師能言善道,聰明睿智,心靈手巧。讀書過目不忘。幹事鍥而不捨,始終如一。以她的才氣和實幹精神,她可以輕易地成為婦女運動的領導人物,或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可是她卻寧願把一生的精力花在一個盲聾女孩的教育上。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令世人讚賞和感歎不已。 海倫時常自勉的一個目標是:她在有生之日,要極力學會自立,在能力範圍之內儘量不去增添別人的麻煩;以宗教上的說法來表示就是:帶笑背負起自己的十字架。這並不是對命運投降,相反的是去面對命運,並進而設法克服它。 這種事在口頭上說來非常容易,可是要實行的話,如果沒有很深的信仰、堅強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溫暖,只怕很難做到。 海倫告誡盲聾兒童的家長說,在兒童的眼、耳機能未完全喪失前,要儘快把他送到附近的盲啞學校去,否則這樣的兒童日後會不願意學習的。 海倫告訴一般健康人說,盲聾者並不是白癡,一個盲聾者雖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樣可以回憶、可以想像,過著屬自己的快樂生活。當然,盲聾者要儘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觸這個世界,不要自閉於這個世界之外。 海倫以自己為例,說明盲聾者的生活仍可以很豐富,她因為有許多朋友,他們又都熱心地把他們耳聞目睹的經驗灌輸給她,因此她同樣可以生活得多彩多姿。 海倫還說,她的朋友們有的還在人間的小徑上走,有些則已徜徉于天國的花園裡了,但她對他們的懷念如一。 她過去曾看過的許多好書也等於是她的良師益友,它們代表著許多智者的智慧結晶,她同樣對他們懷著敬畏與感恩的心情。 她最後說,她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她的心是自由的。且讓她的心超脫她的軀體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悅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9.榮譽屬海倫 1928年,海倫完成了自傳《中流》原稿。這年她剛好48歲,她立刻又動身到各地去演講募捐,為的是達成盲人事業家協會所訂100萬美元的基金目標。 同年6月,當海倫·凱勒在波士頓演講時,沙利文老師卻住進醫院接受眼睛手術治療,結果手術順利。為了能好好休養,當年的10月,海倫與老師,以及湯姆森小姐一行3人前往英國,在伊斯卡租下一棟小房子,度過兩個月的悠閒日子。 海倫非常眷戀這種悠閒的生活方式,一度想就此安享餘年,可是眼前的工作又拋不開。她自覺肩上有一份未了的責任,所以在同一年的冬天又再度回到美國。 返回美國不久,就接到費城的鄧普大學的來信,表示要頒發人文榮譽博士的學位給海倫·凱勒與沙利文老師。鄧普大學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學府,是許多青年男女們所嚮往的大學,能得到他們所頒發的榮譽博士銜是多麼令人興奮呀! 在她認為,這固然是一項個人的榮譽,但更重要的,事情的本身可以給所有的殘缺者莫大的鼓舞。 可是沙利文老師卻婉拒了,她說:「只要海倫去就夠了。」 沙利文就這樣兩度表示拒絕,但最後終於拗不過鄧普大學一再地誠心邀請及友人們的苦苦相勸,而在隔年接受了同樣的榮譽學位。 1931年4月,第一屆世界盲人大會在紐約舉行,海倫·凱勒代表主辦單位對來自世界各國的盲人代表致歡迎詞,同時負責主辦盲人招待會。還分身參加分科會議,是會議成功的大功臣之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