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哥倫布 | 上頁 下頁
一〇


  宗教和科學當時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尤其是在西班牙這個國家。知識的寶庫被封閉在寺院裡,教授的席位完全由修士們佔據。除了世襲的貴族而外,神職人員的控制不僅限於教堂,而且幾乎擴展到整個國家,包括宮廷裡的顯要職務。文藝復興開始以來人們注意了對知識的追求,但仍摻雜著大量的宗教因素。在這一點上,西班牙超過所有其他基督教國家,表現了特別的宗教熱忱。剛剛建立起來的宗教法庭對任何異端學說都要進行嚴厲追究和審判。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次宗教界德高望重的長老們的會議在聖·斯蒂文修道院的大教堂裡舉行了。出席會議的有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和其他類學科的教授,還有教堂的顯貴和修士。他們環坐在高高的主席臺上,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聽說這個叫哥倫布的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水手、冒險家、妄想狂,看看他今天會給我們胡謅些什麼。

  哥倫布衣著簡樸,站在這些表情嚴峻的權威面前,絲毫沒有顯露出一點膽怯,他對自己的建議十分有信心,早已成竹在胸了。他深知今天的答辯關係到他魂牽夢縈的「印度事業」的成敗,決定著他今後的命運。

  哥倫布充分發揮了天賦予他的才能,用洪亮的嗓音,以雄辯家的口吻侃侃而談,詳盡地闡述了他的理論。他籲請會議贊成他探尋新世界的宏偉事業。

  哥倫布話音剛落,學者們引證了一連串《聖經》的段落向他提出問題:創世紀、大衛詩篇、先知預言、信徒書信、福音教訓……宗教的理論和哲學的觀點混淆在一起。考察其論點與《聖經》的條文或與某一位先哲的論述是否相違背,地理科學被擱置到一邊,數學的運算完全被置諸腦後。

  哥倫布關於在南半球存在著一個與北方對應的地區——一個相反的極地的說法,遭到了權威們的猛烈抨擊。學術和愚昧的競爭圍繞著這一命題針鋒相對地進行。有人引用《聖經》權威的著述批駁哥倫布地圓說的理論。

  在這次專家委員會上竟然有人提出令人覺得極其可笑的問題:「難道會有人愚蠢地相信真有什麼相反的極地嗎?如果真有,那裡的人走路不會是腳朝天頭朝地嗎?世界上真有那麼個地方,在那裡一切事物都會顛倒過來嗎?樹枝會朝下長,雨雪會向上落嗎?」有的學者認為這樣的提問打中了哥倫布的要害,於是採取了一種嘩眾取寵的輕率態度,接二連三地將他們自己的荒謬設想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有的學者態度比較嚴肅認真,他們引證聖奧古斯丁①的論述,認為相反極地的學說與他們信仰的基礎是不能調和的。如果肯定在地球的反面確實存在著可能居住的陸地,那就可以肯定那裡生活著的人不是亞當②的後代,因為地球這邊的人不可能跨越隔斷兩極的海洋到那邊去。這與《聖經》明確宣告一切人都共有一個祖宗完全違背。學者們引用了《聖經·舊約》中的詩句:「我的靈啊,要頌贊上帝……你鋪張穹蒼,如搭帳篷。」說明古代牧羊人的帳篷的天幕是用獸皮做成的,天就好像一張展開的大獸皮,獸皮就像一座帳篷遮蓋著整個大地,因此大地應該是平的。

  ①聖奧古斯丁(354—430),基督教哲學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羅馬帝國北非領地希波(今阿爾及利亞的安納巴)教區主教。

  ②聖經《創世紀》中說,亞當是上帝在創世中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的第一個人,人類的始祖。

  哥倫布本人對宗教非常地虔誠,但在答辯過程中他逐漸察覺自己可能面臨著因為鼓吹離經叛道的異端學說而有被起訴和審判的危險。

  也有一些學者承認地球是球形的學說,也承認人在地球的那一半可以居住。但他們認為這邊的人不可能達到那裡,因為一路上生存條件極其嚴酷。即使能夠到達,但地球的圓弧太大,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渡過。在這麼長的時期中因為不能保證給養的運送,人們也會饑渴而死。也有學者認為即使僥倖成功地到了「印度」,也不可能原路返回,因為地球作為一個圓形體路途渺茫,也不會有順風推動船隻返航。哥倫布面對種種奇談怪論,而且這些論調又出自宗教權威和大學教授之口,可見其答辯的難度。

  但哥倫布的答辯是強有力的。說到關於《聖經》大地形狀的描述時,哥倫布指出,《聖經》的著作者們在滿懷激情地寫作過程中不是作為宇宙志學者從技術的角度論述的,他們運用了形象比喻,用對所有人都能接受和理解的語言寫作。哥倫布說,他對於宗教長輩們懷有深深的敬意,但他們的論點不應當做哲學命題採取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來對待。哥倫布勇敢而且成功地提出了他和古代先哲們不同的觀點,因為他深入地研究了宇宙志學的各個方面。他以自身的航海經歷說明地球的兩半都可以生活和居住,因為他本人就到過在赤道線以南的幾內亞的聖·喬治·拉·米納,發現那裡不僅有航路可通,還有大量居民,有大片果樹和牧場。

  當哥倫布站在專家委員會的委員們面前時,他不過是一個極其普通、極其尋常的海員。答辯任務的艱巨、氣氛的嚴肅使其不安。但他的信念使他對將要完成的重大歷史使命充滿信心。同時他又是一個熱情奔放、能言善辯的人。他那一雙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眼睛、動人的語調、莊嚴的神態和高昂的激情使他的言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整個答辯過程中,他也充分運用了他多年搜集和製作的各種地圖、圖表,還有他通過艱苦的自學積累起來的理論和實踐的知識。

  哥倫布在薩拉曼卡大學面對專家委員會的答辯可以說是成功的,但也是激烈而又艱苦的。有的委員對他缺乏理解,有的人講的話深深地刺傷了他的心。會議一開始,主持人埃爾南多·德·塔拉維拉修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要求他先談他自己、他的家庭,上過什麼學等等。這明顯的是要羞辱他。卑微的出身,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學歷。在這個大學殿堂裡,面對著學者們的威嚴氣勢,這樣的提問顯然是想從一開始就要壓服他,讓他無地自容。

  但哥倫布並沒有屈服,而委員會也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4.四處求援

  1487年初春,西班牙王室離開薩拉曼卡,前往科爾瓦多,在此準備對摩爾人開展決定性的圍剿。塔拉維拉作為懺悔牧師跟隨王后左右,他同時也是王后處理戰爭問題的顧問。在薩拉曼卡舉行的國務會議聽取了哥倫布的答辯以後也因王室的遷移而沒有作出任何決定。哥倫布又陷入苦苦等待的煎熬之中。

  此後幾年,哥倫布浪費了許多時間出席各種會議,企盼對他的申請給一個答覆,但都沒有什麼結果。他切身體會到西班牙人因循守舊、拖拉敷衍的衙門作風。西班牙是一個多山的國家。為了追隨王室的軍事行動,他跟著長途跋涉,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因為戰事的變化莫測,有時會議被突然取消,有時中途被打斷,有時議而不決。王室只關心處理和軍事直接有關的緊迫問題。只是在戰爭的間歇和偶爾的一點閒暇時間,國王和王后才能分心來考慮哥倫布的建議,但也只停留在嘴上說說而已。

  哥倫布被這樣的拖延弄得精疲力竭,他開始考慮到別處去尋求支持,1488年,他寫信給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重提當年的申請,請求賜予接見,要求在他到裡斯本後不因從前的債務遭到拘捕。約翰二世1488年3月20日給他回信,邀請他回葡萄牙去,保證他不會受到任何民事或刑事的起訴。他還收到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一封信,邀請他到英國去,保證支持他的計劃。大約與此同時,1489年初,哥倫布的弟弟巴托羅繆結束了自己的製圖業務,開始一次長途旅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