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哥倫布 | 上頁 下頁


  我知道,這條道路的存在是基於已被證實的學說,即地球是圓形的。儘管如此,為了便於完成這個事業,我寄給國王陛下一幅我親手繪製的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標明了我們的海岸和島嶼。從這些海岸和島嶼出發,你們應當不停頓地向西航行。那地圖同時也標明了你們要抵達的地區。你們必須在遠離極地和赤道的地方停下來。那地圖還表明為到達盛產香料和寶石的國家你們要行駛的路程。您不必感到驚奇,我把生產香料的國家稱作西方,而人們通常把這些國家稱作東方,因為人們一直向西航行,向大洋的彼岸和地球的另一半的西方就可以到達東方的國家。可是,如果您沿陸路行進,經過我們這一半地球,那麼「香料之國」將在東方……

  托斯卡內裡在信中還說,從裡斯本起西行共有26個等分,每個等分相當於250海裡,總計為6500海裡。從安蒂利亞島到西潘古共有10個等分,即2500海裡。托斯卡內裡說他的地圖標明了西航的出發島嶼和一定會到達的地方,也標明了航行時在北極和赤道之間應當偏移的程度。鑒於哥倫布事實上是從加納利群島出發的,可以設想托斯卡內裡所說的「出發島嶼」也就是加納利群島,他計算的緯度是第28緯度線,正好是這些島嶼所處的位置。在這一緯度線上,1度大約等於50海裡。如果人們接受哥倫布的說法:赤道上1度為56/海裡的話,可以判斷托斯卡內裡採用了馬可·波羅書中對西潘古的定位描述:「公海中朝西離大陸1500海裡的一個島嶼。」這一距離等於托斯卡內裡的六個等分,餘下的十個等分則是安蒂利亞島和裡斯本之間所處在的子午線上的距離了①。

  在裡斯本,哥倫布還深入鑽研了紅衣主教皮埃爾·達利的一本著作《世界的形象》。這也是哥倫布多年來隨身必帶的一本書。書中斷言,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海是狹長的,從摩洛哥到亞洲東岸的海路在順風的情況下只用幾天就可渡過。書中留有哥倫布的親筆批註898處。這本書現在也保存在塞維利亞。

  哥倫布逐漸形成了他對地球和世界地理的基本認識:

  1.2.遠西(西班牙)和遠東(「印度」,即亞洲)之間陸地距離很長;3.西班牙和「印度」之間海洋距離則很短;4.一經度的長度是56海裡,這裡所謂的「海裡」並非阿拉伯單位,即1975.5米,而是意大利單位,即1477.5米。如果是阿拉伯單位則這個數字就相當精確了。意大利單位則使他計算的赤道長度少了大約四分之一。哥倫布計算的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陸地距離為828經度,給海洋距離只留下了78經度。這些錯誤造成的結果是:加納利群島到印度的距離大約是3900海裡,恰巧接近于到美洲的距離。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地理學家讓·巴吉斯塔·安維裡這樣評論說:「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②

  ①②《世界探險史》〔蘇〕約·波·馬吉多維奇著,屈瑞雲海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頁。

  3.基督的使者

  雖然哥倫布從托斯卡內裡的書信和地圖中,從達利的《世界的形象》一書中學到了許多,但他依然把他認識的形成歸功於先知以斯拉①的啟示。他少算了從加納利群島到「印度」的距離。碰巧的是,這一錯誤又大致和以斯拉所說的地球是由六分陸地一分海洋組成的論斷相符②。哥倫布可以說是一個中世紀衰落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過渡型的人物,他保留了中世紀騎士的護教傳統,又帶有近代新興資產階級強烈的進取冒險精神。

  ①Esdas或Ezra,以斯拉,《聖經》的作者之一,「是一位精通上帝法律的學者」。《聖經·舊約》中譯本,1979年版)。

  ②見《聖經》以斯拉著作第42和27節。

  哥倫布把發現美洲歸功為上帝的啟示。1502年,在他第四次航行到達美洲以後寫給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和王后伊莎貝拉信中仍然這麼寫道:

  「無論是理念,或是數學,抑或是地圖,都於我無用。只有先知以賽亞③的話現在才完滿實現了。」

  ③Isaiah,以賽亞,公元前八世紀猶太地區希伯來人的先知。

  哥倫布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堅信上帝賦予了他一項神聖的使命,將「耶穌的光輝」帶到那些尚待發現的地方。他自認為,他是上帝的使者,他本人的名字克裡斯托弗(Christo-pher)就有「基督(Christ)信使」的涵義。他在第四次美洲航行日記中這樣寫道:「陛下,您們都是天主教徒。諸位貴族王公都是虔奉神聖的基督教信仰,並推動其傳播,都是穆罕默德派與其他偶像崇拜的異端的仇敵;決意派遣我,克裡斯托弗·哥倫布前往印度,謁見諸君王,訪問各地城市及其風土人情,旨在使他們皈依我們神聖的信仰……」「在我們的主面前,我希望這次航行將給基督教帶來莫大的利益,因為現在它已經給基督教帶來了利益。」①也是在1502年,哥倫布致信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說他是「聖三位一體②和神聖基督教的光榮,希望主能夠把他的聖名和福音傳遍宇宙」。

  ①《哥倫布航海日記》,孫家堃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

  ②(基督教)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合成一神)。

  每做一件莊嚴的事以前,他總要說:「以聖三一的名義,我將去做此事」或「這事將要實現」或「願這事實現」。在他寫的每一份文件開頭,他總要寫上這樣的字句:「天父基督,聖母瑪利亞敬請一路照料我們」。有時,他用的誓言是「我以聖·費南多的名義起誓」。當需要肯定重要事情的真實性時,特別是當他給國王和王后寫信時,他總是說:「我發誓此事是確實的。」他嚴格遵守教堂的齋戒規定,經常懺悔和交心,像教堂執事和僧侶一樣地遵守教規,憎惡褻瀆上帝的言論和虛偽的誓言。他特別忠誠于聖母瑪利亞和聖父。他對神賜的利益顯現出特別的感激之情。他經常說上帝對他就像對待大衛③那麼好,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句口頭禪了。每當黃金或貴重物品送到他面前,他總要走進禮拜堂,跪到地上,並要求旁邊的人和他一樣做,口裡一邊說:「讓我們向主表示感謝,他賜福予我們,我們有幸獲得發現這麼多財寶的機會。」「他極其熱忱地向上帝頂禮膜拜;他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耶穌基督,把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擴展到每一個地方。他特別忠誠於這麼一種希望,即上帝賦予他幫助奪回聖地的神聖使命……他是一個有偉大精神、崇高思想的人,自然可以承擔大任,這從他的生活、行動、著作和言語中是顯而易見的。他有耐心和耐性……他很快忘記傷害,他所求於別人的不過是要那些開罪他的人最終能認識自己的錯誤後與他和解。在他所遭受的無數苦難和厄運中,他總是十分堅定和克制,對天父深信不疑。我從他本人那裡,還從1493年與他一起返回伊斯帕尼奧拉島定居的我的父親那裡,還從陪伴他為他效勞的人那裡瞭解到,他對國王和王后是一貫忠貞不渝的。」

  ③David,大衛,古以色列國國王,定都耶路撒冷,據基督教《聖經》載,系耶穌的祖先。

  以上一段話是巴特羅繆·德·拉斯·卡薩斯(1474—1565)在《西印度群島史》一書中對哥倫布的描述。此人是多米尼克派教士、歷史學家,同情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他18歲時在街上目睹哥倫布從美洲凱旋的盛況,對其十分敬佩。他的父親和叔父曾隨同哥倫布進行第二次航行到達美洲。1502年,他自己也到了西印度群島並被委任為當地的第一任教士,他在那裡生活多年,目睹西班牙人對印第安人的種種暴行,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他從1527年起開始收集資料,撰寫《西印度群島史》,直至90歲,詳細記錄了在那裡的所見所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