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高爾基 | 上頁 下頁


  §四、真實的告白——自傳體小說三部曲

  高爾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經歷,在二、三十年後,成為了他的一筆巨大的、不可多得的財富,即創作素材。1912到1913年,他寫了《童年》;1914到1915年,他完成了《在人間》;1922年,他創作了《我的大學》。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就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

  高爾基曾經建議他的傳記作者以三部曲為准核對傳記材料,可見三部曲材料的真實可靠。同時,這也正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全部魅力的來源。

  《童年》講述的是小阿遼沙在父親死後,跟隨著母親,回到外祖父家的一段童年生活。

  外祖父年輕時精明強悍,掙下了一份家業。但年老後脾氣暴躁,待人兇殘。孫子們和阿遼沙常常挨他的揍。兩個舅舅為了瓜分家產常常相互辱駡、大打出手。他們為人也極為粗暴,兩個舅母都是被他們折磨死的。家中有個善良、能幹的學徒茨岡,也被舅舅們害死了。

  隨著外祖父的破產,家道一天天地敗落。外祖父趕走了為他幹了一輩子活的老工人葛利高裡。被生活所逼,母親不久嫁給了一個文人,繼父對繼母很不好。

  在這些歲月裡,只有慈愛的外祖母講述的美妙童話故事和對聰明、能幹、善良的父親的回憶溫暖著阿遼沙的心。

  但是不久,變得吝嗇刻薄的外祖父也逼白髮蒼蒼的外祖母去自謀生活了。小阿遼沙為幫助祖母,拾起了破爛。

  母親因為生活的折磨,生病而死。死後沒幾天,外祖父狠心地把年僅11歲的阿遼沙送到了人間。

  在《童年》中,高爾基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形象。一旦翻開書頁,你就再也不願意輕易合上。

  高爾基以一種極其純樸的敘事方法,把我們帶回到19世紀後期,那個在暗淡油燈搖曳中,四處氤氳彌漫的古老的俄羅斯家庭。

  高爾基不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回憶的形式,而是以一個叫「阿遼沙」的小男孩的眼睛,重現了這一切。

  外祖母「長得圓圓的,頭大眼睛也大,鬆軟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她整個人都是柔軟的,好玩極了……」

  外祖父呢,在小阿遼沙的眼裡,卻是「一個乾癟的小老頭」,「他穿著一身黑色的長衣服,鬍子是赤金色的,有著一副鳥嘴鼻子和一對綠瑩瑩的小眼睛。」

  就連一個小舅母,也從童稚的觀察中活靈活現地出現:「教我念禱詞的是那個穩靜而膽小的娜塔莉亞舅母,她的小圓臉跟兒童的一樣,眼睛透亮,我仿佛覺得,從這對眼睛裡可以看見她腦後的一切。

  「我喜歡看她的眼睛,目不轉睛地長久地看著;她兩眼眯縫著,腦袋轉來轉去,悄悄的,幾乎像耳語似地懇求說:「喂,請你說:『我們在天之父』」

  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一位膽怯然而善良溫柔的婦女來。

  這樣的傳神之筆在書中隨處可見。

  然而深深吸引住讀者並產生震撼的是籠罩在全書當中的那種殘酷的真實。

  舅舅們的骨肉相殘、外祖父對外祖母的辱駡、繼父對母親的拳打腳踢和時時有可能落到阿遼沙身上的鞭子作者是以一種平靜的口氣來說這一切的。在這種平靜當中,高爾基客觀地,不加評論地描述著這些醜惡。這卻成為暴露醜惡的最成功的揭露手法。

  在外祖父破產以後,發生了一件事:「在賣房子前不久,有一天早晨喝茶的時候,他忽然向外祖母陰沉地、堅決地宣佈:「『喂,老婆子,我養活過你,現在我養夠了!你自個兒掙飯去吧。』外祖母態度非常安詳地聽著這些話,就好像她早就知道他這樣說,並且在等待著他說。她不慌不忙地掏出鼻煙壺,用她海綿似的鼻子吸了吸,說道:「『那麼好吧!既是這樣,就這樣好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