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高爾基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十三、新「雅斯納亞·波良納」 雅斯納亞·波良納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托爾斯泰的創作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在他從事創作的年代,沒有一位歐洲作家能夠同他並肩媲美。人們都很熱愛與尊敬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因此,從四面八方趕來拜訪他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他的家鄉——雅斯納亞·波良納就成了文學家們聚會的中心。 幾十年後,在高爾基的身邊也出現過這樣的盛況。 1921年,高爾基離開德國,途經捷克、奧地利,於1924年回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定居在海灣南端的索侖托。從此,索侖托成為文學家源源不斷光臨的地方。意大利一家報刊在1928年紀念高爾基的壽辰時寫道:「對於俄國作家來說,索侖托成了今日新的雅斯納亞·波良納」 其實,在定居索侖托之前,高爾基與許多文學巨匠都有著親密、長久的交往。早在1900年1月,高爾基就結識了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認為高爾基是一個「真正來自人民的人」,是一個給文學帶來新天地的人。高爾基發現並反映了流浪漢的生活,正像過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發現並描寫了犯罪者一樣。對於這一點,托爾斯泰非常欣賞。 高爾基對托爾斯泰則是十分尊敬、十分景仰的。 高爾基認為:「不瞭解托爾斯泰,就不能認為自己瞭解俄國,不能認為自己是個文明人。」他還說:「莎士比亞、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這是人類為自己樹立的三座豐碑。」高爾基曾經寫信給契訶夫,把自己會見托爾斯泰的情況告訴了他。高爾基在信中特別強調了托爾斯泰的質樸與深刻。儘管高爾基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全部意見,但還是認為他說得極好、獨特有力;同托爾斯泰的見面是愉快的,有教益的。高爾基在另一封信裡對契訶夫談了他在聽托爾斯泰向他敘述《謝爾該神父》內容時的感受:「我聽著他講,被他敘述的美、單純和他的思想驚呆了,我看著這位老人,他簡直像一個瀑布,像大自然裡的巨人,這個人真是驚人的偉大,他的精神的活力使人吃驚,並使你吃驚地想:存在這樣的人簡直是不可能的」不過高爾基對托爾斯泰並不是盲目崇拜,在原則問題上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儘管高爾基很讚賞托爾斯泰對專制暴政和教會的揭露批判,但他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宗教說教,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學說。 托爾斯泰和高爾基是兩種社會力量的代言人。他們的觀點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一方面,高爾基不可能對托爾斯泰的宗教學說妥協;另一方面,托爾斯泰對高爾基所代表的那個階段的歷史使命也是認識不到的。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直很親密,儘管彼此都很尊重對方。托爾斯泰對高爾基身上的那種「反叛性」是不可能欣賞的,由此使他產生了對高爾基的一些作品的保留態度。這其中有一些確實是由於藝術鑒別的差異,也有一些由於思想內容的原因。高爾基則一直對托爾斯泰作為一個「忍耐和馴服的倡導者「抱批判的態度,他認為沒有比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更侮辱人的口號了。 然而,作為兩位心胸都很寬闊的作家,這些思想的分歧並沒有阻止他們之間的互相扶持。1901年4月,高爾基因發表《海燕之歌》和參加革命活動而遭憲兵逮捕。托爾斯泰得知後,便寫信給內政部,要求釋放高爾基。同時還寫信給奧爾登堡親王,請他幫助此事。高爾基後來能夠被釋放出獄,很大原因是因為有托爾斯泰的幫助。 1910年,托爾斯泰逝世的時候,高爾基拍去了電報,對這位文學巨匠的逝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高爾基後來撰寫了托爾斯泰的回憶錄。關於這部回憶錄,列寧認為「恐怕誰也不曾寫得這樣真摯,這樣大膽。」茨威格也曾說,「在為列夫·托爾斯泰繪製的上萬幅肖像中,在托爾斯泰的友人和來訪者寫的上萬篇報道中,沒有一篇能像馬克西姆·高爾基簡短的60頁『回憶錄』那樣描繪出這位文學大師的精神、氣質,而且描繪得那樣清晰、生動和透徹。」 在高爾基創作的前期,另一位作家跟他結下了更為深厚的友誼。這位作家就是契訶夫。契訶夫為人謙遜,謹慎寡言,是個極好的人。1898年,高爾基把他的兩卷集寄給了契訶夫,並開始同他通訊。契訶夫認為高爾基確實有才氣,而且是真正的、巨大的天才。例如:《草原上》這篇作品就表現出非凡的天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