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做完這一切,甘地首先開始履行自己的諾言。他決定先從他曾經成功地領導過非暴力抵抗的群眾基礎較好的古吉拉特地區開始。6月23日,甘地向古吉拉特發出了公開呼籲:「如果我們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武器,我們的義務就是參軍。勇敢與怯懦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最容易最便捷獲得自治的途徑就是參加保衛帝國。如帝國崩潰,我們的希望也渺茫,有人說如果我們現在不爭權,我們以後會受騙。但保衛帝國所獲得的權力,也將是獲得那種權勢的權力。」甘地還到很多地方遊說,召集群眾大會發表演講,印發小冊子,鼓勵人民自願參軍。 甘地原以為他曾領導非暴力抵抗的凱達地區的人民一定會積極響應,踴躍參軍,然而正好相反,就像當年他在南非的情形一樣,從前進行抗稅鬥爭的時候,他一呼百應;可現在要人們去向那個壓榨、欺淩他們的帝國效力,甚至捐獻生命的時候,人們對他則避之唯恐不及。還有人向甘地發問:「你是一個主張非暴力的人,怎麼叫我們拿起殺人武器呢?」 「政府為我們印度幹過什麼好事,值得我們同它合作?」 甘地是個不易灰心的人,他執拗的個性在這個時候也仍有作用,經過宣傳和耐心的說服工作,還是產生了一些效果,報名應徵者陸續多起來。然而,為英帝國招兵買馬、爬山涉水、風餐露宿終於使甘地心力交瘁,疾病纏身。惡性痢疾使甘地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不得不住進醫院。醫生建議他稍進肉食與雞蛋,他不肯,吃藥打針也不幹,這種頑固不化使他瀕臨死亡的邊緣。好在這時德國終於戰敗了,英帝國贏得了戰爭,這似乎給他注入了一點活力,為了能儘早投入工作,甘地平生第一次違背了誓言,聽從醫生的建議喝羊奶,並接受了醫生的手術。 ※四、激流勇進的民族旗手 1918年11月,持續4年又4個多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也使印度歷史進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時期。 印度被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人民來說是一場深重的災難。「一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徵募了150多萬士兵,其中70萬人戰死疆場,搜括了價值2億多英鎊的糧食、物資和1億英鎊的軍費。帝國主義的經濟榨取和供應戰爭的雙重壓力使印度國庫空虛,經濟凋蔽,民不聊生。戰爭期間因饑餓、瘟疫、流感死亡的人數就達1100萬人。加上許多省份連年遭災,農民無法抵禦任何災害的侵襲。戰爭結束後英帝國主義者彈冠相慶,卻沒有採取任何手段改善勞動人民的處境,印度人民與英殖民主義者民族矛盾尖銳激化,工人、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憤然而起。1918年,全國開始掀起罷工浪潮,其中阿赫米達巴德、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等集中了印度大部分工業無產階級的大城市都舉行了罷工。戰時一直沒有平息過的農民騷動有了新的高漲。從前線歸來的士兵常常參與其中,成為革命鬥爭的新動力,表明革命形勢趨於成熟。 戰爭也加速了印度民族革命主觀力量的成熟。由於英國殖民當局減少了對印度的商品傾銷,資本輸出,增加了軍事訂貨,還在印度實現保護關稅,這些都客觀上有利於印度民族經濟的發展。印度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也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而大大加強,工業無產階級隊伍擴大。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在戰爭期間提出了自治要求,並利用戰爭之機推動了自治運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加緊了團結合作,1916年12月,國大党溫和派和激進派實現了統一,確立了激進派提拉克的領導地位。 統一使國大党重新振作起來,成為領導全印民族運動的中心,為戰後革命鬥爭準備了條件。同年,國大党與穆斯林聯盟也第一次實現了合作。在雙方年會上,通過了共同制定的綱領勒克瑙協定,這是印度民族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這個文件重申印度人民的鬥爭目標是實現自治,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改革要求,如擴大立法會議權限,增加民選成員比例等。在立法會議和地方自治機構選舉問題上,雙方達成的協議也包括在這個文件中。共同協定的通過意味著印度在實現民族大團結上邁進了重要一步,象徵著「團結的印度」的誕生,這為後來甘地支持哈裡發運動,穆斯林積極參加不合作運動奠定了基礎。 資產階級政治力量壯大和覺醒的同時,新的思想理論和鬥爭策略也初步形成。甘地把他在南非進行反種族歧視鬥爭中發展起來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思想和非暴力抵抗的方法帶回印度並已開始在印度初試鋒芒。他提出:對一切人,包括英國統治者在內都要愛;以自苦和自我犧牲來感化別人,對武裝鬥爭堅決反對。實現印度各階層、各宗教的大團結,吸引盡可能廣泛的群眾參加堅持真理運動,以便壯大民族運動的力量,並使所有人在鬥爭中逐步提高精神境界,增強自治、自助、自救能力,達到精神完善。「一戰」後期,他領導的一系列非暴力鬥爭——比哈爾三巴朗地區藍靛農民反對種植園主壓迫的鬥爭,古吉拉特阿赫米達巴德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鬥爭和凱達地區農民要求荒年減稅的鬥爭,取得了一些成果。 他使國大黨的影響第一次擴及偏遠落後地區和下層人民之中。 同時,由於「一戰」中大量印度勞工和士兵被派往國外,他們掌握了武器,開闊了眼界,開始接觸和瞭解世界,受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思想影響,民眾覺醒,鬥爭熱情高漲。 這一切預示著印度歷史發展到一個關鍵時刻,一場民族解放鬥爭的風暴即將來臨。 富有統治經驗的英帝國對於印度內部的變化不可能熟視無睹。但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它沒有也不可能順應這一歷史潮流。 戰爭期間,為緩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安撫國大黨,獲得印度對戰爭的支持,1917年8月20日,孟太古宣言曾答應戰後在印度建立立憲責任政府,逐步實現自治。印度資產階級政黨,無論國大党還是穆斯林聯盟都以實際行動支持、關心英國的戰爭,並翹首盼望英國能履行諾言。 然而當戰爭勝券在握,英國已渡過戰爭危機、需要兌現諾言的時候,它又使出了慣用的兩手。1918年7月,英國政府拋出了一個英國印度事務大臣孟太古和英國駐印度總督蔡姆斯福特聯合署名的關於印度政府組織法「改革方案」,試圖以小的讓步為誘餌,平息國大黨的不滿,並瓦解其陣線。該法案標榜將在印度「逐漸發展自治體制」,「在大英帝國範圍內,逐步實現印度的責任政府」。但其宗旨是在保持總督大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在印度搞「雙重政制」,即中央政府不變,在省一級一些次要部門,如衛生、教育等部門稍微擴大一些印度上層分子在立法諮詢機構和地方政府的席位。 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改革方案通過後,國大黨內部對該案反應不一,意見分歧十分尖銳。以班納吉為首的溫和派興高采烈,而激進派提拉克則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報告,卻是個無用的報告。」貝桑特夫人也指出:「報告中提出的政治改革,值不得由英國提出,也不值得印度支持。」國大黨決定8月29日在孟買舉行特別大會,討論該項報告。班納吉和提拉克都寫信,極盼甘地能出席國大黨大會。 甘地此時臥病在床,不能參加擬議中的會議,但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對這兩者的主張都不盡贊同,他自己的主見是:「有條件地接受」,他給提拉克的答覆是:「我們可以接受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法案中的原則,但要清楚表明我們所希望修改的建議,並全力爭取此種建議實現。」「報告書中值得予以同情的考慮,不必整個拒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