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
二二 |
|
那一夜甘地徹夜未眠,忙著寫信佈置工作,同時擬好了一份他不在時的行動計劃。 通知甘地離境和傳訊受審的消息不脛而走。4月18日,莫提哈裡這個貧窮、落後、閉塞的偏遠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數千人湧向甘地投宿的地方和法庭,甘地走到哪裡,人群前呼後擁跟到哪裡。甘地走進法院時,後面有二千多人要擠進去,還打破了法院的玻璃門。縣長只得命令將甘地送進密室,同時動用警察看守大門,阻攔群眾。 隨之一場奇特的審判開始了。政府律師、縣長和其他官員面對眼前遠比他們名聲響亮,老練、精幹的同行被告不知如何是好。他們準備好了各種法律書籍,想細細研究再拿出對策。因而,政府律師要求延期開庭。甘地立即反對,他主動承認自己抗命不離三巴朗是有罪的,要他們按刑法144條宣判,還當庭發表聲明解釋自己抗命的原因。他說, 「我入境的動機純粹是基於人道並為國服務,我此行是應緊急邀請支援農民,因他們正遭受靛青廠主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如不經實地研究,就不能對他們有任何幫助。因此我來此地,如果可能的話是想在政府和種植園主的幫助下研究這個問題,除此再無其他動機。我不認為此行將危害公共安全引起生命死傷。我對此事自信富有經驗。但當局卻持不同想法。我充分瞭解他們的困難,也知道他們只能根據所獲情報採取行動。像我這樣守法的公民,本應服從政府下達給我的命令,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不能破壞我對那些邀我來此的人所負的責任。我感覺唯有留在他們中間,才能替他們服務。所以我不能自動退出。我冒昧作出聲明,無意減輕刑責,旨在說明我之所以未曾從命並非輕視合法當局,而是在遵循更高一層的法律,那就是人類的良知。」 沒有延期開庭的理由,法庭便按刑法第144條起訴,但庭長仍拿不定主意。他一再問甘地:「你是否承認有罪?」甘地道:「我不願浪費法院的時間,我承認有罪。」庭長又說:「假如你現在離開本地,答應不再回來,本案可以撤銷。」甘地回答:「不能這樣。不要說現在不行,哪怕是判我入獄,出獄後我還要以三巴朗為家,住在此地。」庭長不知所措,只得宣佈本案有待再議,下午3點再行宣判。下午3點甘地準時到庭,庭長卻又宣佈要等到4月21日定案。結果,4月21日,在甘地到法庭接受判決前,縣長送來一份書面通知,說省督已下令將甘地的案子撤銷。負責實際行政責任的收稅官也寫信告訴甘地,允許他自由進行擬議中的調查,而且還可以從政府官員那裡得到他所需要的幫助。 整個宣判過程,不像是甘地在受審,倒是政府在受審。這是甘地在印度第一次公開從事文明的不服從運動,結果令人滿意。人們爭相傳送這一特大喜訊,報紙也大加宣傳。因此,甘地的調查影響不僅限於偏僻小縣三巴朗,而且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從19日以後,一批又一批的靛青農不斷擠到甘地寓所,向他申訴自己的疾苦。甘地每天從上午6∶30至下午6∶30,記錄他們的報告,每一件報告都經反復查詢,方予登記。為協助這一工作,已有不少人義務充當助手。由於前來登記的人太多,甘地有時不得不關閉大門,只有情節重大的才登記辦理。 4月22日,甘地動身前往培迭亞區。老百姓手捧鮮花,夾道歡迎。培迭亞車站因歡迎的群眾太多致使火車不得不改處停車。甘地從三等車廂出來後,人們將他擁上馬車,並將馬卸下,要自己拉車,以示誠意。甘地不答應。 23日甘地會見培迭亞副區長和培迭亞廠經理。第二天趕赴勞卡裡亞去找鄉民談話。25日又步行返回培迭亞。27日,甘地一行又遠途跋涉,步行至巴拉赫瓦,目睹了種植園主對一些敢於提供真情的人所幹的種種罪行。次日他又返回培迭亞。 多日辛苦奔波,辛勤取證,甘地已登記了幾千人的傾訴。當地官員深感不安。為把甘地趕出三巴朗和毀掉他的資料,這夥人絞盡腦汁,他們威脅農民,組織請願,向上級打假報告,並收買內奸做假證,動用報紙惡毒中傷,無所不用其極,對這一切,甘地泰然處之。 5月10日,甘地趕往帕迭拉與省長摩德會晤,省長要甘地遣走助手,甘地不同意,但表示將改善調查方式並儘早提出調查報告。11日,甘地將主要受害人名單擬好,分送摩德、當地行政長官、種植園聯合會秘書及各地印度領袖們,同時附有甘地起草的調查報告及調查情況說明。6月4日,副省長在闌溪約見甘地,商議決定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具體處理此事,甘地亦被指為調查委員之一。13日,政府正式宣佈組成調查委員會,由中央省省督及專員斯雷為主席,擬定于7月5日起開始工作,限3個月內提出報告。 甘地加入了委員會,大為提高了農民們的希望,許多人來到培迭亞。7月16日,在培迭亞集合了將近一萬人。甘地忙裡偷閒去會見了那些焦灼不安的農民,並告訴他們委員會的成立就是為了解救他們的痛苦,請他們最好不要在委員會辦公的地方成群集會。如有訴願,可向他的助手們講述。 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調查委員會於10月3日提出了一份全體委員會一致通過的簽名報告書。政府於18日宣佈了最後決定,全部採納委員會的建議。11月2日,由省長摩德所提出的三巴朗農業改革法案獲得通過。法案宣佈廢除已存在將近一百年的「三卡塔制」。自此,甘地的鬥爭又一次大獲全勝。 甘地沒有馬上放下三巴朗的工作。他認為農民們受迫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他們沒有知識。他因此公開呼籲徵召義務教師,希望能多開設幾所學校,讓知識分子更有效地深入農村。11月8日,甘地偕志願人員自孟買抵達三巴朗,第一所學校便於13日在一所村子裡開辦。一周之後,第二所學校開辦。此後三星期內,第三所學校亦開辦。甘地要借此提高農民,工人們的知識水平。當然,他的這項計劃也經常遭到種植園主和廠主們的抵制與破壞。 通過三巴朗的鬥爭實踐,甘地深切地瞭解到了勞苦大眾的疾苦並看到了他們的力量,進一步明確了他今後應走的道路,借此他也初次成功地在印度嘗試了非暴力抵抗這一特殊武器。 這一年中,真理學院所在的柯契拉甫地區發生瘟疫,甘地決定另覓新址。在一個商人朋友的資助下,甘地將學院遷到沙巴瑪迭河畔的一塊地方,這裡既無房屋也無樹木,不遠處可以看到沙巴瑪迭監獄。甘地看中的正是這裡特有的荒僻與監獄。他認為,環境僻靜適於潛修,進監獄是進行非暴力抵抗的人的正常命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