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古德裡安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六


  對於側翼方面的雙重威脅,可以用下列的兩種方法來加以抵消:

  (一)對於我們的兵力,徹底地做縱深的配備,尤其是在這個威脅最嚴重的左翼方面,應特別加以注意。

  (二)讓兵團所屬的第一騎兵師,從右面通過沼澤地,因為那是摩托化部隊所不能通過的。

  其他的安全保障應由在裝甲兵團後面行進的第四軍團的步兵師,以及廣泛的空中偵察,來負責執行。

  基於以上的分析,裝甲兵團的攻擊戰鬥序列就決定如下:

  右翼方面蓋爾將軍所指揮的第二十四裝甲軍。其中包括:

  第二五五步兵師(在渡過布格河時暫歸該軍節制),由弗沃達瓦到馬洛裡塔(Maloryta)。

  第一騎兵師,由斯拉伐柴(Slavatycze),經由馬洛裡塔,以至平斯克(Pinsk)。

  第四裝甲師,由科登(Koden)向布列斯特—科布林(Kobryn)道路前進。

  第三裝甲師,由科登的北面向布列斯特—科布林道路前進。

  第十摩托化步兵師,隨後前進,作為第二攻擊波兵力。

  中央方面希羅斯將軍(Gen.Schroth)所指揮的第十二步兵軍,僅在攻擊的初期受裝甲兵團的指揮。其中包括:

  第四十五步兵師及第三十一步兵師,在科登以北與內普萊(Neple)之間前進,以包圍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為目標。所有該軍不需要參加此項行動的部隊都沿著從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科布林—別廖紮(Beresa)的公路和從馬特克雷(Motykaly)—皮利希柴(Piliszcze)—普魯紮內(Pruzana)的公路之間的地區前進,其任務為填塞右方第二十四裝甲軍和左方第四十七裝甲軍之間的空隙,並保護該兩軍的內側翼。

  左翼方面李美爾遜將軍所指揮的第四十七裝甲軍,其中包括:

  第十八裝甲師及第十七裝甲師,位置在萊吉(Legi)與普拉突拉(Pratulin)之間,其任務為渡過布格河和裡斯拉河(Lesna),而向維達姆利亞(Vidomla)—普魯紮內—斯洛尼姆之線前進。

  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師,隨後跟進,作為第二攻擊波兵力。

  第一六七步兵師(僅在渡過布格河時暫由該軍指揮)向普拉突拉以西進攻。

  兵團總預備隊維京霍夫將軍所指揮的第四十六裝甲軍,其中包括:

  第十裝甲師、党衛軍「帝國」師和大德意志步兵團,都停留在拉曾—武庫夫—登布林(Radzyn-Lukov-Deblin)地區中,一直等到第四十七裝甲軍將布格河上的橋樑肅清之後,它才跟著裝甲兵團的左翼方面前進。

  6月6日,陸軍參謀總長來視察我這個裝甲兵團。他所表示的意見,是認為為了完成深入突破敵陣的主要任務,裝甲師在最初的階段應該擺在後面,而讓步兵師去擔任第一波的攻擊。由於我在上文已經解釋過了的理由,我並不同意將我的原定計劃加以修改。

  在我的司令部裡,我只收到一個暗示性的訓令,說明了在第一個目標達到了之後(在我這個兵團方面就是羅斯拉夫爾—艾爾雅—斯摩棱斯克之線),最高統帥部對於第二期作戰的意圖是什麼。它指出最先所要佔領的地區就是列￿格勒和波羅的海的海岸,以便與芬蘭人和北方集團軍取得密切的聯繫。這些作戰計劃已經在詳細的研究之中,大致可以看出來的是霍斯上將的第三裝甲兵團,甚至於我的第二裝甲兵團都可能要停在斯摩棱斯克地區,然後準備向北轉向以支持北方集團軍總司令的作戰。這個作戰計劃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可以一勞永逸的,使德軍在對蘇的戰爭中,其左翼將永遠處於安全的地位。照我的看法,這是對現在這種情況的最好的計劃,但不幸的是我以後卻再沒有聽到有人提到它。

  6月14日,希特勒把所有各集團軍、軍團和兵團的司令官,都召集到柏林聽訓。由他解釋為什麼要攻擊蘇聯,並且聽取關於作戰準備的最後報告。他的講演大意是這樣的:既然不能夠擊敗英國人,所以為了使戰爭結束起見,他就一定要在歐洲大陸上贏得一個完全的勝利。只有在蘇聯被擊敗之後,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才能算是萬無一失。他對於為什麼一定要先下手打蘇聯人的詳細理由,似乎是很難令人悅服。因為在西線戰場上的戰爭尚未解決之前,任何新的企圖都不免要引起兩面作戰的危險;而目前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的處境,實在並不比1914年好,所以很難於支持這樣一場戰爭。所有的將領都沉默地恭聽希特勒的講演,因為並沒有討論的機會,所以解散之後,大家仍然懷著一顆沉重的心情,沉默地退出了會場。

  下午繼續開軍事會議,討論戰爭的準備情形,希特勒只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你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到達明斯克(Minsk)?」我回答說:「五六天的樣子。」結果攻擊自6月22日開始,我在27日到達明斯克;而霍斯由蘇瓦爾基前進,早已在26日就從北面佔領了那個城市。

  在回轉頭來敘述我這個裝甲兵團的作戰情形以前,我應該先將這一次對蘇聯發動決定性戰役開始的時候,德軍所處的一般情勢,加以概括的說明:

  根據我所知道的情報,德國陸軍在1941年6月22日,一共擁有205個師,其分佈如下:

  38個師駐在西歐

  12個師駐在挪威

  1個師駐在丹麥

  7個師駐在巴爾幹

  2個師駐在利比亞

  所以用在東線戰場上的德軍兵力一共可以有145個師。這種兵力的分散實在是很不合理,西歐駐兵38個師實在過於偏高,而挪威駐兵12個師則更是豈有此理。此外由於巴爾幹戰役的影響,所以對蘇聯的攻勢一定非要延到夏季的末尾才能開始發動。

  不過,比這一切的事實更要嚴重的,卻是把蘇聯這個敵人估計得過低。我們駐莫斯科的武官科斯崔希將軍(Gen.Kostring)是一個很傑出的人才,對於這個龐大敵國的軍事實力,早已有所報告。希特勒對於這些報告卻一點都不重視,同樣地關於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蘇聯政治制度的安定性,他也一樣地漠不關心。反言之,希特勒卻有方法使他在軍事方面的親信僚屬,也都傳染了他這種毫無根據的樂觀病。OKW和OKH對於在冬季以前即可獲得勝利的信心是如此地強,所以軍隊的冬季服裝都毫無準備,平均是五個人當中才攤得到一套冬服。

  一直等到1941年的8月30日,希特勒才開始注意到大部分軍隊的冬服供應問題。在陸軍總部的當天日誌上記載著說:「從最近的情勢發展看來,恐怕在冬季還會有有限度的戰事,所以現在應該開始準備冬服的供應了。」

  現在常常有人認為1941年德軍缺乏冬服的責任,應由希特勒一個人負起,照我的看法卻絕不如此的簡單。有一個反證就是德國空軍和党衛軍的冬服都是早已準備周全。但是最高統帥部卻沉醉在一個迷夢之中,以為蘇聯陸軍可以在8到10個星期之間,完全被擊潰;這個所以會潰敗的理由,照他們的看法是蘇聯在政治上一定會內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