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一二


  1776年7月,導致歌德出走的戀人莉莉訂婚的消息傳到魏瑪,歌德感到精神出奇的平靜,過去對他已變得如此遙遠。早在3月的萊比錫之行,他就與女歌唱家柯羅娜·施勒特爾相識,她于年底來到魏瑪。

  但對歌德的創作、思想和情感發生深遠影響的是另一個女人,直到他1786年出走意大利,宮廷女官夏綠蒂施太因夫人始終是歌德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她與歌德愛情生活中出現的其他女性不同,無論熱烈的小安妮特、深情款款的弗裡德裡克、還是理智的綠蒂或無比纖巧、體態輕盈的莉莉,她們都讓歌德感到內在的壓力,而這位比他年長的已婚美人並沒有讓他成為某個人的要求,因而更能激發他的創作想像力。歌德把自己的田園詩獻給了她,而她成為他的兩個女主人公的原型。

  如果不是那不可抗拒的宿命
  把我們倆的命運系到一起,
  以致只有在你身上我才認識自己,
  那我肯定早就會遠走高飛,
  走向遼闊的大地。
  我的詩歌、理想、希望和要求
  只向你、在你面前傾吐,
  我們的生活相依在一處

  這是歌德寫的獻詩中的一首。歌德同時也在愛著和諧地把藝術和美結合起來的柯羅娜·施勒特爾,這種關係反映在1779年寫成的《伊菲格尼》中,女主人公的豐富的精神生活本於綠蒂的精神氣質,而外貌則反映了柯羅娜的美。在公演時柯羅娜飾伊菲格尼,歌德飾奧雷斯特,克涅別爾飾找阿斯,會爵有時演皮拉德斯。有趣的是,伊菲格尼的形象反映了古典人道主義的理想,而她的原型施太因夫人卻醋意大發,拒絕觀看精彩的演出。

  《伊菲格尼》是繼萊辛《智者納裡》之後表現了徹底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力作,常被後人將它們與席勒的《堂·卡洛斯》相提並論,也是歌德從「狂飆突進」時期的天才主義走向人道主義的一個標誌。它本是歌德為慶祝公爵女兒受洗而作,裡面無疑會具有歌德在魏瑪從政的一些經驗,因而它又被視為君主教育的一個教材。歌德有感於宮廷政治生活的絕望,把理想寄託在希臘羅馬文化中,以為最要緊的是培養和完美人的個性。

  伊菲格尼正是體現這一理想的高貴女性,她以其純潔無私、光明磊落的人格表現,感化了野蠻的托阿斯王,協助他革除野蠻風俗而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原則。這種用感化代替鬥爭的思想,說明了歌德思想的變化。早在啟蒙運動初期,就一直存在君主教育的「好皇帝」思想,尤其在專制制度下,君主的善惡與整個國家的前途密切相關。歌德確實想把卡爾·奧古斯特公爵塑造為君主的榜樣,但他的這部作品卻註定不會成功。較之其他小國之君,公爵當然有其卓異之處,但由於婚姻不美滿,他過於醉心於風流韻事、狩獵和飲酒作樂,對社會、國家的義務反而疏落蕭散。

  在這種情形下,以朋友和教師自許的歌德又成了一名「諫議大夫」。1783年創作的《伊爾梅瑙》中充滿屈原式的忠告:

  讓我忘記,就在我們這裡,
  許多造物也受到塵世的牽制,
  農夫把種子播撒在薄薄的砂土
  種的白菜卻給野獸果腹,
  礦工們在礦坑裡為糊口而勞動,
  獵人一咒駡,燒炭夫就要發抖。

  這是要公爵愛民,體恤他們的痛苦,那麼君主的本性如何?

  他雖熱愛真理,卻也有癖性
  使他容易陷於迷惘。
  魯莽的性格引起他高飛遠行,
  他不怕懸崖峭壁,不避羊腸小徑;
  災禍在身旁自伏,
  使他隱入困苦。
  於是令人痛苦的過分激動,
  有力地驅使他東奔西跑,
  他的行動表現出鬱鬱不樂,
  但休息過後依然故我。
  詩人道出對君主的殷切希望,
  啊,君主,但願你這國土的一隅
  都成為你治世的楷模,
  你早知身肩重任
  逐步收斂那放縱的靈魂。
  不!請用男子堅定的手,把幸福種子
  明智地、豐富地播進耕好的土地;
  靜待其成長:將來必有收成
  造福於你和你的國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