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三七


  2.《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創作始末

  就在1827年5月,這位八旬老翁到伊爾姆河畔那個花園房子住。這時正是美麗的春天。「大地何嫣妍!太陽何燦爛!」「群木發繁枝,枝枝花怒迸,林莽陰森處,鳥囀千鐘聲」。他的耳朵裡響起了他自己的《五月之歌》的聲音。他嘔心瀝血、創作多年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第二部已經脫稿,他感到一身輕鬆。面對這大好的春光,他內心裡又萌生出詩情的衝動。他想把剛讀過的中國書並從中得到的印象和自己的遐想,用中國詩體寫下來。他寫信給好友澤爾特:「告訴你,我親愛的朋友,我于5月12日(星期六)不由自主地來到我『下邊的花園』,惟一的想法就是在這裡度過美麗的時光。這裡愜意極了,春景美麗無比。我不想呆也得呆下來。今天仍在這裡過耶穌升天節。這些天來一直在工作。」

  (1827年5月14日)他寫信後的第二天,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四季詩幾首。」可見他的工作進展之快。同年10月24日他再次給澤爾特寫信說:「小詩若干,匯成一集,冠以標題:『中國四季』。本來還能加幾首,也應該再加一點的。」1729年8月15日,他將詩的定稿寄給澤爾特,並寫信說:「但願這幾張紙上的既詼諧又嚴肅的詩也給你一些快樂。」這組詩於1830年發表時,標題改成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共14首。標題加上「中德」兩字,顯然說明歌德自己意識到他對中國的瞭解還停留在書本上,甚為膚淺。詩中的中國色彩並不濃厚。他學習中國的律詞和絕句體還不到家。

  這組詩本來題為《中國四季》。但是從內容來看,詩人只描寫了三季景色。

  下面選錄三首並翻譯出來,看看歌德如何學習與運用中國古詩的形式。

  一

  朝政膩煩,
  公務厭倦,
  莫辜負
  春光爛漫。
  何不離開北國,
  去到水鄉江南,
  開懷暢飲賦詩,
  一首首,一盤盤。

  六

  杜鵑如夜鶯,
  欲把春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去,
  薊草蕁麻處處。
  回首我那樹,
  枝繁葉又茂,
  密葉遮住我視線,
  怎能用情眼窺瞧。
  濃蔭遮住彩瓦,
  窗櫺和廊柱。
  我若離開人世,
  永朝東方望去。

  八

  夜幕垂空降,
  萬物皆宵遁。
  最初見金星,
  星光可迷人。
  夜霧多縹緲,
  一切均無定。
  夜色多深沉,
  湖水平如鏡。
  遙想在東方,
  夜空月流光,
  河柳垂髮絲,
  柳絲戲河水。
  樹搖影亦動,
  水波泛月輝。
  清涼透眼簾,
  漸潛入心脾。

  第一首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了中國士大夫的形象:厭倦公務,好遊山玩水,舞文弄墨、常飲酒賦詩。曾供職魏瑪宮廷多年的歌德,對這種悠閒的士大夫生活不無羡慕之情。

  第六首寫了中國留春、惜春、春夢的主題。詩人表示自己死了也要面朝東方。

  第八首寫夜景,是14首詩中寫得最好、中國詩味最濃的一首。從夜暮垂空、金星出現,夜霧縹緲到柳絲戲水,這一連串的動態描寫,簡直像中國詩人之作。

  歌德的抒情詩本來就短小精悍,詩句很短,有的詩句僅用名詞。青年時代的《五月之歌》、《對月吟》和老年時代的《西東合集》都有這個特點。因此,歌德學習中國律詩和絕句寫詩,是並不困難的,也是很成功的。

  3.第一個提出「世界文學」概念

  歌德同外國文學的淵源關係,遠遠不只是同中國文學,而是涉及到全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學。他從幾十年的生活和創作中深切地體會到,「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我們德國人」必須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

  歌德自己是這樣作的。

  他從小接受了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幼年時愛讀《聖經》。1775年他出於愛好,將雅歌譯成當代語言。他8歲時寫的《新年獻辭》詩就涉及到希臘神話人物,1774年他寫出了名詩《普羅米修斯》,以後又寫出了劇本《伊菲革涅亞》和《潘多拉》等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劇作。

  此外,他也接受了阿拉伯文化、印度和中國文化。他創作《維特》時,讀過可蘭經。1772年他寫了一首《穆罕默德之歌》。1813年從西班牙傳入一部可蘭經的手抄本片斷,他看不懂,便四處奔走,以求取得正確的譯文。第二年俄國武士在魏瑪一所中學舉行回教禮拜儀式,他也跑去參加。他讀了赫爾德爾翻譯的13世紀波斯詩人薩迪的詩,奧地利的東方學者封·哈默爾—普爾格施塔爾翻譯的14世紀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集。在他們的影響下,歌德創作了《西東合集》。

  福斯特(曼因茨共和國領導人)把自己譯的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寄給他以後,他高興之餘,寫了一首四行詩,讚揚這部印度古典劇。以後他寫了瑤曲《神與舞女》。

  歌德還同當時的許多歐洲名作家有交往。英國的拜倫、司各特、薩克雷,法國的雨果、司湯達,波蘭的密茨凱維支,都同歌德通過信,有的還見過面。他聽說拜倫還把他的歷史劇《薩達納帕盧斯》獻給歌德,但是獻詞是寫在另一本書上的。「一個陌生人冒昧地以一個藩臣所獻于他的王侯的敬禮,獻禮於偉大的歌德,這位創造了他自己國家的文學並光耀了歐洲文學的現代作家的泰斗。」歌德見了題詞,高興極了。歌德讚揚「他是一個天生的有大才能的人。我沒有見過任何人比拜倫具有更大的真正的詩才。」(1825年2月24日同愛克曼談話)

  歌德還勸誡人謙虛。他對愛克曼說:「我也不能自視為惟一的詩人……所以我喜歡環視四周的外國民族情況,我也勸每個人都這麼辦。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

  在這裡歌德第一個提出了「世界文學」概念。他是從通過翻譯達到世界性文學交流的角度來談世界文學的。

  在他提出這個概念20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裡從人類物質生產的世界性必然導致人類精神生產的世界性這一命題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世界文學必定會形成。

  就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學」概念的同一年,法國學者維爾曼在巴黎大學開設了比較文學講座。比較文學正是隨著世界文學交流而產生的。

  歌德還明確地說:「我們不應該認為中國人或塞爾維亞人、卡爾德隆或尼伯龍根就可以作為模範。如果需要模範,我們就要經常回到古希臘人那裡去找,他們的作品所描繪的總是美好的人。對其他一切文學我們都應只用歷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把它吸收過來。」(同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