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一八


  女祭司見到他們兩人,但不認識她弟弟。經過互認,三人密謀如何欺騙國王托阿斯,以便去海邊逃命回國。他們登舟出發,不幸被暴風吹回,都被捕獲。幸而雅典娜女神顯靈,國王聽從女神之命,才釋放他們回國。

  歌德改變了靠神的力量解決矛盾的結局。在歌德的劇本裡,伊菲革涅亞是人類真善美的化身。她一到島國,就促使國王廢除了惡俗。當國王向她求婚但遭到拒絕,欲恢復惡俗,殺害她弟弟及其朋友時,她向國王講出事情真相,她同國王辯之以理,一不靠神,二不靠武力,三不靠陰謀詭計,而是以坦誠高貴的人格和純真的感情感化了這個野蠻的國王,消釋了一切疑團,平息了他胸中的怒氣。關於她弟弟盜走女神像的事,其實就是指他將自己的姐姐帶回希臘去,而他誤解為把阿波羅的妹妹帶回去。國王於是說:「好,去吧!」「祝你們安好!」

  其次,歌德完成了悲劇《哀格蒙特》。這個劇本早在1775年在家鄉就寫了好幾場,去魏瑪之後,既無時間,也無心思寫作,似致時寫時停,一直拖了12年,到1787年6月至8月在羅馬才定稿。他激動地給朋友寫信說:「今天我可以說,《哀格蒙特》已經完成了……我經過蘇黎世寄走它,因為我希望凱澤能給過場戲和此外必須有音樂的地方譜曲(1787年9月1日)」。他甚至把完成它的這一天稱作自己的「節日」。

  哀格蒙特(1522—1568)是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尼德蘭(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的一部分)的一個貴族。當時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皇帝已退位,將領土分給他的兄弟和兒子。他的兒子腓力普二世統治尼德蘭和西班牙。但他是一個暴君。他的同父異母姊姊瑪加麗特·封·帕爾瑪在尼德蘭當攝政。他寵信的紅衣主教格蘭維拉獨攬總督大權。在這樣殘暴的專制統治下,尼德蘭人民為了爭取宗教信仰自由,發生了暴動和起義。其中1566年8月的人民起義聲勢最浩大。暴君聞訊,派阿爾巴公爵率大軍前往尼德蘭鎮壓,將同情和支持人民起義的哀格蒙特伯爵和霍恩海軍上將在布魯塞爾市場上處斬。

  歌德搜集和閱讀了歷史資料,但並不拘泥於史實,而是根據創作的需要,精心構思,大膽地改編,「盡可能直接掌握它,試圖使這一切栩栩如生地顯現在我的面前。①」劇作者甚至改變了哀格蒙特的年齡,虛構了克萊爾辛和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歌德還改變了哀格蒙特的性格,將他從一個動搖不定、曾幫助統治者鎮壓人民的貴族變成一個心懷坦蕩、豪俠尚義、武藝精通,深受人民愛戴的抗暴民族英雄。哀格蒙特的悲劇在於:他過分相信統治者,以為「查理的兒子,不可能做卑劣的事情」。這種幻想導致這位自由戰士的悲劇。臨死前,他高呼:「我要為自由而死,我曾經為自由活過,戰鬥過,現在我要忍痛為自由犧牲。」

  ①《詩與真》第20卷。

  哀格蒙特壯烈犧牲的結局表明歌德在完成這部劇作時沒有改變12年前構思的初衷。它仍然充滿了「狂飆突進」時代的叛逆精神。因此,它可以算作《葛茲》的姊妹篇,它被收集在《歌德著作集》第五卷,於1788年復活節出版。

  鬥轉星移。「狂飆突進」運動已成過去。這個五幕悲劇的演出沒有引起多大反響。歌德的劇本適合閱讀,不大適宜演出,這固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時代不同了。直到1814年德國處於解放戰爭時期,德國人民起來要趕走拿破崙侵略軍,這個反映爭取民族自由鬥爭的劇本加上樂聖貝多芬配的10首插曲,才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演出大獲成功。歌德其他創作計劃有了新的變化。劇本《塔索》,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創作計劃都推倒重來。

  歌德1787年2月21日的日記寫道:《塔索》「寫好的必須完全毀掉。這份稿子擱得太久了。無論人物,還是計劃,還是基調,都同我現在的看法毫無相似之處。」過了一年,他在羅馬發的一封信裡說:「《塔索》必須改寫。已寫成的沒有用了。我不能這樣收場,也不能全部廢棄。」(1788年2月1日)

  「《威廉·邁斯特》的舊稿子,」歌德寫信說,「應該丟掉」。(1787年7月5日)

  至於《浮士德》,歌德在意大利寫了《魔女之廚》、《林窟》等場後,很有風趣地寫信給卡爾公爵:「《塔索》過了新年就來了。《浮士德》將穿上信使的大衣報告我的到來。」(1787年8月11日)

  歌德於1788年3月17日收到了赫爾德爾催他返國的信。他猶豫了一下,便決定回國,開始做各種準備。他對羅馬這座古城戀戀不捨。臨行前他種了3棵樹作紀念。過了若干年後還托人打聽過他種的樹是否還在。

  他自己訂的行期是4月25日。他終於踏上了回國的旅途。別了,羅馬!他淚水盈眶。他再次想起青年時代讀過的《變形記》的作者奧維德,他的心境與奧維德不無相似之處。他想到這裡,不禁吟誦出奧維德被逐出羅馬時寫的一首哀歌《憶那夜》,頗為哀怨淒涼。詩曰:

  從那夜我心裡感到悲傷,
  這是我在羅馬最後晚上。
  留下了那麼多貴重物品,
  一說起那一夜淚珠盈眶。
  人無聲狗不吠夜靜悄悄,
  月當空引誘我駕車奔逃。
  望盧娜去廣場看著寺廟,
  家神喲離廟近也是徒勞。

  歌德痛苦地離開了羅馬,帶著他在這期間畫的近一千幅畫。他精心搜集的古董文物早已裝船啟運。他不虛此行。他完成了兩個劇本。更重要的收穫是精神方面的。他轉變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他從「狂飆突進」詩人變成了一個推崇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完美與和諧的詩人。「革命」銳氣是削弱了,但藝術更成熟了。正如他在羅馬給他母親的信所說:「我將變成一個新人回來。」(1786年11月4日)他把自己的轉變稱為「我的第二個生日」,「那是真正的再生」。(1786年12月3日)

  他又將以詩人的身份出現在魏瑪了。

  第十四章 返魏瑪喜得情侶

  1.回魏瑪欲展宏圖

  1788年6月18日,歌德在意大利逗留683天之後,回到了魏瑪。兩次在羅馬這個「永恆之城」逗留的日子多麼難忘。

  啊,我在羅馬覺得多麼快樂!我想起那時,
  灰黯的日子在北國環繞著我,
  天空陰鬱沉重,垂降在我的頭上,
  在勞人四周是無色、無形的世界,
  我在不滿足的心靈的暗路上摸索,
  自我反省,靜靜地沉湎於觀察。①

  ①錢春綺譯。

  ——《羅馬哀歌》之七

  現在,他又回到「天空陰鬱沉重」的北國。他能適應這令他不快的環境嗎?他的老朋友克內貝爾早就為他擔心了。克內貝爾預言:「我擔心不可能那麼快地習慣德國的空氣。當然,德國的空氣到處都很壞,這種空氣開始還可以忍受。但是我們可悲的帝國制度,各種各樣的偏見,沉悶,愚蠢,麻木不仁,惡劣習氣,沒有興味,窮極無聊,驕傲和貧困,這都是比最糟的空氣更糟的東西。」(1788年4月18日致其妹妹的信)既然魏瑪的情況依舊,歌德又何必回來呢?我們不妨看看他自己所作的因人而異的解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