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歌德後來回顧這次旅行時戲稱之為「潛逃」和「流亡」,並且與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的「流亡」相提並論。實際上這是性質不同的兩碼事。歌德的出走並非受到公爵的迫害。他和公爵雖然有些政見不同,但私人關係一直很好。這位少主贈給他花園別墅,給他加封晉爵,批准他請長假,並照常發給月薪2000塔勒。因此,歌德匆匆溜走,不過是怕引起各種麻煩,擔心走不成而已。 正因為歌德有些擔心,所以他行動迅速。9月6日他已到達慕尼黑,這是德國通向南歐的大門。8日晚他已越過國境,到達布倫納。他想起在1775年和1779年兩次在瑞士從戈特哈德山頂遙望意大利,而今第一次踏上意大利國土,一償宿願,不免心潮澎湃。第一次因為想念麗莉而未去成。現在麗莉早已同他人結婚。第二次他不得不陪公爵返回魏瑪,而他在魏瑪10年,終於一事無成。現在又像10年前去海德堡準備奉父命去意大利一樣,成為天涯孤旅。這真是命運的安排啊。 9月28日他到達世界聞名的水城威尼斯。他興奮異常地寫道: 「我第一次望見威尼斯,不一會兒就要進入這個奇妙的島域,這個海狸之國。謝天謝地,對我來說,威尼斯終於不再是一個名詞,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字…… 「第一艘貢多拉駛進我坐的大船……這時我想起以前的一件兒童玩具,也許20年來我一直未想到它了。我父親有一艘以前帶回來的漂亮的平底船模型。……船首似鳥嘴,用白鐵皮做成。船身成黑色,平底,形似鳥籠。這一切都像老熟人在歡迎我。」 他在威尼斯待了半月有餘,然後去費拉拉和佛羅倫薩,但是他無心瞻仰偉大詩人但丁的家鄉和文藝復興的聖地,他在佛羅倫薩僅停留三個小時,就直奔羅馬。終於在萬靈節前兩天到達了他朝思暮想、久盼未見的羅馬城。 1786年11月1日他的日記寫道:「啊,我終於到達了這個世界的大都市。」「現在我到了這裡,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似乎可以慰我平生了。因為這大概可以說關係到我新的生命。」 1.在羅馬的日子裡 在羅馬,他同畫家蒂施拜因(1751—1829)作近鄰。他向他學習繪畫藝術。蒂施拜因還為歌德畫了幾幅畫。其中一幅名畫是《歌德在羅馬近郊》,畫中的歌德是真人大小,一個旅遊者,穿一件白色大衣,露天坐在一個倒塌的方尖塔上,處於前景位置,背景是羅馬近郊的廢墟。畫家將草圖送給了歌德,將真畫賣給了那不勒斯的一位銀行家。這幅畫將歌德的瀟灑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惟一的破綻是歌德的兩隻腿畫得不一般長。 在羅馬過了新年後,歌德與蒂施拜因於2月下旬同去天堂城市那不勒斯。正逢維蘇威火山爆發。歌德冒著生命危險,三探火山口,去觀看這座被火山灰掩埋後又被發掘出來的古城遺址。 在那不勒斯,歌德結識了著名風景畫家菲利浦·哈克特(1737—1807)和克裡斯多夫·海因裡希·克尼普(1748—1825)。克尼普陪同歌德渡海去西西里。歌德參觀了朱諾廟等古羅馬遺跡。 歌德已出國9個月了。他不能在美麗的西西里久留,更無暇去撒丁島和希臘。他沒有忘記這次意大利之行的主要目的:學習。他以為自己有繪畫才能,想來羅馬學習古典藝術,發展自己的繪畫才能。早在斯特拉斯堡求學時,他就說過:「我還沒有具備所需要的知識,我還缺乏很多。巴黎應該是我的學校,羅馬是我的大學。」因此,他在6月初便折返羅馬了。 2.羅馬使他正視了自己 羅馬有165000人口,的確是一個世界大都城。他前一年剛到時就說過:「在這裡等於進了一所大學校」(1786.11.1.),「一天所學的東西多到不可勝數」(1786年11月7日)。龐大的鬥獸場,宏偉的凱旋門,高大的方尖碑,獨特的萬神廟,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舉世聞名的梵蒂岡,富有傳說的羅馬七山……使得遊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歌德第二次到羅馬待了10個多月,有充分的時間去觀看、欣賞、吸收和消化。他驚歎羅馬建築的宏偉壯觀,具有和諧之美。梵蒂岡是一個大的藝術博物館。他反復欣賞了米開朗琪羅等藝術大師的名畫和許許多多雕塑,甚至請人將某些雕塑量了尺寸,做了石膏複製品。 歌德在羅馬生活于一群青年畫家中間,也經常學習繪畫,寫生和臨摹。然而年近40歲的人已不可能成為職業畫家,而只能成為一個業餘畫家或一個繪畫欣賞家了。正如哈克特對歌德建議的那樣,要想學會繪畫,你「在意大利待上一年半吧」。又過了40年,已經是80歲老人的歌德對愛克曼說:「當我40歲在意大利時我才有足夠的聰明,認識到自己沒有造型藝術方面的才能,原先我在這方面的志向是錯誤的。」(182年4月10日)他又說:「儘管我費過大力,我沒有能成為藝術家;可是我既然嘗試過每門藝術,我也學會了懂得每一個色調,會區別好壞。這就是不小的收穫,所以錯誤的志向也不是毫無益處。」(1829年4月12日)歌德說的益處是指如何訓練寫詩。他說:「我的詩所顯示的具體性要歸功於……極端注意眼睛的訓練。」 歌德一直對自然科學感興趣。日記表明,他沿途注意地形、地質地理。在帕都瓦參觀了植物園,在威尼斯,他簡直像孩子一樣,津津有味地觀看銀蟹大戰牡蠣的場面,達幾小時之久。 以前歌德只是見到栽在桶裡和缸裡的許多植物,並且習慣於在玻璃窗後面一年四季觀察植物如何生長。在西西里,他又想尋找原始植物。 但是無論繪畫也好,自然科學研究也好,究竟不是他的本行,也不是他的拿手好戲。他認識到,他天生是一個詩人,只適合於詩的藝術,而不適合於造型藝術。 他同戈興出版社訂的出書合同是出版歌德8卷集。在魏瑪時僅有前4卷,還有4卷等待他去完成。 他首先在羅馬將劇本《伊菲革涅亞》從散文改成韻文(用五步抑揚格詩體),在1787年底前已完成,次年6月在《歌德著作集》第三卷中發表。 這個劇本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它與歐裡庇得斯的劇本《伊菲革涅亞》大同小異。但是在結尾處歌德作了很大改動,賦予了深刻的人道主義內容。 歐裡庇得斯的劇本《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的故事情節如下: 伊菲革涅亞是希臘密刻奈王阿加門農的女兒。阿加門農統帥希臘聯軍攻打特洛亞,在海上遇到大風,為求神保護全軍安全,許願將女兒帶到奧利斯向狩獵女神狄安娜獻祭。女神救了她,駕雲將她攝到陶裡斯島(今克裡米亞半島)。阿加門農征服特洛亞,班師回國。回家後竟被其妻和姘夫殺害。他兒子俄瑞斯忒斯殺母報仇,犯了弑母罪,因而被復仇女神追逐。根據阿波羅的神諭,只有他到陶裡斯島的神廟裡把狩獵女神的神像帶回希臘才能得救。於是俄瑞斯忒斯和朋友皮拉得斯同去該島神廟。二人不幸被俘,被押到神廟裡獻祭。因為按慣例,凡是來該島的外邦男子,都要被殺死獻祭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