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
九八 |
|
職業歷史 蘭達在聖彼得堡還是個少女時,便已開始寫《國歌》,此書最後於1938年出版,因為她知道像這種「保護自我主義」的小說在布爾什維克的俄國是無法完成和出版的,她等到1926年到美國以後才完成它。剛到美國時,蘭達先當臨時場記,為西西爾·B.德米勒寫劇本,在大蕭條時又去當女招待,常常當秘書。在她寫兩部立足於主觀主義哲學思想基礎上的偉大小說時,她又常常以自由撰稿來支付日常開銷,蘭達的作品有《我們這些生命》(1936)、《國歌》(1938)、《本源》(1943)、《阿特拉斯聳肩》(1957)、《為了新理性》(1961)、《自私的美德》(1964)和《哲學——誰需要它?》(1982),這七本書在過去40年裡銷出近3000萬冊。在《本源》出版後,文學評倫家勞林·博雷特評論說:「有思想的好作品現在難得出現,這是我所知道的由一位美國婦女寫成的唯一一部有思想內容的好小說」。後來《花花公子》雜誌在1964年寫道:「艾恩·蘭達……是當今美國最富盛名,最具理性思想的名字」。 蘭達的兩部作品現在已被作為精典之作,而在當初,專家和出版商都曾拒絕出版,他們認為《本源》和《阿特拉斯聳肩》「太理性化」和「不會有很大市場」。有12家出版商拒絕出版,他們認為書中觀點太多,沒有故事情節,鮑伯斯·麥利爾公司在不抱什麼希望的情況下還是出版了它。《本源》在以後10年中銷售400萬冊,成為精典傳世之作,好萊塢最後將這拍成電影,由加利·考伯主演哈羅德·洛克——一位維護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的主人公。蘭達所受教育是世界由法律和種族操縱,這註定要讓人成為被利他主義和享樂主義支配的平庸的動物,這兩部作品的目的就是揭示共產主義是創造性和革新人物的致敵,用洛克的話來說:「我們所處的這一世界是無法讓自己生活的世界」。書中洛克這一形象始終是個反傳統性的理想典型人物,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書中這13位傑出女性。 蘭達於1946年《阿特拉斯聳肩》中,以啟示性的主題「誰是約翰·戈特」寫成第一主題,又在以後的12年中試圖通過哲學意味的對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書出版後有關約翰·戈特的著名廣播稿花了兩年才寫成,總字數達50萬(我們這本書只有17.5萬字)。蘭達有其獨一無二的風格,她絕不允許出版社對她的對話稿刪除一個字,她會問:「你會刪除《聖經》內容嗎?」書中的英雄是真正的「人的思想」,這一思想貫穿在主人公約翰·戈特身上,他實際上是蘭達的另一個自我。《阿特拉斯聳肩》主要致力於「維護資本主義道德」追求「理性」。蘭達傳播著使書中13位婦女成為偉人的同樣的信條,「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達到自己所能夠或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思維到的程度才決定他將達到的高度」。 《阿特拉斯聳肩》更像史詩神話,而不像小說,它揭示了群體社會哲學性錯誤。約翰·戈特是人類創造精神的集中體現,這從他的話語中看得再清楚也沒有了:「我將絕不為另一個人活著,也不要求別人為我活著」。戈特與此相似的舉動是在沙堆上畫出一個巨大的美元符號聲稱:「我們正走回到世界」。蘭達鄙視利他主義和享樂主義,以下述精闢論述闡述尼采的「超人」概念,「強者必操縱,弱者必消亡」。她把「超人」的所有完美品格都注入到約翰·戈特身上,他是「頑強的理性」、「堅固的自尊」和「無情的現實主義」的化身,談到資本主義時,戈特說:「沒有相似的成就,沒有集體的創造,一個偉大發現的每一步發展,都留下它始創人的名字一過去不曾有集體成就,現在也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不存在集體智慧」。《阿特拉斯聳肩》與妥斯陀也夫斯基《罪與罰》,一樣也成為精典哲學小說,自1957年來,它已銷出500多萬冊,現在每年銷量仍達10萬冊。 在取得《阿特拉斯聳肩》這一巨大成就後,蘭達在接下去的時間裡維護和宣傳主觀主義哲學信條,《艾恩·蘭達書信》持續幾年宣傳主觀主義哲學思想。現在哲學課程中也用蘭達的書作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方面的教科書。蘭達對社會和資本主義起著巨大影響,她對柏林牆消亡所起的作用可能超過世上所有政治家和官僚機構的力量。紐約市的內森尼爾·布蘭登研究院是主觀主義哲學的中心,阿蘭·格林斯潘是60年代畢業的25000名學生中最有名的。格林斯潘成為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和吉洛德·福特的經濟顧問,現在是聯邦儲備委員會的主席。蘭達自己在六、七十年代成為許多大學校園的客座講師,在哈佛、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闡述主觀主義哲學。 氣質:直覺—思維型 艾恩·蘭達具有宏觀眼光的獨立氣質和工作狂風格,她是內向、直覺—思維氣質個性,她的普羅米修斯氣質常被心理學家測試個性中作為描述創造、革新個性行為的典型。蘭達被看作自己信仰的教條者,在與不具才能者相處時甚至傲慢清高。她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遁世者,急不可耐地爬上頂峰。她在1967年和1968年三次在喬尼·卡森節目中露面,成為NBC深夜節目收到信件最多的人。馬克·沃拉斯曾不願採訪蘭達,因為她是個讓人難對付的採訪對像。蘭達答應採訪的條件很苛刻:要保證她單獨受採訪,內容不被剪輯,不提問引自她敵人的話語的問題,否則她便不接受採訪。沃拉斯說她的採訪組被她誘人的個性迷住了,當他和同事進行預訪時,「他們都喜歡上她了」。 蘭達從不對任何事支吾其辭,她是個真正的反叛者,不斷責駡自由主義:「知識是御用課堂的寄生物」。她稱自己最喜歡的當代作家米基·斯設萊尼是真正的道德家,他的人物黑白分明,絕不會是灰色的,「我對灰色不感興趣」,她對人的看法也如此。蘭達極其超脫,對許多問題很重視。在70年代末丈夫去世後獨自生活的情況下,她還是個工作狂,聽聽古典音樂,以解放者的姿態探討她的哲學。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檢查你的嚴密,觀察你的含義」,顯示了她對生活和哲學的嚴密和邏輯方法。蘭達的律師觀察概括了她的個性:「與蘭達相處無異于讀了思維運用的博士後課程……她的洞悉力和才華如此明亮,我想任何人都無法熄滅它,《本源》便是艾恩·蘭達」(B·布蘭登,1962)。 蘭達是亞裡士多德迷,採用他的格言:「虛構比歷史更具有哲學重要性,因為歷史只是以本來面貌重現事實,而虛構卻以它們可能有和應該有的面貌顯現出來」。蘭達一生中反對女權主義,而認為男人更優越,但她認為《阿特拉斯聳肩》中黛格尼·泰格特是「理想的女性」,她認為愛不是一種自我犧牲,而是「對自己的需要和價值的最深刻的肯定,那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才需要有個你愛的人,這是你能付給那個人的最大的讚賞和貢獻」。蘭達認為自己在14歲時就是個無神論者,她在日記中寫道: 首先沒有理由相信上帝,因為這種信仰沒有依據。其次,上帝這個概 念是對人的侮辱和貶低——這意味著最高境界無法被人類所達到,說明他 是低等生物,只能對自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頂禮膜拜。 艾恩·蘭達的個性氣質與凱瑟琳大帝、愛因斯坦、愛迪生、畢加索和書中大部分女領袖一樣;她具有普羅米修斯精神,不管別人贊同還是反對她的信仰,她的哲學觀決定著她。用她話來說,她「是把人看作一個英雄個體,以自我幸福作為生活的道德準則,以富有成果的業績作為最高貴的行動,以理性為自己唯一的主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