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九九


  家庭/事業兩分法

  艾恩·蘭達於20年代與一位艱苦奮鬥的演員弗蘭克·奧考納結婚,「因為他是如此英俊」,他是她潛意識中深深崇拜的那種主人公形象的體現,她希望生活在主人公周圍,而奧考納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好萊塢人物。他比她大6歲,婚姻使她輕而易舉地得到永久簽證,並在1931年成為正式公民,她後來說,她舉行了槍聲下的婚禮,山姆大叔正持槍以待。奧考納成為她終生的編輯和知音,儘管她到50年代中已與內森尼爾·布蘭登保持了13年的戀情。

  在布蘭登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加拿大籍學生時,他被《本源》迷住了,蘭達成為他的老師,布蘭登崇拜蘭達,他們倆關係越來越密切,1954年,這種師生關係演變成感情上和實質上的戀情。據內森尼爾的妻子芭芭拉·布蘭登說,蘭達這位徹底的理性思維女性,請布蘭登妻子和他一起出面,以對這一感情危機作出一個理性而明智的決定,蘭達說服他們相信這種戀情是哲學上所謂的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理性相悅型性欲交流」。布蘭登比蘭達小25歲,他崇拜她,是她作品和哲學的忠實信徒,蘭達把他倆的戀情看作兩個同源靈魂的性釋放,更確切地說,是她即將完成小說《阿特拉斯聳肩》的一種隱喻場景,艾恩是黛格尼·泰格特,而內森尼爾是約翰·戈特,他們的幻想將在資本主義的心臟——曼哈頓中以真實的生活演繹出來。內森尼爾的妻子對傳記作家談起蘭達:「艾恩從不喜歡生活于現實或愛上現實,這在艾恩的夢想世界中是一個危險或怪誕,甚至與布蘭登發生關係時也不例外」。

  布蘭登成為蘭達的戀人、知己和主觀主義哲學衣缽的繼承人,他畢生致力於傳播這一信條。他創辦《主觀主義者簡報》,進行世界範圍的哲學交流,他出版《艾恩·蘭達書信集》,闡述資本主義,布蘭登是傳播主觀主義哲學的最重要人物,這一思想最後成為意志自由主義政黨的綱領。1958年,布蘭登愛上了一位更年輕的婦女,準備理智地與蘭達分手,她那時已63歲,而他只有38歲,而蘭達把他的這種拒絕看作對真理的否定,潛意識中,她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她年齡引起的。蘭達憤憤不平,再也沒和布蘭登說過一句話。

  蘭達的事業優先於她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她從沒考慮要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她把生育年齡全部用於完成她畢生的夢想,寫作本源。不久,到了1946年,她寫了《誰是約翰·戈特?》——她那時已41歲——她一刻不停地完成這一挑戰。弗蘭克·奧考納是她的支持,追隨她走在這條生活道路上。艾恩·蘭達犧牲一切實現兒童時夢想:她的俄國家庭,她丈夫和她的母親天性。她會說這是個很小的代價,因為她已實現了童年的野心,創造出在文學和哲學世界中將流芳百世的精典作品中的「超人」形象。

  生活危機

  在9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蘭達一家幾乎喪命於入侵德國軍隊魔爪下,蘭達深受打擊。3年以後,她12歲,隨著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推進,混亂變成一場災難,攫取了父親的生意,舉家離鄉背井,從聖彼得堡逃到克裡米亞半島的奧迪莎,在旅途中,他們險遭半路搶劫匪徒的毒手。全家3年後又回到聖彼得堡,卻發現共產主義者的專政鐵拳已掌握了所有商業和工業,全家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地生活在布爾什維克專政下,他們靠過去儲蓄度日。共產主義者的口號「人人必須為國家」印入這位早熟少年的心靈,她從這一時刻起便發誓要向世界顯示「國家應該為人人」,而不是倒過來。像哥達·梅一樣,蘭達從來沒忘記自己生活中這一恐怖的場景。心理學家最近已發現在危機型環境中會發生超級學習,在這種狀態下人處於昏迷的狀態。看來這些早年危機,使蘭達將所有恐怖事件與共產主義相聯繫,推動她畢生致力於摧毀將任何事置於國家控制之中。她後來說:「我開始明白政治是一個道德事件,我反對任何政府任何社會、任何權力將任何事情強加在任何人頭上」。

  蘭達是個「極其孤獨的少年」,生活很不快活,她是個嚴肅莊重的孩子,對豪俠奇士冒險壯舉感興趣。她不喜歡母親,儘管是她為她弄好去美國的簽證。她崇拜父親,但與他又不親近,因為他常常不在,起先由於生意奔波,後來又是逃避俄國革命。蘭達的內省質氣使她到書本中尋找想像的天堂,維克多·雨果是她的偶像,其次是妥斯陀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這些偉大作家為蘭達提供能逃遁到更美好世界中去的想像的主人公。蘭達最後於1926年逃到了美國,當在艾麗絲鳥下船,望著雄偉大都市中的摩天大樓,她說:「這是我生活中崇拜的一切事情的標誌」。

  宏觀的視野和直覺成功

  蘭達的宏觀視野和直覺思維個性使她取得巨大成就。她用自己幾乎不會講的語言寫出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史詩小說,她之所以取得這一成就,是因為她從沒有丟失童年的目標,致力於將英雄變成社會中偉大的哲學代言人,哈沃德·洛克成為個人主義的完美代表,約翰·戈特則代表著理性。用蘭達的話說:「《阿特拉斯聳肩》是懸念故事,不是關於謀殺人命的懸案,是關於人的精神的謀殺——重生」。蘭達認為《本源》的基礎是「理想的人物」。她的氣質賦予她看重生活中可能性和機遇的力量,這使她鄙視任何形式的否定成份,尤其是與利他主義、享樂主義和集體主義相聯繫的平淡無奇。蘭達對於英雄和超越生活人物的想往,不僅來源於童年生活,也與她生活的宏觀視野有關,她常以整體觀看待世界,以創建性作為正確的核心。冒風險和革新是她的偶像,這在《阿特拉斯聳》中的約翰·戈特的論文中有簡潔明確的表述:

  在任何理性努力領域中創造新觀念的人——發現新知識的人——永遠
  是人類文明的慈善家。……與他所耗費的精神能量相比,那些創造新發明
  的人只得到了極小部分的物質回報,不管他贏得了多少財富,贏得了多少
  錢財,都是微不足道的回報。

  這段話是對非凡的創業、創造和和革新活動在哲學上和人格上的闡述,蘭達的普羅米修斯精神與她的哲學信條相一致,都從以下這句話中概括出來:「我斷言,任何將成功稱為幸運的人,從來不曾有所成就,也不具備一絲一毫成就所必需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這句話是直覺思維型,以宏觀右腦方式看待生活者的本質,這種精神氣質是所有偉大成就所必備的,對生活中所有偉大成就者,無論男女都是關鍵因素。

  小結

  艾恩·蘭達引起大多數自由主義者和知識分子的嘲笑和厭惡,她深切感到世界是「黑白分明,不是灰色——非善即惡——也不存在什麼判斷標準,決定你選擇你知道是惡的東西」。調和從不出現在她的詞語中。哲學家喜歡她或憎恨她,而大多數人從不接受她的觀點。文學界從不曾承認她,但她書的銷量超過那些否認她的權威們。當然沒有人會以冷漠的態度談到蘭達。這位創業界的完美代表「對長達2500年的文化傳統提出了挑戰」,結果必然引起大多數宗教、政治體制和經濟觀念的震盪不安。一蘭達深信個人冒風險的自由,是那些樂於冒險改變現存事態方法的人的代表。這就是創造天才、創業和革新活動的本質,艾恩·蘭達是取得這些領域成就所需要的哲學觀和氣質的精髓代表。

  蘭達於1982年3月8日在她熱愛的紐約市去世。《紐約時代》寫道:「艾恩·蘭達躺在她自己選擇的標誌旁邊——一個六英尺大的美元符號」。如果蘭達多活8年,便能目睹可惡的柏林牆的倒塌,共產黨在俄國的消亡,他的受啟發的自私由此將能完全實現。艾恩·蘭達註定成為歷史上資本主義體制哲學的最強音,不亞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作用,她的《阿特拉斯聳肩》也會與馬克思的截然不同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共產黨宣言》相媲美。

  艾恩·蘭達是個完美的「創造天才」,她模仿自己的偶像凱瑟琳大帝,她在小時候說:「我覺得我就像凱瑟琳」。在55歲時,她說:「你聽著,我仍然在等待這一天」,取得凱瑟琳一樣的成就。我相信,歷史也會對艾恩·蘭達作出不亞於凱瑟琳的評價,她是真正偉大的俄國女性,勇於改變世界,並有膽魄走出這一步去實現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