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九三


  1946年聯合國最後投票通過,以色列脫離巴勒斯坦獨立。秘書長詹姆斯·福萊斯托當時說:「4500萬阿拉伯人企圖將35萬猶太人推入海中」。正是這時候,猶太人最後停止了為獨立而進行的戰鬥,開始為生命而戰鬥,戰鬥異常激烈。在聯合國決定後的最初兩周裡,便有93名阿拉伯人,84名猶太人和7名英國人被殺。梅負責耶路撒冷地區,那是戰鬥最為激烈的地區,她剛毅地面對死亡的夢魘和血腥的屠殺,她一連數月每晚只睡4個小時。並告訴新聞界她是如何看待當時境況的:「我們力圖保存生命,我們的鄰國希望看到我們死亡,這已毫無回旋餘地了」。1946年戴維·金斯伯格在猶太人會議上說:「活力是對她最恰當的稱呼……這不是一種風格和型態,也不是她刻意培養和學得的,這是她所具備的簡單方法,是她生活中一直有的方法,也是她將永遠保持的方法」。梅這位能言善辯的演講者,能一語中的描繪複雜事情,她對他們的存活作了如下述評:「我們有個秘密武裝,別無選擇」。

  以色列獨立前還有兩件重大事情。國家沒有錢。約旦國王揚言,阿拉伯人願犧牲5000萬人的性命來屠殺在巴勒斯坦的50萬猶太人,這是驚心動魄的時刻,阿拉伯人願意犧牲25%的人口來取得猶太人從他們前輩手中購買的這塊狹長荒涼的土地。(大多數土地確實是猶大人在二、三十年代從阿拉伯人手中買下的。)梅是兩次戰爭中的幸運者,在獨立前夕,她奉命前去約見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以制止一觸即發的戰爭。當被朋友警告她會被殺時,梅說「只要我的行動能挽救一個猶太戰士的生命,爭取到一絲希望,我入地獄也在所不惜」。

  梅假扮成一名阿拉伯妻子,穿過邊界與阿布杜拉會面。後者實際上比她更害怕,阿拉伯司機是「如此害怕,在我們到達目的地前,他讓我們呆得遠點」,國王問她為什麼急不可耐地要成立獨立國家,梅毫不畏懼地說:「我不認為兩千年的時間可以被稱為『倉促急躁』。她告訴阿布杜拉戰爭可以打,以色列肯定會贏。梅在自傳中說:「就我而言,純粹憑藉膽量,但我知道我們必須獲勝」。

  梅在創立新國家中第二項使命是籌集必需的資金,保護國家免遭包圍在邊境周圍的1000萬阿拉伯軍隊的屠殺。阿拉伯人作好了進攻的準備,以色列前線官員讓梅爭取放棄土地,因為他需要用於戰爭的坦克要花費1000萬美元,她答應說:「好吧,你守在這兒,我去設法弄來1000萬美元的坦克錢」。她後來說:「我是膽大妄為,我到哪裡去拿這1000萬美元?」她立即前往美國,四處活動爭取援助,從她政治榜樣,女英雄愛莉諾·羅斯福那兒著手。

  亨利·曼托是美國猶太復國運動的頭目,他是強硬無情的大國沙文主義者,不認為值得為世界另一頭只有幾十萬人的區區沙漠小國花費這麼多錢,而曼托與許多男人一樣,被梅的魅力迷倒。他告訴報界:「哥達的熱情猶如火爐,這位婦女真是妙不可言」。他以後又稱她是「當今世界最強有力的猶太婦女」,她確實當之無愧。她在以色列爭取獨立的長期鬥爭中創造了偉大奇跡,她憑藉自己的魅力、吸引力和無盡的能量,在3個月內籌到5000萬美元。這一舉動的偉大性顯而易見,你只要想一下5000萬美元相當於沙特阿拉伯1947年全年石油贏利的3倍。本·居裡安在她回國後說:「以後在寫歷史時,要這麼記上一筆:有位猶太婦女籌到錢款,使國家獨立成為可能」。

  回來後,到1948的4月13日,從不知疲倦的梅患了心臟病,疲倦和壓力擊倒了她。她馬不停蹄地進行全球努力,籌集避免阿拉伯戰爭的資金取得了成功,但她卻不得不因病休息3個星期。當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宣佈以色列國家成立時,梅再度忙碌起來。「金色女孩」的座右銘是:「如果你認為行,它就肯定不是夢。」她剛強的意志使她的夢變為現實。54歲的梅是以色列獨立宣言中唯一的女簽名者。當新國家成立,奏起以色列民族的國政時,梅禁不住泣不成聲,這一宣言結束了猶太人長達1887年沒有國家的流浪生活。梅再次被派往耶路撒冷任職,那兒是鬥爭最激烈,最不安定的地區。梅每天面臨死亡的威脅,那兒到處是槍殺。在戰爭前線,梅常常將手榴彈放在內褲和胸章裡(馬丁,1988)。

  1948年9月,梅被任命為以色列首任駐俄大使,她擔任此職,不是由於通常情況下的政治傾向,而是她最有資格勝任此職位,她俄語流利,又出生于基輔市,深諳那兒的文化;除此之外,她是政府中最擅外交辭令者。梅帶著女兒莎拉同往莫斯科,但於1949年4月回國擔任總理戴維·本—居裡安內閣的勞動和社會保險部長,梅成為國家全國保險計劃的建構者,在以後7年中,她負責這項計劃的推行實施。1956年,梅又被任命為外交大臣,成為以色列駐聯合國的代表,以後10年中,她奔波穿行於世界各地,對非洲許多國家的成立起著積極作用。在對南非民族的幫助中,她成為義務的負有使命的福音傳播者,她擺脫個人恩怨,幫助這一民族存活。

  68歲時她辭去內閣職務,擔任稍輕鬆的瑪派党書記的職位。

  梅在1968年7月辭職是因為年事已高、身體欠佳,而幾個月以後,她又突然開始繁忙的政治生涯。因為1969年3月17日,前首相列維·艾什科爾突然去世,哥達·梅被一致推選為以色列第四任首相。在任職時她說:「我們的命運不能、也絕不會讓別人來決定」。這位執著的婦女最後掌管著她畢生致力於創建的國家,她成為阿拉伯人難以對付的對手。

  和平和讓人滿意是哥達·梅任職期間的主要目標。停火線已談妥,但邊界時有衝突。梅的政府經濟被不間斷的爭執所困擾。她那時為了以色列的阿拉伯敵人,「在70歲時還比過去奔波忙碌時工作時間更長」。當她的批評者說她必須更注意以色列國家形象時,她回敬道:「這是面對死亡而讓人同情,還是生存而給人壞印象的生死選擇,我們情願生存而讓人留下壞印象」。

  和平看來是個短命的奢侈品,危險常常懸在頭頂,然而停火線卻迷惑了她的內閣們,讓他們誤以為安全。梅有種直覺,戰爭一觸即發,提醒著她的內閣和助手們,尤其是以色列戰鬥機在1973年3月擊中一架利比亞波音727客機,使106人死亡。這駕飛機無意闖入以色列領空,導致事件發生。梅立即飛往華盛頓,與理查德·尼克松總統會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