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九二


  哥達19歲時與莫利斯·麥爾森結婚,但這時已決定,她註定要生活在以色列人集居區,她把打算告訴莫利斯,並邀他同行。梅的傳記作家馬丁(1988)說:「在她的想像中,哥迪亞已離開美國,在她內心自我印象中,她已在巴勒斯坦的某塊內陸沙漠上開始工作」。她對莫利斯說,他可去可留,而她自己心意已決。婚後兩星期,她接受任務到美國西海岸通過宣傳猶太複國主義籌集資金,這便是她專注和執著的典型表現。她父親火冒三丈「誰會撇下新婚丈夫獨自出行」,梅是個著魔於猶太複國主義的人,說:「我準備著浪跡天涯」,「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黨說要我去,我就去」。梅的傳記作家說:「與哥迪亞的生命力相比,莫利斯柔弱得不值一提」。一旦她認識到猶太人的問題沒有其他出路,除非有個民族家園,她便說:「我決定去那兒」。當問她是否會留下新婚丈夫獨行,她說:「我也會去的,但會傷心」。

  哥迪亞已被看作運動的領導者,她18歲時曾申請去猶太人集居區,但因年紀太小而被拒絕,但她已夢魂縈繞於巴勒斯坦。這位年輕的「猶太複國瘋子」兩年裡走遍美國,籌集搭乘波加紅塔斯船的旅費,這艘船將開往特拉維,由於「我能流利地講英語和依地語,我準備走遍每個角落,踏上那條船」,因此她被委派為此行籌集資金。接下去便是以後50年的故事,梅勸莎娜同行,共同建設巴勒斯坦的新家園,也是「流浪的猶太人」的未來家庭,莎娜離開美國的丈夫,與哥迪亞一起,帶著兩個孩子踏上波加紅塔斯號。波加紅塔斯是前往特拉維的第三次移民潮,接著發生一場災難。哥這說:「我們在此中倖存是個奇跡」。船在1921年5月23日離開,上面有哥迪亞、她姐姐及兩個孩子,23名狂熱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從一開始起航行便是一場災難:有暴動、死亡、饑餓的威脅,還有船長被殺、最後船長的弟弟發瘋了。他們在1921年7月14日抵達特拉維,饑餓難忍,行李也全都丟失。他們的世外桃源是特拉維,這實際上是個只有12年歷史的沙漠小鎮,上面沒有植物和自然資源,就像「另一個星球」,它是如此原始,如此貧脊,同行的每個人都哭著要回去,包括莎娜。只有樂觀的哥迪亞狂喜萬分,說:「我真是幸福極了」,而其他人沮喪已極。最後,有1/3的人回到了美國。一上岸,哥迪亞便改名哥達,開始新生活。

  職業背景

  梅和丈夫在240英里長,0.25英里寬的狹長而荒僻的巴勒斯坦安家,這片荒漠是梅童年時猶太家園之夢的實現,自這天起她便深愛此地。梅經常說:「猶太人有權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落腳地,成為自由而獨立的人」。她決意讓這片荒涼的沙漠狹地成為自己永久的家。麥爾森一家被分配到海維亞EMEK的猶太聚集區。這是一個公社村莊,比任何共產主義者所曾有過的大膽創造更集體化。這些村民共享一切:衣服、食物、孩子和伴侶。許多居民患有霍亂,那兒沒有廁所,水遭污染,食物常常難吃而變質,而樂觀的梅是「絕對投入」。她熱愛聚集區生活,23歲時便被選為公社首領,她成為猶太複國主義者集會代表,在那兒遇見了許多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李·居裡安,貝爾·凱茲內森,賽爾曼·莎沙和戴維·雷姆茲(她以後的戀人)(馬丁,1988)。

  梅的姐姐,精神夥伴莎娜說:「哥迪亞不是要成為她已成為的人,而是要成為她應該成為的人」。——這同艾恩·蘭達和亞裡士多德一樣!——正是革新和創造性行為的典型,而梅的革新貢獻是對於世界性一種宗教歧視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她的創造性鬥爭開始之初是:撿杏仁、養雞、照料孩子,在學阿拉伯語和希伯萊語的同時教英語。聚集區的生活對莫利斯來說太艱難,他厭惡已極,他們遷回到特位維生活。莎拉在1923年出生。麥納切姆在1926出生,梅在耶路撒冷的婦女勞動委員會當秘書,靠洗衣服掙錢。1924年她成為財務員,這使她有機會外出參加各種國際性會議,1928—1929年她赴美國參加猶太複國黨代表大會,這是她離開後第一次回美國。

  1929年又成為世界猶太複國會議代表,在那兒她捲入了與她的老師/情人莎沙·賽爾曼的戀情。他推薦她於1932年在美國先鋒婦女部任秘書,組織美國分部工作。梅開始居住在紐約,兩年裡四處活動,她流利的英語、俄語、依地語、希伯萊語和一些阿拉伯語是她勝任這份工作和以後許多工作的關鍵。梅在傳記中說:「我沒有選擇職業,沒有選擇事業,一切就這麼發生了」。實際上,梅選擇了東西——一個夢想,她追隨永遠的夢想。

  梅這段時間的一位男助手說:「梅是主要的發起人,做很多工作,幹任何事都很出色」。傳記作家馬丁(1988)說:「她很動人,很漂亮,在她身上有股神秘的氣質」。他說:「她眼睛很美」,儘管她30年來衣服從不超過兩件,也從不化妝打扮,但她卻是個革命的女神。她有獨立的人格,儘管從不孤獨,她總是不斷保持一種珍貴可信和羅曼史關係。

  在這30年裡,梅代表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和巴勒斯坦猶太人組織走遍世界各地。她擔任許多職務,包括可帕特·奧立姆總部的主席,這一機構為占到半數的巴勒斯坦猶太人提供醫療眼務。這段時間她過著斯巴達式的艱難自律的生活,以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金色女孩」聞名。她沒有電氣、暖氣和私人電話,在大部分時間躺在躺椅上睡覺。以色列的要人是她的朋友、同事和情人。據馬丁說,他們愛她,因為:「她往往有勇氣顯示軟弱的一面」。在沒有食物時,她會哭,但面對一位持槍男人時卻鎮定自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阿拉伯人加入軸心國時,梅四處遊說敦促年輕的國民加入英國軍隊,對33000名猶太複國主義者加入英國部隊起了關鍵作用。戰爭期間,她是猶太複國政治部負責人,在英國戰時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1943年時梅負責與英國方面交涉有關巴勒斯坦國家管理問題,她面對英國法官的威嚇決不退縮,當他盛氣淩人地對她說話時,她告訴他:「你用不著以這種態勢跟我說話」。人們喜歡她的率直。

  在戰後爭取成立永久的猶太人國家的戰鬥中,哥達站在本·居裡安一派,他們在猶太複國國家歷史上最關鍵的時刻被捕入獄,他們任命梅為政府的執行領導人。這時候,艾格索達斯號載著4700名無家可歸的猶太人,包括400名孕婦,試圖從北歐趕到巴勒斯坦,阿拉伯和英國人共同策劃政治陰謀,由英國破壞者阻擋開往巴勒斯坦的航線,製造國際事件。梅隻身前往客輪,在甲板上抵抗英國軍隊,說:「你們有膽的往前沖」。在艾格索達斯事件後,英國戰爭委員會主任阿爾伯特·斯本塞說:「哥達是我遇到過的最能幹的婦女,像邱吉爾先生一樣,她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一切難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