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女性危機和創造努力 書中這些女性生活中經歷了幾次重大危機,但這些創傷有助於各位婦女創造和革新生活的準備。莉蓮·弗農感到所有創業者都需要時刻準備著危機,「每家公司都需要不斷與危機較量……但我已學會處置,以一種積極的方法邁向前方」。與創傷的較量教會這些婦女以積極的姿態對待變化,而不要看作不利的經歷,使她們能以更有效的態勢來處置矛盾,變化成為驅逐過去個人生活魔鬼的催化劑。由於已目睹家園遭毀,她們能以內在感覺賦予的力量說自己能孤注一擲來償還夢想。 醫生、作家兼哲學家保羅·皮爾塞爾在《創造奇跡》(1993)一書中將危機描繪成我們生存可能性的證明,「危機是我們經歷的由第五種能量引起的混亂,這種能量在不斷攪動事物達到更高、更發達的水平」。這是他對歷經九死一生後重生的描述,科學術語是熵:在達到混亂點或自我毀滅點之後的再生體系。 普利高津博士的「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理論化學家阿雅·普利高津博士創立,他認為秩序來源於無序,生活源自於熵,換言之:「藝術和科學創造」也來源於混亂和嫡。普利高津的假設從這些將生活危機轉變成創造努力的婦女中得到了顯示。按普利高津的說法:「正是從混亂、騷亂和無序中,才會產生高層次的秩序和智慧」;運用到人類行為,普利高津的科學理論含義是:遭受深重打擊的人——身心遭到摧殘,處於混亂狀態——最容易有創造性突破革新。普利高津有個貼切的表述:「許多看似崩潰的體系,往往恰恰是突破的前兆」。這與古希臘快樂/痛苦原理不謀而合,後者是說不首先遭受痛苦,無法體驗真正的快樂。這也同樣能說明德國和日本如何能從二戰廢墟中崛起,成為兩個世界強國,這十三位女性如何能在經歷如此創傷性生活後成為偉大的創造天才。 危機是創造力之母! 耗散結構理論為我的假設「危機是創造力之母」提供了科學依據。普利高津說得更透徹:「一個組織(或人)越不穩定,就越不可能變化——演進」。我們從日常自己的身體中也可發現這個過程,當病得嚴重時,我們處於危機階段,會發高燒危及生命或結束生命,然後身體重新工作、建立新的抗體,「新細胞」比「舊細胞」抗病力更強;同樣地,斷骨也比原先的骨頭牢固。根據耗散結構理論,身體或死亡會變得比危機前更強健。 對於「危機是成功之母」的另一個論據來自多那德·麥金能(1975),他在研究創造者個性後發現:「那些取得最大成就的人,在其生活歷史中往往數不勝數有嚴重挫折、深重劫難和創傷性經歷」。歷史上例子數不勝數,如阿伯拉罕·林肯、西奧多·羅斯福和馬哈蒂馬·甘地悲劇性生活,他們從危機中爬起,達到了成功的頂峰。當還是個法律學生時,馬丁·路德被雷電擊中幾乎死亡,他說:「聖安救命!我將成為一個道士。」他活下來了,兩周後成為道士,不再寫法律文件,他進而進行了宗教革命。更近的有諾特拉斯(Nuiiius)體育器材公司創立人阿瑟·瓊斯,從尼日利亞政府手掌中死裡逃生,這位年富力強的鱷魚獵手傑出地成為企業家。泰德在父親自殺後不久創立了他的公司。弗雷德·史密斯作為一名越南前線的戰士,回來不久便創立了聯邦捷邁公司。 幾乎每位偉大的創造革新天才都受變化激勵,而不是受其限制。軟弱被危機摧毀,由於創傷的作用,堅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普利高津所表述的那樣:「生活源自於摘(混亂)狀態——不要鄙視混亂」,危機是變得堅強的催化劑,而不是像弱者所描述的那樣是不可逾越的障礙。書中十三位幻想家直覺地知道這點,利用自身的弱點來推進事業,社會也如此。 文化危機和創造力 危機孕育偉大創造成就的一個有趣事例是美國從混亂動盪中一躍而起,成為強國。更能給人以啟迪的是日本和德國從戰敗的廢墟中崛起成為前所未有的經濟強國,日本還由此創立了一種以眾所未有的方法主導著工業的經濟,它佔有世界25家大銀行中的23家,主導著家用電器市場以及汽車製造業,在半導體製造業中起領頭作用,它的勞動生產率和產值趕上了美國。在德國,奔馳,寶馬和寶奇主導著精密自動化市場,德國馬克是世界上最堅挺的貨幣。 日本和德國在1945年時幾乎遭戰火毀滅,國家混亂不堪,它們的經濟非但沒崩潰,反而變得前所未有之強大,這兩個民族經過搞變,轉變成有動力、革新力和創造力、內涵豐富的民族,它們任何一個經濟指標都處於戰後領先地位,因為在它們的人民中有種內在化的精神能量——戰爭幾乎使他們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工作、家庭、未來、金錢、家園和希望,他們的損失還有被摧毀的自尊,以及精神。他們是挨打的人,但他們重新振作,重建生活和經濟,他們所受的戰爭創傷激勵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創造力,而這些是不遭受危機而無法達到的。普利高津以其格言概述這一假設:「心理挫折,苦悶和頹喪能產生新的情感,理智和精神力量——混亂和懷疑能產生新的科學主張」。上述理論運用到「社會行為,生態學和經濟學」便成為文化危機是經濟創造力之母。根據普利高津的理論,可怕的混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個人及生物體系走向有序和創造成功的先兆:「以自我組織範例,我們能從無序走向有序,在心理學創造力領域,這是我們最常有的經歷——每項藝術或科學成就都蘊含著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 普利高津的「分支點」是危機的關鍵點——一個系統或滅亡或重生。在這個關鍵點上,人或系統邁向偉大的創造努力或被危機摧毀。這十三位婦女在到達分支點後,激奮地取得偉大成就,她們在經歷逆境後變得更強健,利用她們的危機搬動高山而不是山丘。 小結 危機是創造力的伴隨物。穆罕默德幾度輕生,馬丁·路德曾沮喪、臆想,處於瘋狂的錯亂狀態。瘋狂的沮喪,中邪似的衝動行為及其他形式的極度狂亂在多數偉大創造天才身上都能找到。瑪麗亞·卡拉斯是典型,這種心理問題常常是兒童時代創傷或危機的直接後果,這些行為特徵並非所有偉大創造活動必備,但會對後者有所幫助;也並不必讓一個人童年受重大悲劇的折磨,以使其將來成為傑出的企業家、發明家和革新者。但一個經歷此類危機的不同尋常的人物往往會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就。 危機也將人塑造成能屈能伸,在動盪的環境中應付自如。書中這些婦女童年時遭受極度的創傷和危機;其中有一半的人經歷家人死亡或嚴重致殘,許多人有死裡逃生的經歷。這些創傷給她們注入了女性中罕見的堅強和堅毅。 普利高津發現,當一種體系到達分支點(混亂),它或者消亡,或者變得比以前更強大。這正是在這些女性身上所發生的事實,她們面臨逆境,克服後到達了頂峰。孩子達到普利高津的無序或熵狀態,出現創傷性的或狀態使他們能夠「超學習」,會在他們個性中注入彈性,早年的創傷和危機銘刻成異乎尋常的取得成功的決心,使他們以後在自己的領域中達到頂峰。危機、變遷和童年的不快在創造和革新成就中起相當大的作用。許多這些女幻想家經歷了童年機能障礙、重置和耗散狀態,應證了普利高津「分支點」理論。 早年經歷可怕的危機看來有助於培養創造人才,這種經歷定勢著成年去處置相同的環境。創造性努力、突破性革新和偉大創業無異于學會應付日常危機、克眼它們。卓越成就者看來在早年生活中已學會了這些。這些婦女經歷了常人不曾有的危機,因而學會了更好地應付,看來這個因素成為創造天才的構造因素。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