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異想天開有助於創造性想像

  研究顯示許多婦女更聰明、富有、強壯,有良好的政治背景,比這十三位創造天才有更多自然條件。但是使她們與眾不同的一個關鍵成份是她們不由自主地將「兒童時代奇思異想的潛意識昇華為成年的成就」,她們常常沉浸於夢幻世界和書中,幻想一個更能接受的現實世界,許多人夢想躲進夢幻世界以對付不幸的童年,一旦成年,她們試圖走出這些夢幻,通過昇華或現實將形象轉變成有形的目標。她們具備獨特的能力,辯識超級女英雄的品格,她們就像「艾麗絲通過鏡子漫遊」,來發現自己的幻想。這些幻想家似乎常常將內在的幻覺與外部現實世界相混淆。有許多孩子異想天開,但這些婦女的幻想如此個性化,以致她們常以夢想取代現實。

  孩提時期,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就想以舞蹈方式跳出特雷多,因為在那兒她不快活,她真希望她能被領養,另外一個家庭能解救她,把她帶走。她最終逃離了特雷多,但是以一位獨立的女權主義者的身份。瑪麗亞·卡拉斯夢想成為歌劇女主角,以其生活中任何人,任何事為代價,甚至包括自己的健康。哥達·梅想成為密爾沃基學校教師,但她需要驅除俄國魔妖,這將她引入猶太複國主義者的世界,幫助她創立以色列王國。琳達·沃切納11歲時夢想能象正常兒童那樣行走,她保證一旦她能重新行走,她將永不知疲倦,從此,她以如此無窮的能量超過美國工業界眾多巨頭,將她的公司從瀕臨滅亡的絕境中拯救出來。這些婦女將兒童構想內在化為她們成年成就背後的驅動力。

  閱讀是奇思異想的一種最普遍方式,這些婦女在兒時便嗜書如命。艾恩·蘭達承認年輕時迷戀於法文小說而丟棄了功課,一其她人通過玩具、白日夢和其他美好生活的幻想來解脫。奧普拉·溫弗雷便是一位沉浸於書籍,將自己當作偉大的女演員的孩子;格洛麗亞·斯坦內姆決定成為曼哈頓一位搖滾舞蹈家;艾斯蒂·勞達幻想製造化妝品;麥當娜則想成名而頗具威力,以使自己不再受到傷害;莉蓮·弗農和艾恩·蘭達是不安全的移民,只想能成為美國夢所能接納的一份子。玩「逼真」的遊戲是孩子們的共性,這些婦女的不同點在於她們不同程度地將超人成就夢想貯存在潛意識之中,成年時便將此幻想加以創造和再玩。一旦遇到挫折,她們便躲進自己的幻想世界——現實的潛意識幻境,她們踏進電話亭,而邁出來成為超級女人」,以其秘密的女英雄形象出現。

  自我形象=自尊=自信=創造天才

  自我形象塑造我們的自尊,轉而又決定我們的自信度。沒有自信,創造的奇跡不可能出現,原因在於不打破常規,不可能有創新,而沒有強烈的自信,人們就無法打破常規。打破常規,或如哈佛哲學家約瑟夫·舒姆彼特稱為的「創造性摧毀」,便是創造和革新的全部內涵所在。不推倒舊屋無法建新房,新的婚姻關係需要建立在舊的破滅基礎上,因而創新是依存於標準態的摧毀,任何反叛行為都需要極度的自信以能衝擊舊體制。從定義而言,創造人才否認傳統,最好以堅定不移的信仰和剛毅不屈的自我為武裝,以能勇猛頑強地捍衛自尊,這十三位女性正具備了上述品性。

  她們強烈的內在自我形象成為巨大自信的燃料,激發出令人敬畏的高能量,這一能量賦予她們創造性的突破。高能量在每位偉大領袖和事業家身上發現,它成為將例外有別於常規的驅動力量,這一生活源動力——龐然大體的內在化動力——需要用於克眼逆境,影響別人追隨到革新和創造活動所及的無人知曉之地。但是如果沒有能產生出高度自尊,並以此演化為巨大自信的強烈的自我形象,偉大成就不可能達到,創造性成功也不可能。

  良師和早期榜樣是自尊形成的關鍵

  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裡·克林頓在1993年4月告訴《時髦》雜誌,她早年兩位成功型偶像是哥達·梅和艾恩·蘭達。特蕾莎嬤嬤和艾恩·蘭達則以宗教的或小說人物為自己的榜樣,特蕾莎嬤嬤的模範是聖母瑪麗亞和基督,自8歲起,她便以瑪麗亞形象造就個性,12歲時,她決定畢生奉獻基督,以幫助窮人為己任。艾恩選擇凱瑟琳大帝作為自己的女性偶象加以模仿,還從法文小說中選擇了勇士塞勒斯,8歲時她便崇拜著凱瑟琳大帝和勇士塞勒斯,塞勒斯給她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致于蘭達終身致力於對偉大的男女英雄人物的撰寫和哲學思索,她決意在10歲之前寫出偉大的史詩般英雄人物,著名的主觀主義哲學運動便是這些夢想的實現,她的主觀主義者哲學觀最終成為意志自由黨的信條,所有這一切的演繹成功正是由於她早年需要有幻想的英雄來成為自己生活的模範。蘭達在《阿特拉斯聳肩》中的一句引語證實了這點,「我現在所持有的哲學觀與我所能追憶到的過去是一樣的。」

  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自傳中寫道「我的祖母……對我的生活有決定性影響」,因為是祖母允許她探索和觀察人,祖母從她很小起便像成人似地對待她,因而米德是在以一種不同眼光看待世界的過程中長大。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告訴自傳體作者,「我的一切幾乎都歸功於父親,他告訴她要學會領頭,而絕不從眾。奧普拉·溫弗雷借助書籍來塑造性格,她說道:「書本告訴我生活中有種種可能性……閱讀賜予我希望。」她用文學來作為逃脫密西西比貧困鄉村的工具,從而內定了自己小說的偶象,書籍成為她通往成功的道路,她承認「對我而言,這是一扇開啟美好生活的門戶」,她通過創造虛幻景象來作為行為模範,從而走出了那扇門;以後,她的父親和芭芭拉·沃特斯成為她現實生活的模範。她說:「我父親拯救了我的生活,他堅持認為我實際上比想像的要行,並堅信我能做得更多更好,從而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自此以後她便模仿芭芭拉·沃特斯。

  瑪麗·凱·阿什模仿自己的母親,通過成功的表現來創造她積極的自我形象。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告訴她能做到一切,她相信母親的格言:「只要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阿什相信她能試圖標新立異,因為自小孩起她便被驅使這麼做,她那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體系被艾達·布萊克——她的第一位女上司所強化,是她讓阿什相信自己是戰無不勝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