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什麼激勵著她們?

  當然不是正規的教育或智商,儘管她們中許多受過良好教育,所有人都極其聰明,這與家庭遺傳和經濟地位無關,事實上,看來存在所謂的銀勺綜合症與創造天才的負向關係。所有這些婦女幾乎都從一無所有起家,她們在幾乎毫無經濟外援的情況下達到頂峰。她們取得成功的年齡也不是一個因素:瑪麗亞·卡拉斯,麥當娜,簡·芳達和奧普拉·溫弗雷在年逢二、三十歲時就功成名就,而瑪麗·凱·阿什和哥達·梅在達到事業頂峰時已六、七十歲了。成功的共同指數和傳統標度在她們身上並不顯著,看來有些更深的因素存在于她們巨大成功的背後,一些與其精神相伴的因素,這存在於每位人物內在個性之中,這便是她們神聖不可侵犯的自尊。

  她們與眾不同嗎?

  是的,這些偉大的婦女創造幻想家確實與眾不同。她們敲擊著不同節奏的鼓樂,但她們行進中的節奏聲對常人而言不堪入耳,它的一種內部激發的能量,來源於潛意識深處,而並非來自有意識的外部或認知行為,也不來源於父母、同伴、老師和其他良師益友。我們會發現,老師、家長和其他早年的榜樣對於積極的內在形象和高度自尊的形成有關鍵性作用,但是一旦這些內部形象形成,這些創造天才便會將那些原始支持源棄之不顧,以其獨有的節奏行進,她只聽自己內在的調子和早年深埋於潛意識之中的經驗行進。這一深植定勢因素與她教育培訓、父母影響或同伴壓力關係甚微或毫無關係,它來源於發自內部深處驅動的成就需求,而並非源自任何外在社會的或父母的價值定向驅動。

  這可以從瑪格麗特·米德的獨立和發自內心的自由需求中得以說明。9歲時她就萌發從事宗教指導,並作出多方決定成為聖公教會員以完全防衛她那不可知論的父母。相反地,艾恩·蘭達在13歲時決意成為無神論者以反對她那虔誠信教的猶太父母。米德和蘭德都像愛因斯坦一樣,以蔑視教師進行反叛。這些婦女在早年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由於俄國人對少數民族的屠殺(尤指對猶太人的屠殺)使她這位幼童受到驚嚇,梅決定成為一位猶太複國主義者,斯坦內姆承認自己還是孩子時,便在驅逐母親由於工作被解雇而神經崩潰的陰影影響,溫弗雷承認早在5歲時便決定從事播講工作。每位婦女都運用內在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視野獲取她們成年的成功,就是說,她們傾聽內在鼓聲,對其他世人所聞則充耳不聽。是的,她們與眾不同,但是她們不是在外部有形品格方面有別於他人,而是她們發自內在的聲音驅動著她們去取得巨大的成就。

  早期自我形象和成年的成功

  還是個年輕女孩時,凱瑟琳大帝就幻想成為俄國這一偉大民族的受人崇拜的領袖,這些夢想使她成為俄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女皇,儘管她是純粹的德國血統,不沾任何俄國血液,她卻成為世上最具統治力、最強大、最無所畏懼的女性,她成年的自我形象創立於孩提時期,引導她超越其想像。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少年時聽到一個神秘的聲音(在特蕾莎嬤嬤的回憶中也有),召喚她去治癒傷殘病窮者,她的貴族身份使她具備所有優勢踏入歐洲的沙龍,但她卻畢生致力於為病人和需要者創立護士職業,當問及何以為之,弗洛倫斯答道:「上帝召喚我去為他盡職。」麗切爾·卡森是極度內向而脆弱的女性,嗜書如命,生性愛好寫作和教育,但她以其激進著作《寂靜的春天》(1962)一書成為著名的「大自然修女」,她使生態學家喻戶曉,不是經由意圖而是通過自己對大自然完美和真理的探尋而獲得,她的工作使得世界從鼠目寸光的政府及商人中得以解救,然而她的巨大成功基於她對童年夢想的補償搜尋,而不是建立在任何外在的敵視政府和商人的企圖。

  瑪麗亞·卡拉斯在《傳記》雜誌(1957)中提到她在5歲時決定人事歌唱生涯,因而犧牲生活中的一切來貫徹始終,她甚至放棄高中以從事她鍾愛的偉大的女歌劇主角事業。特蕾莎嬤嬤像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一樣出身於歐洲中高層家庭,但卻夢想成為一名佈道者,幫助弱者和窮人,她教養而就的氣質使她畢生奉獻給窮人和病人。自少兒時代,特蕾莎嬤嬤就極度熱衷於成為窮人的教養者,她從沒看見在她未來生活中存在任何眾多的機遇,她告訴記者,「12歲時,我第一次明白,我有一個職業;幫助窮人,我要成為一名佈道師。」自那種衝動後再也不曾有其他選擇。這些婦女以這些童年夢想繪就內在自我形象。

  奧普拉·溫弗雷在早年也有相似的發現,她在兩歲時作了一次教堂致詞,受到大人們眾多嘉許,他們稱讚道:「她極富才華」,她信了,她立刻宣佈她將在成年後「效力演講」,12歲時,她在那什維拉便以「小演說家」聞名,在一次教堂致詞演講中賺取500美元,這些早年演講經歷在她年輕的頭腦中將「演講」等同于成年的成就,她逃脫密西西比鄉村、米爾沃基貧民窟和那什維拉貧窮的夢想注入了演講成功的形象。溫弗雷最近告訴新聞界她的「個性」和「精神個體」如同電視明星奧普拉一樣,只不過是她在6歲時形成的奔向美好生活的夢想造就。

  艾恩·蘭達在9歲時立志寫出有史詩般男女主人公的歷險故事,自此以後,她不間斷地寫日記。哈沃德·洛克(她《本源》中的主人公)和約翰·戈特(《亞特拉斯聳肩》裡的代表男子)成為她童年夢想成功的實現,她告訴記者,她的生活哲學和目標在年逢20歲與9歲時並無多大差別。瑪格麗特·米德,獨立女性的典範,9歲時便寫詩和日記,10歲前便成為家庭的叛逆。艾斯蒂·勞達在10歲生日之前已決定美化世界成為其畢生的事業。所有這些婦女有共同特性——她們很早就形成內在自我形象,成年的幻想只不過是用她們兒童時的想像去創造突破性的成功,她們努力生活于兒童的想像中,這往往成為成年的「個性」,引來偉大的成就。

  麥當娜在9歲時幾乎赤身裸體地在底特律聖·安東尼臺上表演,給她那受傳統束縛,篤信、虔誠的父親以致命的打擊,她穿著肉魚比基尼,受到了震驚而沉醉的觀眾歡聲雷動的掌聲,這一肆無忌憚的行徑受到來自觀眾積極反饋的強化,這給予麥當娜的定位是怪誕和裸露行為是獲得承認和贊同的可接受行徑,從此她不斷成功地採用這一令人震驚又富挑釁的行為,正是她這種吸引公眾的方法的社會接受性,不斷滿足了她受人喜愛和崇拜的欲望,這同樣得到了經濟回報,她的裸露導向像帶和以怪誕取勝的表演,可以追根溯源到兒童時代企望得到認可和承認的事件,這一早期的經歷滿足了她內在渴望,並孕育成娛樂奇才。麥當娜兒童時代的幻想/現實曲目是兒童形象能刺激成年創造行為的又一極佳例子。

  凱瑟琳大帝和琳達·沃切納同樣有驅動成年行為的兒時經歷。凱瑟琳有嚴重的背髓骨彎曲病症,有時使她難以入睡,那時她就決意成為一名成功者,當她在少年時被一位愚蠢的皇位覬覦者鎖在箱子裡時,她魔術般地將此計劃演化成當俄羅斯女皇。琳達·沃切納成為商界不由自主的卓越成就者,也是由於11歲時一年半臥床不起的經歷,琳達全身繃著石膏,幾乎喪失行走的希望,那時她發誓要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決不讓醫生、麻醉師或老闆阻止她發號施令,正如她所說:「我今天有的品格來自於生病時候」(《女士先生》,1987年1月)。

  一項對猶太人聚集區少年男女的比較研究顯示,探尋的自由對西歐和中東的孩子來說可能是其成長的積極因素,艾麗森·斯穀裡布拉斯在《自尊的孩子》(1979)中發現猶太區長大的孩子有智力發展的刀刃。「自由探索我們的環境,發展我們的四肢能力,與智力發展緊密相聯,」這種早期探索自由的有無看來成為發展創造性個人的關鍵。這十三位幻想家都被發現是由極其寬容的家長撫養,這看來已成為發展她們的精神自由,從而獲取成年成就的一個因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