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一〇


  積極的自我形象應付了不利環境

  積極的自我形象是走出貧民窟、危機和不幸童年的門票。女性幻想家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奧普拉·溫弗雷、簡·芳達、艾恩·蘭達、莉蓮·弗農、瑪麗亞·卡拉斯、瑪麗·凱·阿什、哥達·梅和艾斯蒂·勞達都克服了貧困的環境或巨大的悲痛來達到成功的頂峰。她們早年生活環境並非如媒介所描繪的如同田園詩般美好。哥達·梅和艾恩·蘭達都自年幼時便在俄國革命時不斷地與死亡抗爭;麗莎·克萊伯恩和莉蓮·弗農都是逃脫納粹恐怖魔掌,以落魄的移民身份分別來到新奧爾良和紐約;瑪麗亞·卡拉斯從受戰爭蹂躪的希臘的饑餓線上掙扎過來;瑪格麗特·撒切爾少年時代在二戰炮火襲擊的英格蘭倖免於難。這些婦女都從年少時所失去的和所遭受的危機中學到了東西,並以此作為鞭策動力,她們能將不利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以構建伸縮自如的自尊。她們早年的經歷給她們留下了驚嚇,但純粹是生理上的,她們受傷的零件在傷口癒合後更為強健,她們克眼早年的悲劇,通過將需求昇華為積極的內在能量,來達到她們各自領域的頂峰。

  幫助她們克眼早年不幸的一個因素是內在對自己強烈的信任。猶太人經常教導他們的孩子樹立強大的自我形象,不斷警告他們是偉大而強盛的,他們由此臭名遠揚(這些婦女中有六人至少有一位猶太父母)。甚至那些沒有猶太父母的,其父母也沿用猶太人的傳統,灌輸自己的孩子樹立無所不能的自我形象,她們被寵愛,受崇拜,並不斷被灌輸自己是偉大、不凡、聰明,而又美麗的,超過其他人,這種說教構造了有彈性的自尊,幫助她們克眼早期的不幸與災難。大多數女性以後承認她們那時便相信,長大後會不平凡。

  她們中許多人兒時在學校被認為早熟或比別的孩子聰明。奧普拉·溫弗雷,琳達·沃切納,艾恩·蘭達,麥當娜和簡·芳達承認有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她們知道自己比朋友們更聰明,更有才能,這一自我認識賦予她們在學校和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也強化了她們的自我形象,她們相信自己不同尋常並以此行事。心理學家近期發現我們「成為自己所想」,「想像變成現實」。她們以精神優越感行事,從而激勵她們攀行。

  這些婦女往往對自己的卑弱和不安進行過度補償(弗洛依德的術語是昇華)。強大的個體由不安和超成就所驅動,來平息內心的恐懼。她們中許多人是與眾不同的,這在她們很早的生活中就定勢以「不同」觀點作為積極的品格,而非不利因素;因而,當同伴告知自己與眾不同,只會成為她們自尊強化的積極因素,她們往往將自己的與眾不同作為一種財富,而絕非負擔,以此來強固自我形象。

  不利的自尊和風險躲避

  與樂觀自信相反,瑪格麗特·撒切爾是個不幸的聰明孩子,她的烏托邦夢境常常被自卑斯否定。躲避風險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去嘗試和品嘗失敗,去經歷嶄新的未知世界,而是固執己見地讓孩子遵從嚴格的清規戒律,這樣的父母用自己的信條、傳統的好壞錯對道德標準灌教孩子,對這些父母而言,任何與自己信仰不同的都是壞東西,所有對政治信仰的反對都是奇思怪念,獨立思索是不可接受並要受到懲罰的。如此環境與任何創造性努力真是大相徑庭。

  《否定想法奢侈品》(1992)一書是任何想成為創造幻想家的人的理想哲學。反面形象阻礙創造力,容易產生微觀視野個性類型,而積極的宏觀幻想視野是偉大的創造努力的關鍵。反面形象製造出將信仰體系建築在遵從已有清規戒律的條文上,憎恨「變化」和「新事物」,或「未知體」;相反地,正面形象能創造出偉大的創造者和革新派,崇拜變化和新事物,未知體。反面教員教人們如何不破壞常規,而正面教員經常摘取打破常規的禁果。

  Wal-Mart連鎖超市的創立者塞姆·沃爾頓在自傳中提到,他的成功立足於打破常規,他說道:「我經商的第一準則是『打破常規』」。創造者往往打破常規,因為獲得反對偶像崇拜者的聲名。獨立不遜是種打破常規的刃器。簡·芳達,瑪麗亞·卡拉斯,艾恩·蘭達,麥當娜,莉蓮·弗農,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哥這·梅,奧普拉·溫弗雷和艾斯蒂·勞達是第一次序的破規者,麥當娜則是這群破規者中精華人物,她生活在被承認的邊緣上,令公司要員、經理和主任們眼花塗亂,則是因為他們從未敢違背社會常規。甚至被傳統裹纏著的瑪格麗特·撒切爾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打破規則,在她英國首相任期中,她常發問,「他是我們的人嗎」?——即撒切爾主義及信條的信奉者——每當接納新員入黨都是如此,這便是她特定的避免採用不是她隊伍之列的風險躲避者人物的方法,她是創造型領袖的個性化身,用一種積極的自尊對付她的反對者,不願將任何時間花在任何不願將果園建築在她信條上的人身上。

  直覺和自我形象

  創造天才的共同品格是獨立性、高度自尊、反叛精神、自大狂、愛冒風險、不妥協和眾望所歸的領導才能。所有這些品格都建立在堅定不移的自我形象之上,事實上,偉大領袖的自尊和形象近乎傲慢,而沒有它,他們則毫無建樹。特蕾莎·艾米比爾在《成長創造》(1989)中發現:「如若沒有內在火花,則不可能有創造活動。」她說道:「內在的動機」是創造的情緒,所有創造源自內有,而不是來自絕無」。正如精神分析家安東尼·斯托在《創造的動力學》(1993)中描述的過程:「創造者習慣於在他們有意識決定的源泉之外繪就其靈感的獨立性。」他發現強烈的直覺是愛因斯坦、達爾文、莫紮特和德彪西的驅動力,他說:「創造者極容易走進內部世界,」正是在這一內部世界中,創造天才們找到了靈感。

  愛因斯坦是運用內在思維創立嶄新理論的極佳範例,他純粹通過直覺思維過程創立了相對論,然後等待科學界通過觀察和實驗證實他的理論,這又花了15年時間,他說,「理論能通過實驗加以證實,但從實驗通往理論的路徑是沒有的。」直覺研究者丹尼爾·卡蓬在著名雜誌《今日心理學》(1993·4)中討論「直覺的分析」,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萊納斯·波林,洛德·艾德裡安和喬納斯·索爾克證實同樣結論,他們告訴他,「我們在演算之前便已知道答案。」安東尼·斯托在《創造動力學》中講道:

  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足促進了幻想者對內在世界的開拓,……敏感,早
  熟、擁有優於一般裝置的神經系統的天才兒童……,受到嬰兒時全部經歷
  的影響最深刻,最有可能「深植」。

  直覺和「內知」對創造過程至關重要。丹尼爾·卡蓬確定了我們的想法,認為直覺來源於潛意識,是「人類智慧的主要部分」,他說道:「創造藝術家一直知道創造的搖籃是直覺,」所以,所有創造活動來自潛意識,他進一步認為「直覺關係到生物體的存活」,因為它是「生物體祖先的本能製成品;由此非條件反映變成條件性的,並組織成所謂的直覺適應性行為模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