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但是要使印度戒酒,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要供給印度的生活必需的物品,那才是困難的事。假如印度不和英國合作,它要靠什麼來養活呢?假如歐洲的產品斷絕,印度的布要從何處得到呢?甘地對於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極為簡單,而且表現出了他腦中的中世紀的思想。他的方法是:介紹紡織的輪機,並恢復印度的家庭紡織工業。 這種武斷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自然要受到譏評。甘地自己也知道必定有很多人要笑他,但是他說,縫衣的機器可不用針麼?紡織的輪機還沒有失了它的功用呢!並且反過來說,在現在的時代,沒有一種東西是比它重要的。紡織是全國所必需的,而且是千萬饑餓的人民唯一的求生之路。但是人們應當考慮印度的情形,和甘地對於「查爾喀」的解釋。甘地從未說除了最窮的人以外,紡織能夠供給一個人的生存,但他說在農事休閉的幾個月中,紡織可以作為一種輔助的工業。印度的問題,並非是學說上的,而是事實上的,是急在眉睫的。印度的人口,有百分之八十是農民,所以實際上每年有四個月無事。而且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正受著饑饉的壓迫。中流的人,也都衣食不保。英國對於這種情形,曾採取何種補救的方法了呢? 沒有,一點兒也沒有。不但沒有,反而加重了印度的災難。因為英國的工業,把本地的工業摧殘淨盡,並且吸收印度的源,每年使全國流出60億以上的盧比。 印度種植的棉花,本是自己需用的,也被迫成千上萬地輸去日本,在那裡加工成棉布後又輸入印度,印度不得不出高價來買它。因此,印度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抵制這種破壞國內工商發達的外貨,而為達到這個目的起見,一定要自己組織商店,供應自己的人民以工作和糧食。這種事,是應立刻辦的。除了家庭紡織工業以外,便沒有更急迫和經濟的工業了。這樣的計劃,並不是要使工資較優的農夫放棄他的工作來從事紡織,而是要使那些無事的人,和那些不依靠工業來生活的婦女和兒童,以及其他每天有一部時間閑著的印度人,都利用閑著的時間來紡織。因此,甘地的訓令是:「(一)抵制外貨;(二)教授紡織的技藝(三)純粹地消用手工織物。」 甘地以不知疲倦的精神,為這種思想而奮鬥。他說紡織是一切印度人的責任。他要貧窮的孩童每日紡織幾小時,以代還他們的學費。他要一切的人,無論男人或婦女都每人每日至少作一小時的紡織,就算他是施捨一般。他把選擇棉花和紡織物的方法,與其他一切紡織的精細技術,都詳細寫明。他確實地把如何購買手工織物的方法,指示給那些願意購買的人,無論他是大家庭中的家長,或是學校中的學生。闡述了一個人要用極少數的資本,來開一間沙德希的鋪子——一間專賣印度工業品的鋪子——同時要賺百分之十的利潤的方法等等。當他敘述印度一種紡織古樂時,他也似乎音樂化了。 甘地的魄力能把群眾的情感燃燒起來。孟買的貴婦也願從事紡織。印度教和回回教的婦女都願意一律穿本國布,本國的布卻成了時髦了。就連泰戈爾也讚美迦打或迦地這些手工織的印度布。說穿起來很有意思。四處來定貨的,連續不斷。有的還老遠地從亞丁和俾路芝斯坦寄來。 但是沙德希的信徒卻未免有點做得太過,因為他們連外國的原料也要抵制。甘地本來是再精明不過的人,在這點上,也就不免糊塗了。在1921年的8月,他下令把孟買的外國貨都燒了,這就好象在薩佛那洛拉的時代,在佛羅倫薩地方,有很多美麗的傳家的寶物,和珍貴的物料,積疊成堆,在群眾的熱情和歡呼之中,用火焰來把它燃燒一般。關於這件事,在印度的心胸闊達的英國人中,有一位泰戈爾的摯友安得魯君給甘地一封信。他一方面表明他對甘地的敬仰的意思,而另一方面卻表示把這很多寶貴的物品燃燒而不施捨給窮人,的確是可惜。他說他相信這種破壞的程序,會滋長群眾的最壞的本能,而他對於這種以破壞為信條的國家主義的發起,不得不表示反對。他總覺得毀滅人類從勞苦中得來的果實,是罪惡的。他以前贊同甘地的運動,也變服迦打土布,但是現在他卻懷疑這樣繼續下去是否正確。他對甘地的信仰,卻因這焚燒布物的事而動搖了。 在安得魯君的信發表于《印度青年》的時候,甘地說他一點也沒有後悔。他並不是對於任何種族有什麼惡感,也並不是要求把一切的外國貨都焚燒了。他唯一的要求,不過是把有害印度的貨物燒了罷了,無數的印度人,因被英國的工廠打擊而破產,工廠奪了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成千成萬地變成為下等流民和奴僕,使他們的妻子,都變成了娼妓。所以印度已早有仇恨英國人的趨勢了。甘地並不想增加這種仇恨,他反而要使它變更其方向,由於仇視英國人,變為仇視英國貨。購置英國貨的印度人,其罪惡與售賣英貨的英人相等。物料被焚燒,並不是表示對英國的仇恨,而是印度決心與過去分離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裁去疣贅的必須的辦法。假如把這種毒物施捨給窮人,那就錯了,因為窮人也有廉恥的意識。 印度的經濟生活,應當先擺脫了外國的壓迫。但是第二步應做的,便是要解放思想,創造一個真正獨立的印度精神。甘地要他的同胞都除去了歐洲文化的權威,而他自己的一樁最榮耀的功績,也就是他奠定了一個真正的印度教育基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