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在阿木裡昔爾的大屠殺中,回教人的血已經和印度教人的血混合了。現在這兩個民族應當宣誓聯盟——無條件地聯盟。在印度中,清真教人是最先進和最勇敢的分子。他們在哈利發會議中最先宣告如果政府不採納他們的要求,則他們一定拒絕與政府合作。甘地贊同這種議案,但是由他恐懼的天性,他不贊成在這時候提倡抵制英貨,因為他以為抵制是一種薄弱或渴望報復的表示。在1919年的12月末,回回教人又在阿木裡昔爾召集第二次的哈利發會議,表決派代表赴歐洲向英國政府和最高理事會報告印度的態度,同時表決向印度總督呈遞「哀的美敦書」,警告他如果解決的條件不完滿,則必有事故發生。最終在1920年2月,又在孟買召開第三次哈利發會議,會議發表了一篇宣言,對於大不列顛的政策給予了猛烈的抨擊。 甘地知道未來的颶風正在醞釀,但是他不但不設法使它實現,反而竭盡力量來消除暴力。 起初好像英國也知道這種危險。由於故意拖延退讓,好像是正在盡力設法避免以前所取的態度。國會通過一篇以蒙塔鳩和查姆斯福特的報告為基礎的印度改良條例,這對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影響,比人民的要求更為有力。在1919年12月24日,英皇發出了一篇聖諭,贊許這種條例,請人民和職官都盡力和政府合作,並催促印度總督赦免政治犯並請他實行一回大赦。甘地對於敵人的誠實,常常確信不疑,所以便把這種事件,解釋為是英國將以較為公正的態度對待印度的默示,所以他請人民一致歡迎這種改良。 他承認這種改良是不完滿的,但是他說接受它們可以為達到更大的勝利創造條件。他催促人民會議無條件地接受它。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辯論之後,印度國民大會才表決採納他的見解。 但是不久便證明甘地的盼望是一種幻想。印度總督並不聽國皇的詔諭,不但不釋放政治犯,而且監獄之門好像是專為執行死刑而開的。這顯然是證明政府所答應的改良只是一句空話了。 在這極端緊張的時候,又傳佈了1920年5月14日訂定的土耳其和約。印度總督發出了這一消息,承認他將使人民失望,並說如果是一定不可調和的話,則回回人可辭去他的職務。 接著便是官方發出了阿木裡昔爾的屠殺的報告。 這便是最末一回事了。 印度人民已經覺醒,一切和政府的連結都破裂了。 1920年5月28日,哈利發會議在孟買集合,表決通過接納甘地的不合作政策。這表決案在1920年6月30日的阿拉哈巴的回回人大會上也一致表決追認。 這時,甘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印度總督,告訴他不合作運動將開始進行。他說明他為什麼採用這種方法,他的理論,是很值得研究的,因為可以證明,到這時候甘地尚有避免和政府破裂的意思。在他的心中,他仍盼望可以用適合法律的方法來使政府改良他的策略:「唯一的途徑在我開展不抵抗運動之前,便奮不顧身地與英國的統治者斷絕一切的關係,或是在我對英國憲法的優越性尚有信仰時則設法糾正以往的錯誤,恢復我的信任。我對英國憲法的優越性,可說是尚未失去信任。所以因為我相信它的緣故,我才勸我的回回朋友撤回他們對於閣下的政府的幫助,並勸印度人也和他們合作。」 從此,這位帝國的高貴的國民,便開始藐視帝國的「盲目的榮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