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 | 上頁 下頁


  這第一步直接打入人民的心,而鼓起了他們內心的覺悟。這是第一次全印度一切階級聯合在同一理想之下。印度開始自立了。

  各地方都依從這一秩序。在德利不過有幾處騷擾,甘地親自出面平息了騷亂。但是政府卻把他囚禁了,並押他回孟買。他被囚的消息傳到般遮布,便激起了暴動。在阿木裡昔爾地區有幾間房屋被劫掠,也有幾人遭受殺戮。在4月11日的夜裡,台愛將軍帶他的軍隊臨近這個城,並把它佔領了。這時各處還是很平靜。4月15日是印度一個大節日,有一個民眾大會將在查裡安哇拉巴格地方舉行。聚會的民眾極為和平,而且有很多婦女和孩子。在這天之前的夜間,台愛將軍發出了一道禁止民眾集會的命令,但是沒有人曉得這件事。可是在隔天,台愛將軍便帶了他的機關槍到查裡安哇拉巴格來,當場在未先警告的情況下,直接對著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槍開了10分鐘,等子彈打完了才停止。因為這地方的四周都圍著高牆,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結果打死了約500人至600人,而受傷的不計其算。死的、傷的,過後都無人敢來照顧。在屠殺一通後,便立刻宣佈戒嚴,般遮布地方充滿了恐怖的空氣。

  飛機對著無武裝的民眾拋擲炸彈,最體面的國民也被拽到法庭,備受酷刑,被迫屈膝匍匐在地,及受其他種種不可言狀的侮辱。這好像是一陣狂風掃過英國的統治者,這好像是印度宣告的不暴動的法則竟激起了西歐的暴動的狂熱。甘地看見流血受苦便在前面。但是他沒有容許他的人民說他將領導他們選擇一條平安的道路以達到勝利。他已先警告他們說這途徑應受血的洗禮。查裡安哇拉巴格不過是開始的第一個回合。他在1920年4月7日說:「我們應當鎮靜地準備好幾千無辜的男人和女人被屠殺,而不只是一千半千之數;而後我們才能在這世界上得到一個非他國所能及的身份因此,我們盼望凡一切有關的人都不灰心,而擔起這個患難,把縊殺看作是生命的一回平常的事。」

  因為軍隊的稽查嚴密,般遮布慘案的消息直等至幾個月後才傳出來。但是當它最終傳播出來的時候,一種憤怒的波濤驟然在全印度湧起,就是英國人的輿論也不免表示驚愕。政府便命令組織一個調查委員會,罕特伯爵為委員會主席。

  在這時候,印度國民大會也組織了一個副委員會,與政府的委員會分頭調查。如一般聰明的英國人所感覺到的,政府的政策是應當責罰那在阿木裡昔爾屠殺的當事人。但是甘地並不要求這麼多。在他的溫和的要求之中,他並不要求責罰台愛將軍和那些肇事的長官,雖然他責備他們,但並沒有仇恨和報復的意思。

  一個人對於一個癲狂的人所做的事,當然沒有什麼恨意。但是他應當使他再也不能做惡。因此,甘地只求政府撤回台愛將軍。但是事情並不是這樣在調查的結果未公佈以前,政府已通過一篇科罰條例以保護它所雇用的長官。台愛雖然被撤去他的軍職,但他仍收到很多由私人所捐贈的酬金。

  當印度正因般遮布的慘案沸騰未止的時候,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又發生了第二次衝突,這一回的衝突比上次更為利害,因為它發生的主因是政府背叛了它自己的莊嚴的許諾。政府的態度把印度對於「英國統治者的誠實」的信託毀得一絲不存,因而激起了重大的革命。

  歐洲的大戰使在印度的回民發生了一個很難解決的疑難。在這一方面他們是英帝國的國民,有盡忠于本國的義務;而在他方面則他們的教主是土耳其國皇,他們有服從教令的天職。他們決定,如果英國答應不攻擊土耳其的主權,則他們當幫助英國。在印度的回回人以為土耳其人仍居住在歐洲的土耳其國土,而土耳其國皇所統轄的地方,不單是伊斯蘭的聖地,而是如回回教中的士人所劃定的,延伸到了亞拉伯全境,包含美索不達米、敘利亞和巴基斯坦的範圍。

  而且路易喬治和印度總督都曾莊嚴地應許過了。

  可是,當戰事終結的時候,一切的誓言都已忘記。與土耳其的和約在1919年開始傳播出來的時候,在印度的回教徒便開始騷動。他們的不滿意終於暴發了哈利發運動。

  這運動在1919年的10月17日發起,當天便有一起森嚴的和平示威運動發生。在一個月之後的11月24日,接著便是全印度哈利發大會在德裡開會。甘地為大會的主席。用他敏銳的眼光觀察,他知道這回的回回教人的騷動正可利用來使印度統一。要把印度的不同的民族聯合起來,是一個最為困難的問題。英國人因為回、印兩教的互相傾軋而常常坐收漁利,甚至從中挑撥。可是無論如何,終未設法使這兩個彼此如小孩一般互相挑戰的民族互相諒解。比如說,為要激怒回回教人起見,印度教人專在經過清真寺時唱歌,明知他們在這地方是應守靜默的;而回回教人也自不甘落後譏誚印度教人拜牛。這兩個民族不但彼此永遠不相往來,不相嫁娶,不與共食,在兩者中間永遠只有惡意和仇視。英國政府便在這個絕對不能聯合一致的民族間採用同一政策。因此,當甘地宣告印回的目標是一致的時候,英國政府就不免猝然驚覺了。

  在發表了豁達的見解,催促印度人盡他們的力量幫助回教徒實現他們的要求。他說:「印度教人,帕爾西人,基督教徒,或猶太人,假如我們願意有一個國家,則任何個人的利益即是全體的利益。因此,惟一所應考慮的,便是某一件事是否合于正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