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 | 上頁 下頁 |
五三 |
|
第十六章 真納兄弟 「親愛的真納兄弟」。這是甘地的話。這話是他1944年9月說的。 在我們展開敘述甘地與真納兄弟之間的交往之前,請允許我在這裡先對印度教和穆斯林作一個概略的介紹。 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最古老而又最複雜的或許就是印度教了。印度教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千年,而目前還活動著的宗教大部分都起源於16世紀左右。印度教可能是最寬泛的宗教,從最原始的萬物有論到最為高級、複雜的哲學體系都可以被它包容。它以這種宏大的納容態度承認了幾百萬個大大小小的神,它們的寺廟與祭司。因此對印度教來說,可能的宗教觀點實際是無限的。 印度教被看成是三種其他宗教的源泉。在公元前16世紀的兩次改革運動中,耆那教和佛教就從印度教中分化出來,並向傳統印度教觀念展開挑戰。 有一段時間,印度教幾乎被這兩種新教所取代。然而在幾個世紀之內,印度教不斷吸取它們的特色,又重新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穆斯林侵入印度,錫克教作為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混合物於15世紀誕生了。不過它從來就是一個少數派的宗教。 與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印度教沒有一個確定的創始人。儘管在它的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導師和領袖,但沒有一個人的教導能成為後世印度思想的源泉。 印度教的基本經典是吠陀書。吠陀書的意思為「形象的知識」。吠陀書分四部:第一部《梨俱吠陀》,主要包括一些神話;第二部《耶柔吠陀》,它主要是獻祭時的詩歌;第三部是《娑摩吠陀》,收集了祭司獻祭時的頌詞;第四部為《阿闥婆吠陀》,普通人向神祈禱時驅邪的符咒之語。每一部吠陀書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常是對神的讚頌;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導崇拜者如何正確進行祭祀等活動;第三部分指導隱士的宗教事務;第四部分稱奧文書,由哲學文獻構成。 《摩奴法典》是古典時期的另一部有關道德教義的書。它的基礎之一就是種姓制度。這種制度源於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雅利安社會早期的分裂。法典把這種分裂視為神定的。法典將種族分為四種,即:婆羅門(貴族、僧侶)、刹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及工商業者)、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種種姓中還可分成三千多個小種姓。甘地一家屬第三種姓,即吠舍的一支,班尼亞種姓。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接觸者」階層,被蔑稱為「賤民」。 不可接觸者占印度人口的六分之一之多。他們雖然是印度人,但是由於前世犯下了罪孽,按法典要求被排斥在任何種姓之外。他們的皮膚黝黑,舉止謹慎,逆來順受,衣著寒傖,很容易被人認出。他們之所以被稱之為不可接觸者,因為其他印度人害怕與他們接觸,受到玷污,如果一接觸,必須舉行洗身禮儀。據說,不可接觸者的腳印也會褻瀆婆羅門居住區街道。當一個不可接觸者和一位享有種姓的印度人相遇街頭時,前者必須站立路旁,避免自己的身影玷污後者。任何享有種姓的印度人不得和不可接觸者一起進餐,也不得飲用他汲取的水,或者使用他接觸過的器皿。不可接觸者無權進入寺廟,他們的孩子禁止入學。直至死亡,他們終身是下賤人。死後他們的身體不能進入公共火化場。由於生活貧苦,不可接觸者無力購買足夠的木材火化,部分未能完全火化的遺體被拋進河裡,或者埋在地下。更有甚者,他們的遺體常常暴露曠野,任憑禿鷲撕食。不可接觸者可當奴隸一樣販賣,價格相當於一頭牛。他們從事的勞動通常是認為最卑賤最肮髒的,如掏糞便,打掃街道,撿拾垃圾。不可接觸者惟一的特權是可以不奉行素食主義。從這裡介紹的情況可以看出,甘地以解救賤民為己任所表現出來的非凡氣魄。 《摩奴法典》還論述了人的再生狀況,也叫生死輪回。說人如果因身體的錯誤,來世將轉生為非動物;因言論錯誤來世將轉生為鳥獸形象;因思想錯誤將轉生為最低賤的種姓。如果只行善事,則會轉生為神。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視為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史詩。它的基本教導與宗教含義很多,明顯的教導是個人應肩負他的種姓職責,種姓義務被抬高為宗教的責任。它也表現出對各種個人解脫之道的開放性。人可通過苦行、沉思、獻身或者崇拜神,或遵從他的種姓的準則與各種途徑達到涅槃。正是因為這一點,被視為世界性宗教中最寬泛的宗教。可見其它。 印度教信仰三位神。認為「梵」是最實在的觀點,是印度思想的核心,它有三個形象和作用:創造、維護、毀滅。而梵的每一個作用都是通過一個神來表現:梵天——創造神;毗濕奴——維護神;濕婆——毀滅神。 穆斯林,意為「服從者」,為伊斯蘭教信仰者的統稱。它是最年輕的世界性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擁有三億多信徒。 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是世界上只有一個神,他的名字叫安拉,實際上也是其他宗教以別的名字所崇拜的同一種神。他是宇宙惟一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雖然安拉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的先知使人民知道自己,但最好的最後的啟示是在公元七世紀賦予先知穆罕默德的。根據他的教誨,信仰者的生命只有一次,信仰者怎麼生存將取決於他們怎樣度過永恆的存在。在一次生命期間,信仰者必須服從安拉的意志。要成為一個好穆斯林,必須要做的事稱為「伊斯蘭教五大支柱」。五大支柱是:念清真言(「除了安拉,沒有別的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的禮拜(每天五次——早晨、中午、下午、黃昏、夜裡)、納天課(教徒應當與窮人分享自己的財產)、齋戒(齋戒期間白天不允許吃食物、喝水、抽煙、性交)、朝覲(每年一定的季節,到麥加城朝拜)。 伊斯蘭教的經典稱為《古蘭經》。「古蘭」是「朗讀」、「背誦」之意。 《古蘭經》記述的是安拉的訓言。 在歷史上,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恰逢良機,它產生在阿拉伯人形成統一力量的準備時期,又時逢拜占庭帝國內部腐敗,殘酷暴政即將崩潰之際,波斯帝國也脆弱不堪。在先知死後的一個世紀中,伊斯蘭教成了阿拉伯人的統一的軍事力量,它征服了巴勒斯坦、波斯、埃及,橫掃北非,進軍西班牙,以後又征服了整個中東,進入印度、中國,甚至太平洋的一些島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