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一三六


  1995年6月,李登輝展開一輪攻勢猛烈的遊說行動後,成功爭取美國國會一致通過決議,發出簽證讓他訪問母校康奈爾大學。那次訪問以及他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所造成的衝擊的嚴重性,是美國國會始料不及的。我曾擔心中國會有所反應,卻沒想到中國那麼不信任李登輝,也沒料到美國總統批准李登輝訪美的決定,對中國而言有如此深刻的含義。

  就在那一年10月,我問李鵬總理,他怎能如此肯定李登輝要的是「台獨」。李鵬回答說他們看過李登輝在康大演說的全程錄像,李登輝完全不提一個中國,而是強調臺灣,並把它稱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這根導火線一點燃,終於在1996年3月引爆了兩岸自1958年金門炮戰以來最嚴重的對抗。中國調派大軍到臺灣對岸的福建省展開實彈演習,所發射的導彈落在臺灣西岸重要海港附近的海域。

  為了緩和局勢,1996年3月3日我發出這樣的呼籲:「中國領袖說我是他們的老朋友,而我和臺灣卻是更老的朋友。任何一方受到傷害,新加坡都會蒙受損失。如果雙方都受到破壞,新加坡的損失就加倍慘重。惟有『中台』雙方繁榮富強,相互合作以爭取共榮,新加坡才能從中受惠。」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後來在一次記者會上說,兩岸關係純屬中國內政,即使我比多數局外人更瞭解臺灣,這件事也無須外人來插手。中方客氣地回絕我勸和的好意,全在意料之中,這符合他們向來主張兩岸紛爭是「中國人」的家務事,非得由雙方領導人直接去解決不可的基本立場。

  與此同時,李登輝開始淡化臺灣與中國的共同性。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88年蔣經國逝世,臺灣學校和大學用國語(華文)教學,學生學習的是中國的歷史和地理——臺灣不過是其中一個省份。如今,學校教授的多是臺灣史地,並已較少教導中國大陸的史地。早在1989年,即蔣經國逝世後不久,我就感覺得到大陸省籍的俞國華處境尷尬:他陪我到日本人舊日的溫泉度假勝地台東度假。一天晚餐後一夥人上卡拉OK歡唱,臺灣省籍的人唱的全是閩南語歌曲,俞國華卻是半句也聽不懂。

  在12年內,李登輝公開抒發了一直在臺灣潛伏著的分離主義情緒。他低估了中國大陸領導人和人民實現統一的意願。李登輝的政策只有在美國的支持下才行得通。他的所作所為好像臺灣隨時都會得到這樣的支持,致使臺灣民眾相信他們不必針對臺灣的前途問題認真地同中國領導人談判。他對臺灣前途的「貢獻」,是促使統一問題成為北京國家議程中受到關注的首要事項。

  2000年3月臺灣選舉來臨時,中國領導人密切留意選情。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陳水扁的支持率逐漸高漲,引起了他們的關注。民進黨由臺灣省籍的民族主義者組成,他們多年來為臺灣獨立而奮鬥,為此曾在蔣氏父子執政時代被國民黨政府監禁和懲罰。2000年2月22日,北京媒體發表了中國國務院白皮書,向臺灣提出警告,如果對方無限期拒絕討論重新統一,中國將被迫動武——針對的正是陳水扁。3月15日,距離投票只剩三天,中國總理朱鎔基在電視直播的記者會上警告臺灣,中國會不惜以鮮血捍衛國土。

  陳水扁結果以不到40%的選票擊敗得票36%的獨立候選人宋楚瑜。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則慘敗。外界都認為,李登輝為連戰站台發表的演講顯得不盡力,擺明已經放棄了連戰。何況李登輝的幾名親信也表態支持陳水扁。中國領導人因此對陳水扁更伽不信任。北京說會靜觀其變,對陳水扁聽其言而觀其行。正式宣佈獲勝之後,陳水扁發表了一些緩和局勢的講話,但是沒有一句是承諾最終重歸統一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說,兩岸只有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才能恢復對話。陳水扁卻說,一個中國可作為兩岸談判的議題。在5月20日舉行的就職儀式上,陳水扁說:「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他沒讓中國有立刻採取行動對付臺灣的理由,但是所言也不足以改變大陸領袖的想法:他會延續「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時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