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一九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向來以處事繽密堅定見稱,信譽不佳的金融機構一概不受理。該局在70和80年代受到考驗,它拒絕給國際信用商業銀行發出在新加坡開業的執照,結果證明它能夠站穩立場。國際信用商業銀行欺詐事件從事發到結束,幾乎影響所有大規模的金融中心。銀行是由一個巴基斯坦人在盧森堡註冊的,股東包括沙特阿拉伯、巴林、阿布紮比和迪拜四國的皇親國戚,屬下約有400家分行和辦事處遍佈歐洲、中東、非洲和美洲73個國家。1973年,銀行向新加坡申請岸外銀行營業執照,未獲批准,原因是它太新(1972年才成立),資本總額也太低。1980年它重新提出申請,結果因為國際信譽不高而再次遭金融管理局回絕。

  但是它並沒有就此放棄。1982年,曾經協助新加坡建立亞元市場的范伊厄寧,問起有關國際信用商業銀行申請執照的事情。好幾家中央銀行的主管人員告訴當時剛接任金融管理局銀行及金融機構部門經理的高銘勝說,他們對國際信用商業銀行都抱著保留的態度。所以當范伊厄寧和我見面時,我決定還是支持高銘勝的做法為妙。

  幾次碰壁,國際信用商業銀行還是不死心,這回請來哈羅德·威爾遜。威爾遜的來信有一些讓人想不通的地方。過去他總會在信末親筆署上「哈羅德謹啟」,這一次,「謹啟」二字是打上去的,署名則成了「裡沃的(哈羅德)威爾遜」。我的結論是,這是他應酬朋友而寫的信。

  國際信用商業銀行的不誠實行為,導致其他銀行蒙受巨額虧損。它在1991年7月被迫終止一切業務時,存款人和債權人索償110億美元。新加坡因為拒絕在標準上予以妥協,免遭池魚之殃。

  另一家未獲金融管理局發出執照的是文萊國家銀行。這家銀行由新加坡頗有名望的華族商人邱德拔管理。他收購文萊國家銀行,並安排文萊蘇丹的弟弟莫哈末親王以文萊國家銀行主席的身分,在1975年寫信給金融管理局,申請在新加坡設立分行。幾個月後另一封來信通知我們,他的弟弟蘇菲利親王剛剛受委出任該行的執行副主席。邱德拔顯然有文萊皇室在政治上給他撐腰,金融管理局因此向我請示。我支持金融管理局的決定,它在1975年回絕文萊國家銀行的申請,1983年該行重新提出申請時,再度請它吃閉門羹。

  1986年,文萊蘇丹發佈緊急法令,關閉文萊國家銀行。消息一傳出,銀行立刻出現擠提。銀行涉嫌在違反條例的情況下,撥出13億新元貸款給邱氏集團公司。原來邱德拔一直在利用銀行的基金,進行私人活動,包括設法奪取倫敦渣打銀行的控制權益。身為銀行總裁的邱家長子,在文萊被逮捕。新加坡的銀行總共貸款4.19億新元給文萊國家銀行,其中以外資銀行為主。邱德拔花了兩年,才還清這些債務。

  憑著嚴格的條規和縝密的監管,金融管理局在高銘勝的帶領下,協助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金融中心。為了能夠跟國際銀行競爭,金融管理局鼓勵本地規模最大的四家銀行(統稱四大銀行)收購本地其他小型銀行,進行合併,以進一步擴大規模和實力。四大銀行都獲得美國評級機構穆迪推選,躋身于亞洲基礎最穩固、資本最雄厚的銀行之列。

  1985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陷入危機,金融管理局不得不介人為它解圍。馬來西亞炒家,尤其是陳群川,把他們手頭的新泛電和另外幾家馬來西亞公司的股票,存入新加坡的股票經紀行,作為貸款抵押,而抵押價高過市場價格。他們保證在指定期限內以更高的價格贖回股票。後來股市滑落,他們的資金周轉不靈,以致無法以原定價格贖回股票。因此,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屬下好幾家規模龐大的股票經紀行,無法清償債務,交易所被迫關閉三天。金融管理局人員在高銘勝的率領下,同新加坡四大銀行徹夜商討對策,撥出一筆總額1.8億新元的「救生艇」緊急基金,拯救瀕臨破產的股票經紀行。高銘勝這一番搶救行動,使新加坡股票交易所逃過股市全盤崩潰的厄運,挽回了投資者的信心。整個事件可謂雜亂如麻。

  為了防止這類危機再次發生,我們修訂證券業法令,要求股票經紀公司行事時須更慎重,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大的保障,避免因一些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員股票行違約而影響大局。與此同時,這些成員股票行聯合組成股份公司,使資本大大增加。我們開始允許海外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成員公司加股,也批准能為新加坡引進所需專才的外國獨資股票行,在新加坡設立。正因為我們謹慎地修訂了法令,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在1987年10月19日才能安然渡過被形容為「黑色星期一」的全球性股災。香港證券交易所則因此被迫暫停交易四天。

  成立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是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另一大進展。1984年,原本只進行黃金期貨交易的新加坡黃金交易所擴大交易範圍,進軍金融期貨交易,重新定名為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為了爭取國際金融機構的信心,我們以芝加哥商業交易順為模式,設立公開叫價交易制度,同時說服芝加哥商業交易晰,跟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共同採納相互抵消的制度,提供每天24小時全天候的金融交易服務。這個革命性的概念讓投資者能夠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開個盤口,在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結算,反之亦然,無須繳付額外按金。美國商品期貨貿易委員會批准了這個安排。互相抵消的安排自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成立以來,一直順利運行。至今不曾有誤。

  1995年,倫敦歷史悠久的巴林銀行在新加坡的期貨交易分行,爆出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一名期貨交易員尼克·利森進行日經指數投機買賣事件。利森一下子虧損了10多億美元,使巴林慘遭橫禍,但是這場災難卻不曾影響新加坡金融交易所,也沒使交易所的其他成員或它1984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開始進行歐洲美元利率期貨合約交易,不久後再擴大到歐洲日元合約。1998年。在該交易所上市的區域合約已有好幾種,包括日本、臺灣、新加坡、泰國和香港的股票指數期貨。

  1998年,倫敦《國際融資評論》把全年最佳國際交易所獎項頒給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該交易所第四次獲得這個榮銜,也是亞洲惟一的得獎者。隨著中央公積金局的積蓄(新加坡的養老金計劃)和公共部們的餘款增加,我們的金融儲備相應提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沒有拿這些資金進行長期投資以取得最高的回報。我請吳慶瑞檢討這個問題。他在1981年5月成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由我擔任主席,他本人為副主席。韓瑞生和幾位部長擔任董事局成員。通過吳慶瑞同戴維·樂司財的聯繫。我們委任樂司財父子公司為顧問。他們調派一名經驗豐富的職員來這裡幾個月,協助我們設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我們也聘請英美投資經理,協助我們開發適合不同投資種類的系統。

  楊邦孝受委率領管理層,成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第一個董事經理。他邀請詹姆斯·沃爾芬森擔任公司的投資策略顧問。沃爾芬森日後當上了世界銀行行長。慢慢地,他們建立起一支由新加坡專業人士組成的核心隊伍,以金融管理局調來的黃國松和鄭國評為首。到了80年代後期,他們兩人和手下職員正式出任管理和投資要職。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一開始只管理政府的金融儲備。到了1987年,它已經有能力管理新加坡貨幣局的儲備金,同時兼顧金融管理局的長期資產。1997年,它所管理的資產價值逾1200億新元,最重大的責任是把新加坡的投資在證券(公債和股票)、債券(主要是發達國家派發的債券)和現金之間,做出妥善的分配。解釋市場運作原則的書籍有的是,但是沒有一本能夠打包票地指導讀者如何預測未來的價格走向,更別說保證回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