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一七


  成功的關鍵在於管理人員的素質。我們的高級行政人員並非個個都具有商業才幹。有這種無形天賦的人寥寥無幾。侯永昌就是其中之一,他擔任大眾鋼鐵廠董事主席。另一個是沈基文,擔任吉寶企業首腦。還有一個是比萊,擔任新加坡航空公司總裁。在他們的領導下,三家公司成為無人不曉的企業,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第一級股市占主導地位。新航改為私營的時候,我們幾經困難才找到可以取代比萊的頂尖的行政人員,由此可見本地企業家人才有多缺乏。

  要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為什麼會成功的話,我會選擇「信心」。就是因為外來投資者對我們有信心,他們才會以新加坡作為開設工廠和煉油廠的地點。1973年10月石油危機發生後幾天,我決定向幾家石油公司發出明確的信息,我們對這些公司儲存在新加坡煉油廠的石油,不要求有任何特權。如果我們阻止這些存油出口,新加坡將有足夠的石油可供兩年的消費。但是這樣做將顯示我們毫無信譽可言。

  1973年11月10日,我會見所有煉油公司——殼牌、無比、埃索、新加坡石油和英國石油的首席執行員或董事經理,公開向他們保證:基於有難同當的原則,如果它們對客戶削減石油供應量的話,新加坡也會跟其他客戶一樣,不會有例外。它們的客戶,除了本區域的以外,還有遠遠分佈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亞、日本和新西蘭等地的。

  這項決定提高了國際對新加坡政府的信心,它顯示新加坡明白,它的長遠利益取決於提供一個可靠地點來進行石油交易和其他業務。結果石油工業滿懷信心地擴展業務,在70年代末擴展到石油化學的領域。90年代新加坡的煉油總量每天達到120萬桶,成為僅次於休斯頓和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也成為繼紐約和倫敦之後,世界第三大石油交易中心。此外,新加坡還是世界船用燃料油的最大市場,也是石油化學品的主要生產地。

  為了克服先進國投資者一向對新加坡工人素質所抱的懷疑態度,我要求日本、德國、法國和荷蘭分別在新加坡設立培訓中心,由他們本國的指導員前來提供訓練。有些中心由政府資助,其他中心由飛利浦、羅萊、達達等公司共同設立。經過四到六個月的訓練後,工人由於在猶如工廠的環境裡受訓,對不同國家的工作制度和文化變得很熟悉,結果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理想的員工。上述國家的投資者,若要知道新加坡工人跟他們本國工人比較水準相差多少,這些中心便成為他們查詢的地方。他們證實新加坡工人的水平一點也不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