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光耀:風雨獨立路 | 上頁 下頁


  §該怎麼生存下去?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準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幹,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

  讓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併是人民行動黨的基本宗旨。只有人口比較多,幅員比較大,才有可能建國。我們從來就不相信一個商業城市國家能生存下去,搞社會主義的國家更不必說。1961年9月,我曾在一次電臺廣播裡作了這樣的解釋:

  「沒有一個政黨也沒有一個人敢反對合併……合併會實現,不只因為這是人民行動黨的願望,也不只因為這是聯邦聯盟政府的願望。就像日出和日落一樣,這是不可避免的。兩地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縱橫交錯,密不可分,誰也無法長期維持新柔長堤的人為障礙。」

  「我們單獨生存不了。如果我們延遲合併,人人都會受苦,不管你是工人、小販、書記、技工還是商人。生意會減少,利潤會下降,待遇會降低,工作職位會減少。」

  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它頭上的。45個英國殖民地舉行了色彩濱紛的典禮,為主權正式由英帝國移交給當地人的政府而慶祝一番。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這之前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我們說服了新加坡70%的選民在全民投票中投贊成票,贊成同馬來亞合併。我們說過,一個獨立的新加坡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現在,讓新加坡生存下去卻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我們如何才能使一批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和亞洲其他地區,使用多種語言的移民形成一個國家呢?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在我們的 200萬人口當中.75%是華人。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印尼穆斯林的3萬個島嶼的群島裡,我們的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敵對的環境裡如何謀求生存呢?

  這期間,不但新加坡自1819年開埠以來所依賴的轉口貿易前途難卜,隨著英帝國的瓦解,新加坡維繫英帝國方面的戰略價值也跟著消失。英國在新加坡的防務開支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英國軍部直接給3萬名工人提供職業,也間接雇用另外l萬名家庭傭人。除此以外,還有應英國軍人需要而產生的裁縫師、店主、酒吧餐館的員工。在新加坡人口增長率每年高達2.5%,使政府在提供職業、教育、衛生服務和房屋方面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他們的存在給超過10%的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而且這一時期房屋匱缺情況尤其嚴重,經過戰爭歲月的破壞,沒有足夠的房屋可以滿足需求。另外職工會和華校生的激進行為,使新加坡在世界投資者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名聲。

  但就這一天來說,我們終於平安度過,這使我松了一口氣,感到心情舒暢。半夜過後很久我才上床,人是困倦了,卻不想睡。直到淩晨兩三點我累極了,才合上眼,潛意識裡還在同問題搏鬥,不時感到心緒不寧。這些問題要怎樣解決?這就是40年來學習、工作和鬥爭的最後結果嗎?新力坡的未來展望如何?我將在接下來的另一個40年裡,為這些難題尋找答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