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福特 | 上頁 下頁
二〇


  亨利要將海蘭帕克廠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工廠。他不斷更新機械設備,只要是性能不好的設備,哪怕是新的,也要淘汰。新裝的先進設備,很多是公司自己研製的。當時他們有些機械,如車輪塗飾機、多角鑽孔機、鋼板壓軋機、散熱器組合機等等都是世界最先進的。為此作出貢獻最大的是一位德國裔的工程師卡爾·艾姆。福特公司有那麼多才華出眾的工業明星,但艾姆始終默默地待在幕後,進行他的技術革命。他的新構想層出不窮,需要有200名設計師工作才能及時將他的設想繪成圖紙。

  輔佐他的人全是些精明強幹的人,他們搜集汽車同行的情報向他彙報,只要哪裡有了新發明,不久福特公司也會用上的。這都是艾姆的功勞,儘管福特的名人錄裡沒有他的名字,但威廉·納森卻能慧眼識珠,他主宰通用公司後說過,卡爾·艾姆在汽車工業革命方面的貢獻要勝過任何人。

  新工廠落成了。亨利免除一切俗套,沒有請外賓,也沒有奏樂,而是一如往常一樣,正常工作,新廠在搬遷,老廠繼續維持生產。

  T型車剛開始在老廠製造時,還沒有採用自動化流水作業線。老生產方式即使再增加幾個工廠,也應付不了日益增多的訂單。必須改變生產方式了。1908年,福特請了位能人沃爾特·弗蘭德斯進廠協助工作。弗蘭德斯是公認的工業生產專家。亨利與他商定,聘他為生產經理,如果他能在一年內生產出一萬輛車,則發給他二萬獎金。

  弗蘭德斯將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改造福特工廠的工作之中,他把工廠整個動了手術:對設備作了重新組合;在工人的工作程序上作了大量的精簡調整。由於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工廠現有的設備和勞力,終於提前完成了年產萬輛車的任務。他隨即辭去了福特公司生產經理的職務,轉入到新生的通用公司。而亨利在他這一年的生產實踐中,學到了很多組織生產的知識,為他日後在海蘭帕克工廠的革新積累了必要的經驗。

  一天,亨利在芝加哥參觀肉類加工廠,看到一塊塊的肉吊在滑車上在空間移動,由一道工序進入另一道工序,他由此受到啟發,想利用輸送帶運送零件。這個設想首先被應用到散熱器的組裝線上。那是索倫森按照亨利的意圖設計的。

  設備安裝好之後,一向很少下車間的庫茲恩斯一天突然到了車間,當他看到頭頂上一台台散熱器滑過,大吃一驚,認為沒必要,這些新設備必將提高生產成本。他要查問是誰搞的。人家告訴他是索倫森設計的。

  他聽了很生氣,這樣重大的改造怎麼能不通過他?亨利知道後,趕快告訴索倫森,索倫森立刻主動去找庫茲恩斯作解釋,並用數據向他說明了這條生產線節省了多少生產成本,加快了多少工作進度。庫茲恩斯自然是一聽就開竅,馬上下令在全廠都裝上輸送帶。當時的福特工廠人人都以事業為重,沒有人員內耗。

  福特廠的自動化流水作業線裝起來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規模生產就可實現,因為還有大量的調整工作要做。整個生產是部聯動機,其中每一道工序停留時間長短、配備工人數量都要精確計算,還不能出哪怕是微小的事故,即使是一個螺釘也應在規定的時間內裝好,否則,一處出麻煩,整個流水線就會停滯。福特公司的技術人員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全廠的輸送系統調試完畢,1913年正式用於生產。

  要達到大規模生產的目的,還有項重要工作要做,那就是必須大量採用能通用的標準件。這項工作由亨利·裡蘭最先在卡迪拉克車上試用成功,福特公司將它用於T型車的生產之中。

  當新的生產方式運轉後,整個生產環境顯得緊張有序。車間內的每一個零件都在動,不是被吊起,就是在移動,要不就在被加工。而各種加工設備則分秒不停地在動,沒有一分鐘時間、沒有一個勞力被浪費掉。

  裝配線還在不斷改進。生產一台車體由12.5個工時減少為5小時50分鐘,進而減為93分鐘。工效紀錄每一天都在刷新。從流水線這一頭進去的是原料,那一頭出來的是零件;這一頭進去的是零件,那一頭出來的是大部件;最後出來的是一輛塗成了黑色的福特T型小汽車。亨利喜歡黑色,他吩咐,T型車「要依照顧客的喜好來上顏色,當然最好是黑的」。

  自動化流水線給福特廠帶來了奇跡般的飛躍。福特公司由年產7800輛,躍進到17萬輛,第二年25萬輛,第三年73萬輛,也就是每十秒鐘從它的傳送帶上走下來一輛新車。奔馳公司的經理參觀海蘭帕克時說:

  「這個工廠無論是設施還是生產方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歷史證明了,福特公司這些開創性的業績,標誌著世界工業史上一個新時代——

  大規模自動生產時代的來臨。福特的專家們不僅生產了汽車,而且生產出一套方法,也許後者更具深遠意義。

  隨著生產量的激增,T型車的銷售量也有增無減。但其售價反而逐漸降低,由剛開始的每輛800元降到1913年的500元了。

  到1914年,福特公司的雇員已達13000人,他們生產的汽車,相當於全國300家汽車公司66000名工人生產的汽車之和,生產量已達美國汽車產量的一半。而美國汽車產量已超過全世界汽車產量的一半。

  可以說,T型車的暢銷迫使福特公司不得不尋找高效生產的方式,而大規模生產方式又使得T型車成本降得更低,質量更可靠,從而更暢銷。

  正是這二者的結合成就了亨利·福特。

  3.讓大家分亨利潤

  福特公司成立之初是麥康森拿出的25000元資金。到1913年公司資本已是原來的上千倍了。公司的利潤在不斷翻番,但是工人的收入卻沒有增長。福特公司雖成為底特律經濟效益最好的公司,而他的工人拿的仍是這一地區平均水平工資,每天2.34美元。

  自動化生產線工作崗位枯燥乏味,不停運轉的傳送帶迫使工人們成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工人與公司離異的心態日益強烈。早在1910年就有大批工人辭職而去。1913年,工人的變動率更高達380%。不斷變換的工人隊伍給流水線作業帶來很大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狀態繼續下去,遲早要在公司爆發一場勞工運動的。世界產業工會聯合會也就是在此時滲入到福特公司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