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八二


  在克萊等人影響下,一九二七年法德兩國聯合拍成《娜娜》,描寫一個胸前掛滿勳章的古板大管家,狂戀著娜娜,爬在地上,跟在娜娜背後象一條狗似的,從她手上吃一塊巧克力糖。這部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電影表現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近乎於噩夢的鏡頭。

  到了三十年代初,克萊拍攝的兩部片子——《巴黎屋簷下》和《七月十四日》把「聯想溶化」的方法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轟動了國際影壇。

  克萊的片子一向重視運用光影;光影的離奇變幻把觀眾帶入迷人的夢境。在上述兩部片子中,克萊把光影的變幻應用得更加純熟,因為光影的對比正好是巴黎生活的特有氣氛。燈光可以把巴黎大都市的肮髒化為美景:濕濕的行人道上,燈光閃閃,使人覺得羅曼史和奇遇就發生在街頭巷尾。

  一九三二年,克萊又拍成《我們要自由》,這部片子的結局是一場夢。他用一場夢來解決工業上的難題。片裡的工廠全部機械化之後,造成數以千計的留聲機,讓工人們狂歡歌舞,大樂特樂。

  一九三零年以後的十年間,法國導演們在風格和技巧上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有著共通的特色。這種法國風格集中地表現在導演們的強烈的美學觀點。他們要求電影故事要有明朗乾淨的氣氛,即所謂「明晰」。他們認為,電影故事的結構必須具有直截了當的、戲劇性的發展線條,讓導演的機智可以沿著它儘量施展本領。一部影片要有一種籠罩全片的明確氣氛——情調可以變化,氣氛卻要和諧一致,而燈光、音樂和攝影的和諧則用來傳達這種統一的氣氛。

  三十年代後,成功地將精神分析應用于電影導演和創作的法國電影界人士是儒利安·杜維維和若望·韓諾瓦。

  杜維維在三十年代連續拍攝《撈家傳》、《紅蘿蔔須》和《一張舞票》等。

  《一張舞票》的最後一個插曲最恐怖,畫面和音響配合得很好,造成一種令人瘋狂的緊張氣氛,背景是個黯淡的病室,在馬賽港碼頭附近,窗外是一部起重機軋軋地響,震耳欲聾。這一段戲有許多是用很奇特的角度拍成的,表現出一個羊癇瘋患者的心目中的景物。這些鏡頭使人更加感到一個身心交病的人所面臨的毫無希望的前景。女主角沉浸在回憶中,想起那個夢似的大舞廳的良辰美景;一時又是微弱的回聲,如怨如訴,使她感到舊地重遊,而那大舞廳則變成一個淒涼的小舞場。整個影片成功地表現了夢一般的舞海滄桑。

  韓諾瓦在一九三八年拍出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片子《大幻滅》。接著,他又拍出《人間禽獸》和《馬賽曲》等。他到美國後,拍出了名片《南方人》。

  繼法國導演之後,英、美兩國的導演們也開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指導電影導演工作,其中最成功的有英國的阿爾弗雷德·希治閣(他後來到美國去)、羅蘭士·奧利花、貝西爾·萊特、漢弗萊·珍寧斯和美國的劉易士·邁爾斯東、羅蘭·布勞恩、墨文·李洛依、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普列斯頓·史特吉斯、弗裡茲·朗、霍華特·霍克斯等人。

  希治閣原來在耶穌會學校讀書,學的是工程繪圖。他在英國一個製片廠工作,最初被派導演一部叫《勃索》的片子。希治閣在這部片子中採用日常生活中的戲劇性來製造緊張氣氛。他的這種特有的技巧後來一直保持下來,使希治閣被譽為「緊張大師」。他在三十年代一連拍攝了三部以時事作背景的間諜驚險片:《三十九梯》、《夫人失蹤》和《外國記者》。在這些片子中,希治閣很熟練地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高度地施展想像力。在《三十九梯》中,有一個女人發現男人屍體的鏡頭。銀幕上現出那女人張開口大聲驚呼,但是我們卻聽見火車頭的吼聲,接著又看見一列火車駛進一個山洞。希治閣用這種方法加強了恐怖的印象,同時又把觀眾一直帶到下一景去,加快了戲的速度。

  一九四五年,羅斯福死了,戰爭也結束了。美國的政局和美國人的道德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荷裡活的情形也大變了。

  荷裡活的「新救主」愛利克·莊士敦一上臺就發表他的「施政方針」:要荷裡活把美國的活動「實際地」反映在電影裡,「就象這個活動是真事一樣,也就是說,無論是善行或醜行都不用刪改。」

  於是,荷裡活就如法炮製起來。

  首先表現的是心理片,更恰當說,是恐怖心理片。

  這些影片描寫的都是催眠者、酒徒、精神病者或心理變態的人的冒險和經歷。崩潰中的意識,現實的喪失,幻覺的狀態——這些都變成了荷裡活的作家和導演們的寶貴材料,讓他們拍出數不清的「心理分析片」來,風靡一時。這時影片的故事大都取自那些轟動一時的長篇、中篇或短篇小說。

  奇奇怪怪的種種圓夢的說法,潛意識和下意識的作用,以及弗洛伊德教授的大名,靠了報刊和影片的傳播,漸漸成為美國人的口頭禪。在一般人的眼裡,這些「新」玩意就仿佛是巫術,是「精神哲學」,十分迷人。

  談到荷裡活在這方面的經驗,人們會想到一九三六年阿爾弗萊·桑特爾所導演的《窮巷之冬》。原作是瑪克斯威爾·安德生的舞臺名劇,描寫美國開明人士薩柯和范沙蒂兩人被迫害處死的事件。這不是一般的「恐怖片」,但對非法迫害的罪行描寫得極有戲劇性,可說是心理片的前驅。

  至於一九三九年查爾斯·魏德所導演的《走投無路》,就幾乎完完全全地把精神分析學用電影形象直接表達出來。這部片的基本情節是:一個暴徒被警察追趕,他躲進一個精神分析學家的家中,宣稱要開槍殺出去。心理分析學家看出他是被噩夢迷住了,馬上對他進行心理分析,讓他想起那使他成為殺人者的一段童年經歷。等警察最後趕到時,這暴徒明白了一切,已經沒氣力拉動槍掣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