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七八


  一九二五年,法國作家列諾曼來訪,與弗洛伊德共同討論他的新劇《唐璜》。在討論中,他們倆一致認為,將精神分析學簡單地應用于文學創作中,會導致危險的結果。這就表明,弗洛伊德已經注意到將精神分析學濫用于文學創作所可能造成的惡果。

  弗洛伊德認為,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心理活動確實是異常複雜的。作家、畫家、音樂家、詩人、雕塑家等藝術家們可以在心理的三個層面——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進行活動。創作者在三種心理領域中自由翱翔,當然有利於作品的浪漫性和深刻性。

  一個有高度文藝修養和敏銳的觀察能力的作家,可以很熟練地把他所觀察到的事實用各種適當的想像、幻想的形式表達出來,其選擇題材的準確性及其表現手法的技巧性,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極其感人的作品來。文學藝術作品,從其表現形式來看,與哲學這門科學的表現形式有根本的不同。文學形式必須富有戲劇性,富有幻想或想像,生動而具體。這和夢所表現的潛意識活動形式有很大的相同點。

  所以,弗洛伊德說,在文學藝術創作中,恰恰需要放鬆意識和理智對於潛意識的控制力,使潛意識獲得任意馳騁、「自由聯想」的機會。

  但是,在潛意識活動之中和之後,作者畢竟還是有理性的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揮「自我」和「超我」對於「原我」的控制作用,保持意識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的獨立自主的領導地位。歸根結底,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是創作者的頭腦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並不是純粹情感的表現,而是理智與感知、意志與感情、意識與前意識和潛意識的聯合表現。

  弗洛伊德曾在《自傳》中說:「顯然地,想像的王國實在是一個避難所。這個避難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必須放棄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本能的需求,而不得不痛苦地從享樂主義原則退縮到現實主義原則。這個避難所就是在這一個痛苦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藝術家就如一個患有神經病的人那樣,從一個他所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下來,鑽進他自己的想像力所創造的世界中。但藝術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為藝術家知道如何去尋找那條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著現實。他的創作,即藝術作品,正如夢一樣,是潛意識的願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而且它在本質上也和夢一樣是具有妥協性的,因為它們也不得不避免和受壓抑的力量之正面衝突。但是,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和夢的那種自戀性的、非社交性的產物不同的地方,是它們被安排去引起旁人的興趣,並且還能引發及滿足讀者自身的潛意識願望;此外,他們還利用形式美的那種可感知的樂趣,來引起讀者的審美感。精神分析所能做的工作,就是找尋藝術家個人生活的印象、他的機遇、經驗及其與他們的著作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導出該作者在創作時的所有思想和動機,換句話說,找出他們與全人類共有的那一部分心理。」

  在這樣的基本認識的指導下,任何一個作者不能單獨只停留在「前意識」與「潛意識」的無理性狀態下創作,更不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創作。如果這樣,猴子無理性的塗鴉,鸚鵡唱歌,也都成為繪畫和音樂的典範了。

  弗洛伊德早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強調,作家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時候,可以象作夢那樣,採取凝縮、改裝、轉移、倒置、集錦等方式進行構思,使文學作品帶有浪漫性、戲劇性、典型性、象徵性,但是,創作的對象和內容,也象夢的對象和內容一樣,是來自現實生活的。在夢中,那些表面看來特別離奇怪異的內容,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往的經驗(包括幼年時代的和近時的經驗)的複製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夢的原理和「想像的著作、神話、民間傳說、語言的大量材料有更密切的聯繫」(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第三版序)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指出歌德和霍爾姆霍茲等大作家都是以潛意識的活動來構思,因此,他們的創作活動往往是把有意識思考同潛意識的靈感相結合。

  我們以歌德的自述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歌德年輕的時候,攻讀法律,常出入于法官布扶家,愛上了他的女兒夏洛蒂。但是,他已經和格斯特訂婚,致使歌德悲不欲生。後來,發生了一個事件——歌德的摯友葉沙雷因愛上了其上司的太大而自殺。葉沙雷自殺時所使用的手槍是格斯特借給他的。歌德從格斯特處聽到這個事件的詳細報告後,非常激動。就在這樣的刺激下,他突然靈光一閃,一下子湧出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藍圖。

  這個由歌德自己敘述的構思過程,和夢一樣,使心中的殘渣所造成的緊張一刹那間散發出來。在心中早已積累的衝動——性的火焰或「愛的本能」終於「變形」而表現為偉大的文藝作品。

  關於無意識的靈感在文藝創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已由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們所發現。亞裡士多德認為藝術是現實的摹仿和再現。認為悲劇是藝術的最高形式,因為悲劇可以「洗去」人們感覺中的一切醜惡和下賤的東西,從而使人高尚起來。這就是說,悲劇可以「淨化」人們的感情。我們看悲劇曾掉眼淚,這就是說,心中的痛苦的殘渣已經解消。這種「淨化」,和弗洛伊德所說的「滌清法」一樣,可以蕩滌心中的一切煩悶、矛盾,解除被潛抑的觀念的緊張狀態,使那些早已躍躍欲試、企圖發洩的感情終於宣洩出去了。弗洛伊德的藝術論的基本論點就是這樣。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達比茲曾經以洛狄(1850—1923)創作《冰島漁夫》的過程來說明弗洛伊德的藝術論的基本思想。

  年輕的海軍士官洛狄熱愛過布達紐的女郎,但她已在冰島有未婚夫。洛狄陷入失望的泥潭,但那位布達紐女郎的影子一直在洛狄的腦海中浮現。多年以後,洛狄還幻想自己到布達紐村莊去看望她。洛狄的這一切內心體驗,後來成了孕育《冰島漁夫》這部作品的基礎。

  達比茲在論述洛狄的這些內心矛盾之後,又作進一步的解釋:

  在小說中,布達紐女郎和冰島漁夫結婚。婚後一周,漁夫即出海打魚,永不復返。洛狄為什麼要選取這樣的悲劇結果呢?「愛與死」這一主題常見之于文學,但漁夫的不幸命運可以解釋為洛狄復仇願望之文學形式之淨化表現,也是企圖殺死自己的情敵的心情之宣洩。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反復論述了潛意識、性欲之衝動在文學創作中所起的作用。弗洛伊德曾以古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伊底帕斯王》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藝術作品本是藝術家內心中的潛意識情意綜的表現。這個潛意識情意綜的基本內容就是性動力或性原欲,而性原欲的最初的和最原始的表現便是所謂的「伊底帕斯潛意識情意綜」——兒子親母反父或女兒親父反母的感情。一切文學藝術作品不過是這類感情的不同形式的或不同程度的表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