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
六八 |
|
※第十五章 揭示迷信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所出身的家庭以及他所生活的社會歷史環境,都是充斥著宗教迷信的煙霧和氣氛的。他在那樣的客觀條件下長大、受教育,但卻沒有沾染上宗教迷信的汙跡。他從懂事的時候起,他的保姆就帶他去教堂,給他講聖經故事,他爸爸媽媽又給他系統的宗教教育。他聽著、思考著這一切。但隨著知識的增長,經驗的積累,他終於懷疑這一切,並堅決地鄙視它們,拋棄它們。他把目光轉向自然界,轉向現實生活,轉向人體及其活動本身,發現客觀事物的奧秘就在它們自身。他象達爾文那樣,認為不需要從超自然中尋找事物的本質。所以,當他研究心理的時候,他也只在人體內部,在人心內部,在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中,尋找和探索規律。他在著作中多次批判超自然的力量,批判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更重要的是,他還身體力行,以自己的生活行為和實際體驗表示他同宗教迷信勢力的決裂。 更可貴的是,弗洛伊德並不是對宗教歸結為簡單的「謾駡」,他在指出宗教迷信的謬誤之後,還認真地、科學地分析產生迷信的心理根源。 事情還是從《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中的第十二章——命定論、機遇和迷信——談起。在那一章中,弗洛伊德從日常生活現象探索迷信心理的產生根源。 弗洛伊德舉例說,一九零四年初,他度假歸來。照例,每天要去探望一個九十歲高齡的女病人。「工作是那樣單調無聊,在去看病的路上和看病當中,潛意識一不小心便要透露出來。她已超過九十高齡,所以,每過一年,我便要自問,她到底還能活多久。」這就是說,在給這位老病人看病前,早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弗洛伊德的內心中隱藏著一種想法:認為她已過九旬,實在無根治的希望,因而每天兩次著她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治療。實在沒有多大必要。這種思想循環往復地出現,又被壓抑下去,強迫自己去給她看病,因而,在弗洛伊德的心中已經逐漸形成關於不願給她看病的潛意識。 有一天,弗洛伊德匆匆搭了一輛車去。停車站上每位馬車夫原都熟知她的家址,因為弗洛伊德常雇他們的車去。可是,那天車過其門而不停,車夫把車駕到另一條外觀相似的街道,停在同樣的號碼前。 弗洛伊德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意外的差錯。但是,它同任何一種「偶發行為」(見《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及本書第十章)一樣,是潛意識的表現——是弗洛伊德心中不太願意給這位老病人看病的心理的表現。 弗洛伊德說:「但是,如果我迷信,我會把它當作預兆,認為是在暗示著老婦人的大限已近,活不過今年了。歷史上無數有名的預兆,大多數也不過是玩弄這種象徵的手法而已。」 弗洛伊德很堅定地說:「我不相信與我的心理活動無關的事情能洩露天機、預卜未來的真相;但我相信,我自己心理活動的無意中的表露,一定是包含著隱瞞於其內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說,我相信外在的(實在的)事可以是偶然的,但不相信內在的(精神的)現象會是意外的。迷信的人正好相反,他們對偶發的錯誤行為的動機一無所悉,他相信精神生活裡有所謂偶然或意外;所以他不免就常在外在的偶然事件中尋找其『意義』,在己身之外追尋神秘的天機。在我和迷信者之間存在著兩大差異:第一,他把動機投射到外面去,我則在自己身上追尋;第二,他認為意外是一種事件,是外在的原因引起的結果,我則在一己的思想活動裡求解釋。他認為神秘的地方,我都看作潛意識,並努力揭露存在於『偶然』之下的伏流,用人人所能瞭解的方法來解釋。 根據這樣的看法,弗洛伊德得出結論說:由於人們對各種「意外」事件的原因毫無所知,才把本來存在於心中的潛意識的動機「異化』咄去,在超自然的「彼岸世界」中尋找神秘的本原。所以,他說,所有的迷信觀念「都只是投射到外在世界中的人心罷了。」 弗洛伊德對於人類心理的這種自我外化還進行了歷史的分析。他說:「遠在洪荒時代,人類的思想初萌,他欲解釋外在世界的種種現象,舍人神同形同性論別無他途,唯有依自己的影像為自然及超自然力塑造種種人格,把它們人格化。他們一概以迷信的態度解釋外在的意外,視之為他人或具人格的力量的意願和作為(原始人相信,一個人的死必定是他人惡意、作祟、祈禱的結果)。當他們從他人的無意動作中推出嚴重的結論時,他們表現得象妄想症病人那樣(比如相信他人在作法使巫,促你早死——這是原始人和妄想症病人共有的想法)。」 所以,弗洛伊德繼續說:「你若有機會以精神分析法探求人心深處的思想,便不難一睹種種潛意識動機的真相,而知它們便是迷信的根源。」 當然,弗洛伊德在這裡講的,是產生迷信的一部分心理根源。他遠沒有全面地揭示這個心理根源的全部內容,更沒有分析產生迷信的社會根源和其他客觀條件。他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說:「用這麼短的篇幅,當然不能囊括『迷信心理學』的一切。」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中沒有來得及全面探索的宗教迷信的問題,在一九一二年的《圖騰與禁忌》中作了進一步的分析。 一九一二年對於弗洛伊德來說又是一個豐收年。在這一年年初,弗洛伊德籌辦的《意象》雜誌正式問世發行了。同時,《圖騰與禁忌》這部重要著作也與讀者見面了。在這一年年底,弗洛伊德又創辦《精神分析雜誌》。儘管這一年裡也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但弗洛伊德對自己的成就是滿意的。 《意象》雜誌由漢斯·查赫具體負責。這一雜誌的創辦目的是要開闢一個非醫學性的心理研究的新陣地。弗洛伊德早就打算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去探索醫學和心理學以外的其他重要問題,特別是與人類精神生活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意象」這個名稱本來就是取自斯匹德勒(1845—1924)的那部著名的自傳體小說《我最早的經歷》的。「意象」原文「Imago」的本來意義是用來表示年幼時遺留下來的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的,所以,有時將它譯成「成象」。弗洛伊德在一九—一年就集中地思考了宗教的心理根源問題。所以,《意象》雜誌創辦後,弗洛伊德便將他研究原始人宗教、文化的成果發表在上面。 《圖騰與禁忌》研究存在於原始民族部落中的各種禁忌、圖騰崇拜及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追溯這些現象的心理根源——原始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全書共分四章,分別論述「亂倫的禁忌」、「禁忌和矛盾感情」、「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萬能論」及「圖騰崇拜現象在孩童時期的重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