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六七


  第二,弗洛伊德很重視「性」的因素,而阿德勒認為促使人們行動的是「追求權力」的欲望、勝過他人的野心等等。

  第三,阿德勒的心理學以「卑劣感」為中心概念,提出了「補償論」。在阿德勒看來,人人都有「卑劣感」;只是有人能克服或超越它,有的人則只能作卑劣感的奴隸。人從小孩的時候起,就有卑劣感。例如,兒童在不會站立時,就想站起來,在不會走路時,就想要走路。其結果,屢次的失敗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事事無能。但是,在外界和環境的不斷刺激下,小孩子往往或多或少地產生一種克服「卑劣感」的心理,這就是「權力欲」的萌芽。在阿德勒看來,權力欲就是對於「卑劣感」的「補償」。

  在日常失活中,有很多「補償」的例子。如失去右手的人,就善於使用左手。補償的努力人人都有,但其程度和效果並不一樣。有的人的補償努力不能持久,會中途退縮,因而達不到補償的目的;有的人則努力地達到補償與「卑劣地位」的平衡;還有的人則會使補償超出原來的「卑劣性」,被稱為「超度補償」,結果,原來的卑劣地位轉化成為」優越地位」。例如,口吃的德漠斯特納斯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克服了口吃,成為古希臘雅典的最著名的雄辯家。他在馬其頓入侵希臘時,發表動人演說,譴責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野心。所以,在阿德勒那裡,德漠斯特納斯成了「超度補償」的典型。卑劣感表現在性的方面,就出現了女性的卑劣感,其結果使女性產生「男性的抗議」,意即女性拒絕當女性角色,爭取成為男性角色。

  弗洛伊德對於阿德勒的這些觀點採取了否定的態度。弗洛伊德認為,阿德勒的這些觀點必然走向對潛意識理論的否定。在給費倫齊的信中,弗洛伊德輕蔑地稱阿德勒為「小弗萊斯」。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理論同尼采的「追求權力的意志論」毫無差別。

  阿德勒也不願向弗洛伊德妥協,他強調自己的理論體系的獨創性,並自稱他的心理學是一種「個人心理學」。但他解釋說,他所說的「個人」是「不可分割的」。他聲明,他用「個人」這個詞僅僅強調「人格」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當然,阿德勒的觀點並不是一下子全部暴露出來。它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但是,他的所有這些觀點,從萌芽的時候起,就顯示出與弗洛伊德基本理論的格格不入。所以,在一九—一春天,阿德勒便與弗洛伊德公開決裂。

  同阿德勒一起與弗洛伊德發生決裂的,還有另一位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學家威廉·斯泰克爾(1868-1940)

  斯泰克爾,也和阿德勒一樣,很早就積極參加在弗洛伊德家中舉行的「週三討論會」。但嚴格說來,他並不是一個科學研究人員,更談不上是一個理論家。他和阿德勒不同,對於精神分析學的基本理論並不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實際問題。此外,他和阿德勒的另一個不同點是對潛意識的態度。阿德勒似乎否認潛意識的存在,斯泰克爾則承認潛意識的存在及其作用。

  由於注重經驗與實際問題,斯泰克爾在「象徵學」方面有一定的貢獻。一九—一年,斯泰克爾發表了關於夢的著作,就在這部著作中,斯泰克爾提出了較為新穎的「象徵學」。關於這一點,弗洛伊德也私下承認斯泰克爾的貢獻。

  斯泰克爾的性格,還是比較熱情、樂觀。弗洛伊德有一次對赫依茲曼談到斯泰克爾,說:「他不過是一個吹鼓手而已,但我仍然還是很喜歡他。」弗洛伊德的這個評價雖然有點過分,但畢竟點出了他的個性中的弱點——不踏實。他的性格只適於交際,而不利於科學研究。他的浮誇作風,使他的科學論文缺乏扎扎實實的論據和論證。有一次,弗洛伊德問斯泰克爾,在他的文章中為什麼會涉及到這麼多的病人。斯泰克爾毫不在乎地說:「他們都是我假設出來的」。弗洛伊德對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深感不滿,因此,弗洛伊德建議《精神分析中心雜誌》不要刊載斯泰克爾的不牢靠的文章。

  弗洛伊德認為,斯泰克爾沒有主見,隨風倒,人云亦云。弗洛伊德曾說,斯泰克爾只是阿德勒的「附屬品」。

  弗洛伊德同斯泰克爾的決裂是在一九一二年五月。分裂的導火線是斯泰克爾同塔烏斯克的爭吵。弗洛德伊很討厭他們之間的爭吵。但弗洛伊德覺得塔烏斯克畢竟有獨特的才能,所以,弗洛伊德準備從一九一二年起讓塔烏斯克主辦《精神分析中心雜誌》。斯泰克爾則表示,他絕不同意弗洛伊德的這個組織上的安排,他「絕不允許塔烏斯克的文章發表在師心雜誌》上」。顯然,斯泰克爾已經表現出目中無人的態度,他以為他在「象徵學」方面的成就已經可以使他取得與弗洛伊德平起平坐的「領導人」的地位。斯泰克爾經常說,「站在巨人肩上的一個侏儒可以看到遠比巨人廣闊得多的視野。」當弗洛伊德聽到斯泰克爾喜歡說的這句話時,很嚴肅地說:「可能是這樣,但呆在天文學家頭上的蝨子並不這樣。」

  最後,斯泰克爾的狂妄自大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他竟寫信通知出版商停止出版《中心雜誌》。這樣,弗洛伊德同他的決裂就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

  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六日,斯泰克爾宣佈退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弗洛伊德為此寫信給阿伯拉罕說:「我很高興,斯泰克爾終於自己走自己的路。……他是一個很不可靠的人。」

  同阿德勒與斯泰克爾的決裂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理論本身的內在矛盾的表面化,暴露了這一理論的弱點。雖然很難簡單地評論雙方的對錯,但它畢竟說明精神分析這一新理論還有待從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論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