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五六


  關於雙性理論,本書第九章曾提到弗萊斯對雙性理論的貢獻及弗洛伊德對弗萊斯雙性理論觀點的否定態度。在討論性變態時,弗洛伊德很重視雙性理論,但他再一次避而不談弗萊斯觀點,而只把雙性理論同弗蘭克·李滋頓、吉爾南及薛瓦利等人聯繫在一起,這當然是對弗萊斯的一種不公正的態度。

  弗洛伊德認為雙性理論所以帶有較多的合理因素,恰恰是因為這一理論較全面地反映了人類性欲的發展過程的某些特點。從人類的性機能和性心理歷史和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性分化原本是從同性中逐漸演變而來的。弗洛伊德說:「從知之已久的解剖學知識裡,我們得到一種印象,相信人類初始的發展原本傾向於雙性化(或雌雄同體),但在發展過程中漸漸地變為單性,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殘跡。我們自然會把這個觀念引申到心理學範疇裡,設想性倒錯原是心理上的陰陽人的一種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在人性的發展過程中,不論從個體發育系列還是從種族發展系列來看,都存在著從雙性逐漸到單性的演變過程。從個體發育來看,胎兒在完成了母體內的孕育以後,便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演變過程,即是說,到胎兒出生時,單性的性別基本上已成定型。此後的發展,不過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單性性質。在種族發展系列中,到了現代人,則可以說已經確定了單性的,即男女異體的傾向。

  弗洛伊德認為,由於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質可以以潛意識的形式積壓在心理深層,而且它們又具有極大的主動活動能力,所以,在個人或種族的發展中(特別是個體發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數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質(包括雙性時期的心理特質)都可能重現出來,都可以沿著舊有的、「乾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洩出來;何況在現階段的人體結構和人類心理中本來就還存在雙性的某些痕跡。

  就個人而言,雙性的痕跡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因此,一旦存在著有利於恢復雙性的客觀條件,存在著主觀意識的控制力的減弱這個內在條件,雙性就會重複,而其主要表現形式乃是性倒錯,即同性戀。

  弗洛伊德指出:「這些反常現象的重要性在於它們無意之中助長了我們對於正常發展過程的瞭解。原來,形態上某一程度的雙性傾向競是正常的。沒有一個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備異性器官的殘跡。其中,有些經過轉化,供他種目的之用;有些則成為一無用處的殘存器官,繼續存在。」

  所以,性倒錯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樣,其發作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歷史基礎的,是有主觀和客觀的條件的。

  性倒錯現象的性目的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男性的同性戀者那裡,肛門性交其實並不常見,較多的是相互手淫。在女性方面,同樣的,同性戀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樣的,其中以通過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觸達到性快感為最多。

  在性目的方面的變態,弗洛伊德又稱之為性錯亂。在他看來,性虐待狂等性錯亂症乃是潛意識中的性動力因素的宣洩,而這種性動力又是人類種族和個人發展過程中的早期性徵的痕跡。在他看來,在正常人那裡,追求性目的而達到性衝動是受著意識界的各種觀念(如道德觀念、害羞感、嫌惡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稱,「性衝動必須不時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壓制,其中最明顯的是害羞及嫌惡感。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力量本來是用來囿限性衝動,使之不至於溢出正常範圍之外。如果在人的性衝動尚未充分發展之時,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發展,它們就能駕輕就熟,好好地引導性的發展,使之正常。」

  在瞭解性變態的根源之後,弗洛伊德再次得出這樣的結論:「各種心理症的推動力量,無一不以性本能為根基。我的意思絕不是說,性衝動的能源僅僅貢獻於病態的症狀形成。我所堅決認定的是,它根本就供應了心理症最重要、獨一無二的能源,故而這些患者的性生活或全部、或大半、或部分地表現在這些症狀裡。如我在別的地方所曾說過的,症狀也就等於病人的性活動。這二十五年來逐日累積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行醫經驗,便是我的最佳佐證。」

  從性變態、心理症的各種異常現象中,已經發現了性本能、性衝動在人的心性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人們不禁要問,人的性欲何以會在心理發展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這些重要作用究竟怎樣產生的?怎樣發展的?

  我們大致地介紹一下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一書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幼兒性欲》和《青春期的改變》的內容:

  在研究歇斯底里和夢的時候,弗洛伊德已經發現了性欲一在人心發展中的基本行程。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一書中說:

  性並不是象「天降之神」那樣突然出現於某一場合中,並介入於歇斯底里症的發作過程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