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法拉第 | 上頁 下頁


  在書籍裝訂行業裡,裡波先生也是很特別的。他脾氣好,有信用,不少學術界人士都把書送到他的店裡裝訂。有一天,皇家學院的當斯先生夾著一摞書,跨進了裡波先生的店堂。他一眼就看到坐在角落裡幹活的法拉第。他把書交給裡波先生,自己走到法拉第面前。

  當斯先生認識法拉第。這個學徒幹活又快又好。

  看他把裝訂好的書捧在手裡,眯起眼睛裡裡外外端詳著,你就知道他是愛書的。使當斯先生驚訝的是,這個青年學徒不但裝訂書,還自己「編」書呢!裡波把《塔特姆自然哲學講演錄》給當斯看過。詳盡的記錄,精美的插圖,看得他讚歎不已。法拉第看到當斯先生走來,就放下手裡的裁剪刀,拿起一本厚書,準備請教。

  這天,當斯先生是要他去聽戴維教授講化學。法拉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過,當斯先生是絕不會開他玩笑的。他真想舉起雙手來大聲歡呼。當斯先生看著法拉第。年輕人那雙清澈透亮的大眼睛,泛出一片特別動人的柔和的光彩。當斯覺得,自己仿佛看到了這個年輕人靈魂的純潔和內心的激情,看到了他的希望和理想。

  「年輕人,你對一切都感興趣。你對戴維教授的講演一定會感興趣的。你拿去吧,去聽吧!」當斯把4張入場券塞在法拉第手裡。法拉第還沒有來得及道謝,當斯先生已經拿起禮帽,輕輕揚了一下,走出了書店。對於法拉第來說,他感到了時間的飛躍。1812年早春的那4個夜晚,他看清了自己今後應該走的道路,下定了決心,他從一個孩子變成了成年人。

  那些難忘的夜晚,像夢一樣甜美!但它們卻又是那樣真實,就像他腳下的土地一樣真實。過了許多年之後,法拉第回想起來,依舊歷歷在目,就像昨天發生的事情。

  2月29日,那個期待已久的夜晚,終於來到了。

  法拉第吃完晚飯,換上星期天上教堂才穿的乾淨衣服,走出了裡波先生的鋪子。

  2月的倫敦,天黑得早。昏暗的街燈照著行人,投下長長的黑影,在積雪的人行道上很快地移動。法拉第拐過幾個彎,來到了皮卡迪利廣場。這裡是倫敦的花花世界,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發出輕薄的笑聲。這些法拉第既看不見,也聽不見,他像在荒野裡趕路的人一樣,匆匆穿過廣場,來到了艾伯馬爾街。他突然站住了,在他面前是一幢灰白色的四層大樓,正面十四根高大的柱子,柱子上方的石簷上刻著「英國皇家學院」幾個大字。法拉第的心怦怦跳起來。從裡波先生的鋪子走到這裡要不了多少時間,可是他好像經過千里跋涉來到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口——他期待、興奮、喜悅、激動。他當學徒已經六年多。這六年多來,他的每一個便士,每一個空閒的鐘點及至青春的全部光華和熱力,統統都奉獻給科學了。他這樣做,只是因為熱愛,他沒有期待報酬。可是現在,神聖的科學在向他招手了。

  然而,皇家學院的大門緊閉著。法拉第來得太早了,講演要在半個多小時以後才開始。他在人行道上走過去,又走回來,積雪在他腳下發出嘎吱聲。他一邊走一邊想著皇家學院到底是幹什麼的?戴維又是什麼樣的人?

  倫福德伯爵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原名湯普森,1753年出生在美國。小時候當過學徒,靠著刻苦自學,當上了教師,後來又娶了一個有錢的寡婦,年紀輕輕就發了財。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他加入了革命軍。但他骨子裡卻是個保王黨,在一個風狂雨暴的日子,他背叛革命軍,逃到一艘英國軍艦上,來到英國。湯普森聰明能幹,風度翩翩,不久就在英國官場嶄露頭角。1784年,這個生性喜愛冒險的年輕人來到慕尼黑,替巴伐利亞候選效勞。他很快又贏得了新主人的青睞,當上國防和警察大臣,並且被冊封為神聖羅馬帝國倫福德伯爵。從此,這個光耀門楣的姓氏就跟隨著他。窮小子、逃兵湯普森被遺忘了。

  倫福德伯爵除了追求在官場上發跡以外,還喜歡研究科學。有一天在慕尼黑兵工廠視察,他發現鑽炮筒的時候發出大量的熱,能夠把水燒開。這些熱是從哪裡來的呢?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熱也是一種物質,叫熱質。根據熱質說,這些熱是從炮筒和鑽頭上「流「出來的。倫福德不相信這種說法。他並沒有看到炮筒和鑽頭的「熱質」減少,他只看到,由於鑽頭和炮筒摩擦生熱,它們的運動變慢了。答案很清楚:熱也是一種運動的能量。大炮筒和鑽頭運動的能量變成了熱。

  怎樣把科學應用到生產和日常生活上,這是倫福德伯爵最感興趣的問題。波意耳說過:「哲學家除了頭腦之外,還需要有錢包。」他這句話是在17世紀說的,到18世紀末,情況也沒有多大改變。科學是少數有錢人手裡的奢侈品。研究科學還需要時間——大量的時間。要麼有一個報酬豐厚卻又無事可幹的公職,比如在沒有外交可辦的地方當外交官,要麼有富翁出錢資助,要麼自己有資產,否則是很難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當時的科學家和人民大眾距離很遠,老百姓不知道科學家在幹什麼,而不少科學家鑽在象牙塔裡,也不大關心老百姓的需要。倫福德伯爵想改變這種科學和生活脫節的狀況,使科學為生活服務。

  伯爵常到倫敦去。1796年他在倫敦發起募捐,想組織一個慈善性的學術機構。它的宗旨有二個:一是賑濟貧苦人民,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使他們獲得就業機會;一是促進新發明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在節約燃料,改進家庭生活設施方面。伯爵的倡議得到倫敦上流社會的廣泛響應。然而,到1799年3月英國皇家學院正式成立的時候,已經和伯爵原來的倡議大相徑庭。慈善性的學術機構演變成純粹的學術機構。它和公眾發生關係,僅僅在於它定期舉行各科通俗科學講演。來聽講演的人,也不再是以窮人為主,而是以有錢階級為主了。英國皇家學院是靠私人捐款辦起來的。捐款的除了貴族官僚以外,主要是新興的工業家。即此,皇家學院應該為窮人服務,但是它首先應該為工業服務,因為只有工業發展了,窮苦大眾才能找到比較好的職業,改善生活條件,這就是財東們的主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