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伏爾泰 | 上頁 下頁
二六


  後來普希金在一篇文章中評論伏爾泰這段經歷時,也沉痛地問道:「柏林什麼吸引他呢?為什麼一個毫無權利強迫他這樣做的外國君主的頑固恩典會換取他的獨立身份呢?」實際上,伏爾泰當初之所以決定來普魯士,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普魯士國王對他無限的諂媚使他信以為真了。他曾這樣對別人講過:「我們的兄弟、作家們通常不得不向國王獻媚,但這一位國王,他本人卻自頂至踵無所不至地讚揚著我。」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伏爾泰一直堅持的開明君主制。

  伏爾泰雖然崇尚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因為這樣的政治制度之下,人民有更多的民主與自由,但同時又認為,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特點,不能互相照搬。

  在法國的情況下就應實行君主制。伏爾泰一直堅持王權主義,希望國家大權握在國王手裡,同時又實行開明君主制,這樣,在開明君主的統治下,國家就會日益強大,人民生活也會更加幸福。可是法國的現實教育了伏爾泰,路易十五決不可能成為他所希望的那樣的開明君主。恰在這時,弗裡德裡希與他探討宗教、哲學和詩歌,並且對他表示了無比的崇敬,這使得伏爾泰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為弗裡德裡希將會成為一位他理想中的開明君主。因此,他想到普魯士去,幫助弗裡德裡希對國家進行社會改革。他就是懷著這樣的幻想來到普魯士,卻想不到在這裡做了3年的高級侍從,洗了3年的髒衣服。弗裡德裡希從對他百般的諂媚和讚揚,到對他惡語相加,無禮相待,而伏爾泰則從來時的滿懷期望,到走時的悲苦無奈,真是具有一些戲劇性的變化。伏爾泰在還給弗裡德裡希高級宮廷侍從的鑰匙和勳章時,還附了一首短詩:

  我接受時滿心歡喜,
  我璧還時一腔悲苦,
  正如一個妒忌的情人,
  在疾懣時交還情婦的肖像。

  現在伏爾泰又成了無處可去的人了。他已經60歲了,不想再像以前那樣過著不斷動盪的生活。


  §十四、狡兔三窟

  伏爾泰屈辱地離開了普魯士。現在他要往哪兒去呢?他回到了巴黎,可是巴黎並不歡迎他。路易十五對他的情婦蓬巴杜夫人說:「我不願伏爾泰回到巴黎來。」伏爾泰也已預感到,要想在巴黎棲身,是不可能的了。並且他也不願再在巴黎生活。嚮往多年的巴黎生活,給他留下的回憶並不美妙。因此他想尋找一塊地方,能使他感到安定,感到自由,並且不會受到專制暴政的打擾。

  路易十五對伏爾泰採取這樣的態度,其實是一個失策。伏爾泰是一個影響極大的人物,有人說伏爾泰的逃亡是王室與文人分裂的標誌,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路易十四優待文人,實際上就等於軟禁了他們;而路易十五輕視文人,也就等於是解除了他們的束縛。因為文人是可以製造和支配輿論的,而沒有哪一個政府能夠忽視輿論。伏爾泰的逃亡確是法國君主制衰敗的象徵。

  伏爾泰在60歲以前,從沒有過自己的房子,都是住在別人的房子裡。由於伏爾泰是個善於經商的文人,他幾十年來積攢了一大筆金錢,他要為自己買一座房子,定居下來。經過反復思考,他選擇了瑞士。

  瑞士是一個新教國家,伏爾泰天真地認為,那些宗教改革家是被別人虐害過來的,他們總不會再去虐害別人。同時,瑞士是一個共和國,在這裡總不會再受到君主及其走狗的迫害。60歲的伏爾泰,於是在日內瓦定了居,這時是1754年。

  伏爾泰和德尼夫人在日內瓦買了一座大房子。這個地方原來叫做聖·約翰莊,因為伏爾泰是反宗教的,不願自己的房子頂上是個聖者的名字,因此改名為快樂園。伏爾泰同時又是個天主教徒,而舊教徒是不准在日內瓦置產的。因此伏爾泰借錢給德龍薌醫生,讓他買下這座房子,同時給伏爾泰一張終生租住契約作為借款的利息。這樣,總是在漂泊動盪中生活的伏爾泰,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家。快樂園位於俯瞰雷曼湖的一塊高地上,風景秀麗怡人,視野開闊,氣候宜人,是一個居住生活的好地方,現在已成為伏爾泰的紀念館。伏爾泰在日內瓦的生活,令我們想到另一位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盧梭。盧梭生於日內瓦,並且自豪地聲稱自己是「日內瓦公民」。當時盧梭聽說伏爾泰定居日內瓦時,他十分高興。

  儘管伏爾泰和盧梭的私人關係一直很不好,盧梭對伏爾泰還是非常崇敬。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伏爾泰不僅是最機智的人,也是社會中最和藹可親的人,倘若人們只考慮他的智力的話,那就必須跪著度過一生。」盧梭還給伏爾泰送來了他剛剛出版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伏爾泰對盧梭的觀點一向持不同意見。他以前讀過盧梭的《論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促進了風俗的淳化》,這是盧梭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廣告後寫的文章,並在徵文中獲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