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伏爾泰 | 上頁 下頁
一三


  雖然伏爾泰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自由寬鬆的社會政治氣氛很是讚賞,但他認為這種政治制度並不適合於法國。法國極其久遠的君主制使得人民已習慣服從君王,此外,英國的宗教勢力並不強大,不會形成教會對政治的干預控制,而在法國,教會的勢力如此強大,幾乎危及宮廷的統治,並且法國的貴族干預政治的情況也十會嚴重。伏爾泰在這些問題上的思考,在以前創作史書時還未成熟,因此沒有明確的表達。而這次在《路易十四時代》中,他的王權主義思想表達出來了。

  他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看到,教會和貴族一次次在把法國推向混亂的深淵。因此,他主張法國實行君主制,國王擁有最高權力,可以排斥教會和貴族的參政。伏爾泰在提出這種主張時,也意識到了「這種最高權力可以被人濫用,因此是危險的,不過分散的權力會更危險」。這確是法國的真實情況。伏爾泰深信,如果君主深明哲理,對社會進行必要的改革,那對人民將是十分幸運的。

  他對國王寄予很高的希望。他後來曾對人說過:「當君主是一個哲學家時,那將是人類的最大幸福。」「仁慈的國王是上天所能給予大地的最好的禮物。」為此,他曾試圖與路易十五保持良好關係,希望在法國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現實使他的幻想一次次地破滅了。

  除《路易十四時代》外,伏爾泰在西雷還寫了另外一部歷史著作《風俗論》。這是一部世界史式的史書,它談到阿拉伯的文化、中國文化,並且對各種宗教制度進行了比較。這在當時的歷史書中可是犯禁的。這本書確有其高人之處,可書中的錯誤也確實不少,有些是不應該的,有些也是難以避免的,因為真實的情況在當時他們還不瞭解。

  孟德斯鳩說伏爾泰寫歷史的用意是顯耀自己的宗教,這話確有它的道理。在《風俗論》裡隨處可見他非宗教的宗教。作為一個史學家,伏爾泰最大的缺點在於他是一個理智本位的哲學家,因此不瞭解人們在感情上的需要。宗教的存在,宗教別派的存在,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人民有對這些教派和禮俗的需要。可是伏爾泰看不到這些。這確是令人遺憾的,不過在他的《路易十四時代》中倒是沒有這樣的缺陷。

  除了科學研究、寫歷史著作,組織業餘劇團演戲以及和朋友暢談外,伏爾泰在西雷時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與當時的普魯士王子,後來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的交往。

  §八、普魯士王子

  歷史上著名的弗裡德裡希大帝,即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是普魯士歷史乃至歐洲歷史、世界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位46年,在位期間不斷發起戰爭。雖然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但仍是戰功赫赫,使普魯士由一個較弱的小國家成為在歐洲佔據重要地位的強大的國家。而他與伏爾泰的交往,對於他的統治、對於伏爾泰一生的命運,都有著不小的影響。

  他們之間的交往始於1736年7月。那時伏爾泰正居住在西雷,忙於研究牛頓的自然科學成果,而弗裡德裡希則還只是一位王儲,年僅24歲。7月裡的一天,伏爾泰收到一封來自普魯士王子的信,信中充滿對伏爾泰以及他的思想的讚揚和欽佩。伏爾泰收到信後感到驚異,不知道是什麼使得王子對他如此青睞。但他正處於多事之秋,因《哲學通信》、《奧爾良少女》等書得罪了法國的天主教會政府。與鄰國一位王子的交往,也許可以使他的身價提高,這樣,法國政府和教會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地對他加以迫害。伏爾泰出於這些對於自己安危的考慮,同時也出於對這位未來國王的希望,也很樂意與這位王子保持這種良好的關係。的確,正當他遭受法國宮廷仇視的時候,來自普魯士王子的友誼對他是一種安慰。因此,伏爾泰在收到信後隨即就寫了回信,在回信中對弗裡德裡希大加讚揚。從此,兩人開始了頻繁的通信往來。

  據統計,僅在這一年裡,弗裡德裡希給伏爾泰的來信就多達37封。

  當時的德國,有著崇尚法國的風氣,上流社會的人都以講法語為榮,講法語的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士。

  在普魯士的宮廷,當然也不會兩樣。弗裡德裡希從小就在法國人的簇擁下生活,他的教師們幾乎都是一些博學的法國人。雖然他的父親——弗裡德裡希一世--並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過多地致力於學習那些文學、哲學等無用的東西,而希望兒子愛好習武,將來做一名「軍人國王」,但在眾多的法國學者的教育,以及他的母親索菲·德羅蒂亞的薰陶和影響下,弗裡德裡希仍然從小養成了喜愛讀書、善於思考的習慣。他在宮廷裡網羅了許多著名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伏爾泰的敵人、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莫伯都依。弗裡德裡希愛好文學、哲學,並且喜歡用法文寫作詩和文章。但儘管他在一個法文的小圈子裡長大,法文學的很好,但要用法文來寫詩,表達情感,終究還嫌有些不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