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六二


  接著在11月8日晚間和11月9日那天下午,一連發生了兩樁怪事:一樁是險些使希特勒送命的炸彈爆炸事件,另一樁是德國党衛隊人員在靠近德國邊境處綁架了荷蘭境內的兩名英國間諜。這兩起事件雖然最初分散了那位納粹統帥的注意力,使他無暇考慮在西線發動進攻的計劃,但最後卻提高了他在德國的威信,同時嚇壞了那些實際上同這兩起事件全然無關的佐森密謀分子。

  事情是這樣的。11月8日晚間,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酒館裡,為紀念1923年啤酒館政變而對黨內"老衛隊"戰友發表每年一度的演說。這篇演說比他往常的演說都短,在他講完之後12分鐘,預先安置在講壇後面的柱子內的一枚炸彈爆炸了,死傷70人。這時候所有的納粹要人都跟著希特勒匆匆地離開了會場。第二天早晨,希特勒的報紙《人民觀察報》獨家刊登了謀刺"元首"的新聞。這家報紙說,這樁肮髒的勾當是"英國特務機關"、甚至說是張伯倫幹的。除戈培爾的狂熱腦袋中所想像的以外,英國特務機關同這件事情又有什麼關係呢?於是納粹立即設法製造這樣一種關係。

  慕尼黑的炸彈爆炸後一兩個小時,黨衛隊和秘密警察頭子海因裡希·希姆萊,打電話給杜塞爾道夫的一個年輕的特務瓦爾特·施倫堡,根據"元首"的指示,命令他第二天越過荷蘭邊境,把兩個同施倫堡保持聯繫的英國特工人員綁架過來。

  施倫堡同瑙約克斯一樣,也是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流氓知識分子。一個多月以來,他同荷蘭境內的兩名英國諜報官S·潘恩·貝斯特上尉和R·H·斯蒂芬斯少校建立了聯繫。在他們面前,他自稱是最高統帥部裡的反納粹軍官"夏梅爾少校",並且編造了一套活龍活現的故事,說明德國將領們如何決意推翻希特勒。他說,他們希望英國方面保證倫敦政府將公正地對待未來的反納粹新政權。雙方約定,發展進一步的聯繫。貝斯特和斯蒂芬斯給了他一部小型無線電收報機。隨後雙方在無線電上往來頻繁,並且在荷蘭不同的城市裡見了若干次面。

  直到這時為止,雙方的目標是明確的。英國方面打算同德國密謀分子建立直接聯繫,以便鼓勵和幫助他們。希姆萊則打算通過這兩個英國人來發現德國的密謀分子是哪些人,以及他們同英國間諜機關有什麼關係。顯然,希姆萊和希特勒對於某些將領以及諜報局裡的奧斯特和卡納裡斯這樣一些人已經有所懷疑。但是到了11月8日的晚上,希特勒和希姆萊感到需要改變他們的目標。現在他們的新目標是:綁架貝斯特和斯蒂芬斯,並把貝格勃勞凱勒酒館爆炸案的罪名加在他們身上!

  現在,流氓特務弗雷德·瑙約克斯又登場了。原先他曾在格萊維茨地方對德國電臺表演了那次"波蘭襲擊",現在又率領了十幾個黨衛隊保安處的打手來幫助施倫堡完成綁架的計劃。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11月9日下午4點,施倫堡在文洛鎮的一家咖啡館的涼臺上啜飲著開胃酒,等候貝斯特和斯蒂芬斯來赴約。最後,那兩位英國間諜駕著他們的別克牌汽車來了。他們把車子停在咖啡館的後面,剛下車就遭到等候在黨衛隊汽車上的瑙約克斯那群暴徒一陣槍擊。歷來陪同這兩個英國人去會見施倫堡的一位荷蘭諜報官克洛普中尉受了致命的重傷。據瑙約克斯後來說,他們把貝斯特和斯蒂芬斯連同受傷的克洛普,"像一捆草似地"扔進了那輛黨衛隊的汽車之後,汽車便開足馬力,沖過邊界,進入了德國境內。

  於是,在11月21日,希姆萊對公眾宣佈,在貝格勃勞凱勒酒館謀殺希特勒的陰謀案,已經真相大白。這件案子是出於英國諜報局的主使,主謀的兩個英國人斯蒂芬斯和貝斯特,已於爆炸發生後的第二天"在荷德邊境上"被捕。實際搞爆炸的據說是住在慕尼黑的一個德國共產黨員,一個名叫格奧爾格·艾爾塞的木匠。但是,有關這件爆炸案的具體情節沒有公佈,因此迄今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弄清楚的謎。希姆萊由於做賊心虛,不敢舉行這次審判。後來格奧爾格·艾爾塞就被秘密警察無聲無息地殺害了。

  倖免於難的希特勒,壓下了將領中的反抗之後,便來進行他在西線大舉進攻的計劃。11月20日,他發下了第八號作戰指令,命令保持"戒備狀態",以便"隨時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並且制定了入侵荷蘭、比利時的方案。接著,希特勒為了給那些膽怯的將領們打一打氣,使他們具有在大戰前夕所必須具有的勁頭,便在11月23日中午,把那些擔負指揮的將領和參謀總部的人員召到總理府來。"這次會議的宗旨",希特勒一開始便說,"是要你們瞭解一下我的思想境界,因為這支配著我對未來事態發展的態度;此外,我還要把我的決定告訴你們。"

  他的腦子裡充滿了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法。他在這次與會人數不多的會議上,說話口若懸河,肆無忌憚,異常露骨,使人清楚地看到了他那想像力豐富而極不正常的腦子裡的一切思想活動的輪廓。

  在談到早年的奮鬥時,他說:

  "我對於歷史事態的可能發展有清楚的瞭解,對於做出無情的決定有堅定的意志……作為最終決定的因素,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我是不可代替的。沒有一個軍人或是文官能夠代替我。謀刺我的陰謀以後可能還會有。我對我的才智能力和決斷能力是深信不疑的,從來還沒有一個人取得過像我這樣的成就,在我的領導下,德國人民的地位空前提高了,即使現在全世界都在恨我們……國家的命運全在我一個人身上。我自然當仁不讓。"

  他斥責將領們對他做出"堅決的決定"要退出國聯、宣佈徵兵制、佔領來因蘭以及吞併奧地利等不該表現懷疑和動搖。他說,"在那時候相信我的人是很少的"。

  "接著下一步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波蘭。"他在敘述他的征服業績時,態度極為寡廉鮮恥:我開始就明白,我是不能以取得蘇台德日耳曼人區為滿足的。那僅僅是局部的解決辦法。於是,我便做出了進軍波希米亞的決定。隨著建立了保護國,這樣征服波蘭的基礎就奠定了。但是,當時我還沒有十分明確,是應該先解決東方再打西方呢,還是先征服西方再來收拾東方?由於事態的壓力,最後還是先打波蘭。可能有人指責我,說我打了又打。但我認為,鬥爭是所有人的命運。任何人,只要他不甘心失敗,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鬥爭。

  日益增長的德國人口,要求有更大的生存空間。我的目標在於使我國的人口數目和所需的生存空間之間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係。鬥爭就必須從這裡開始。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回避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俯首退讓,逐漸衰亡……在這裡,一切巧計良策都無濟於事,刀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拿不出力量來進行鬥爭的民族是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的。

  希特勒說,包括俾斯麥和毛奇在內的過去那些德國領導人的毛病是"不夠堅強。只有在一個有利時機,對一個國家發動進攻才能解決問題"。由於認識不到這一點,結果1914年的戰爭"多面受敵。因而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