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奧地利總理在去伯希特斯加登之前,還特別得到希特勒的保證:1936年7月11日簽訂的協定將保持不變。在這個協定中,德國答應尊重奧地利的獨立和不干涉奧地利內政。許士尼格是一個軟弱的文雅的奧地利政府首腦,時年41歲。在會談開始的時候,他自然先來一陣彬彬有禮的寒暄,說幾句有關當地風景和天氣之類的話。但是阿道夫·希特勒卻粗暴地打斷了他:"我們不是請你到這裡來談風景和天氣的。"然後就冰雹似的向這位總理襲來,說什麼奧地利政府避免對德採取友好的政策,奧地利的整個歷史就是一種不斷的叛逆賣國行為。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沒有好一些。現在他已下定決心要使這一切告終。還說什麼他已獲得了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比任何德國人都偉大。凡是不贊成他的人,就要被摧毀。 在這些威脅以後,希特勒要許士尼格注意到奧地利孤立的和毫無辦法的處境。他說:"片刻也不要以為世界上有任何人能使我放棄我的決定。意大利?我同墨索里尼是一致的。英國?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動一動指頭。法國?法國本可以在萊茵蘭制止德國,那樣我就不得不後退,但是現在對法國來說太遲了。現在我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你談成條件的機會。" 許士尼格問道,德國總理的條件到底是什麼? 希特勒說,"我們可以在今天下午談這個。" 午餐後,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送來了一個文件,實際上是德國的最後通牒,要許士尼格在一星期內把奧地利政府交給納粹分子。具體內容是,對奧地利納粹黨的禁令要取消,所有監禁著的納粹分子統統都要釋放,要由親納粹的維也納律師賽斯—英誇特博士擔任內政部長,他要有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務的權力。要委任另一個親納粹的人格拉斯—霍爾斯特瑙為國防部長,要通過若干措施,包括有步驟地交換100名軍官,來使奧地利軍隊和德國軍隊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最後要求奧地利納入德國經濟體系。為了這個目的,要委任親納粹分子菲許包克博士為財政部長。 許士尼格看過這個文件後,立即認識到,接受這個最後通牒,就意味著奧地利獨立的終結。他還有一個最後抵抗的機會。他再度被帶去見希特勒。這個獨裁者粗暴地對他說,"這個文件沒有什麼可討論的。我不會改變其中的一點點。你必須原封不動地在這個文件上簽字,在三天內滿足我的要求,不然我要下令向奧地利進軍。" 希特勒根本不像一般人心目中典型的德國人。他激動起來時,那簇被漫畫定了型的黑長頭髮,就會貼在他那塌扁的額角上。講起話來唾沫星子亂飛,語言刺耳,聲音嘶啞,一幅十足的強盜象。 面對這個戰爭狂人,許士尼格說,根據奧地利憲法,只有共和國的總統才有法律上的權力來接受這樣一個協定和予以實施。雖然他願意籲請總統接受,但卻不能擔保。 希特勒叫嚷道,"你必須擔保!" 許士尼格雖說是經過政治動盪的老手,但在武裝進攻的威脅面前,終於向希特勒屈服了。他在2月12日回到維也納後,立即向總統米克拉斯作了報告。經過磋商,2月16日,奧地利政府宣佈了對納粹分子的大赦,並且公佈了改組後的內閣名單,阿圖爾·賽斯·英誇特被任命為公安部長。第二天,這個納粹部長,這個奧地利的第一個吉斯林,就趕到柏林去見希特勒,接受主子的命令。 2月20日,希特勒向國會發表了大家等待已久的演說。希特勒宣佈道:有1000多萬日耳曼人住在同我們邊界接壤的兩個國家裡……有一件事情是決不能有什麼懷疑的。不能由於政治上同德國分開而使權利——那就是自決的一般權利——也遭到剝奪。一個世界大國不能忍受它的旁邊的同種族弟兄遭受殘酷的折磨。保護這些不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政治上和精神上自由的日耳曼人民,是德國的職責。 這是直率而公開的通知:今後解決700萬奧地利人和300萬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的前途,是第三帝國的事情。4天后,2月24日,許士尼格在向奧地利聯邦議會發表的一篇演說中答覆了希特勒。他強調說,奧地利已經讓步到了"我們必須停止而不能再退"的極限了。他在結束演說時發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號召:"紅—白—紅(奧地利國旗的顏色),誓死效忠!" 在這個決定性的關頭,許士尼格決定再採取一個最後的豁出去的行動。他宣佈要在3月13日,星期日那天,舉行公民投票。他要問奧地利人民,他們是否贊成一個"自由的、獨立的、統一的奧地利——是或否?"他認為,決定的時刻已經來到了,雙手給上了銬,等待著,等到幾星期後再被封住了口,這樣似乎是不負責任的。現在需要作最後的超人的努力。 希特勒聽到奧地利要舉行公民投票的消息,勃然大怒。決定要對奧地利實行軍事佔領,並要許士尼格立即辭職,而且必須在兩小時內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奧地利總統威廉·米克拉斯雖不是一個偉大人物,但是一個富有民族感的正直的人。他勉強接受了許士尼格總理的辭呈,但拒絕任命賽斯—英誇特繼任。他說,"我拒絕這個最後通牒,只有奧地利才能決定由誰當政府的首腦。" 這時奧地利納粹分子已控制了街道和總理府,暴徒們狂呼:"勝利萬歲!希特勒萬歲!吊死許士尼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以"應奧地利臨時政府的緊急請求,派軍隊維持秩序"的名義,武裝佔領了奧地利。 與此同時,希特勒派黑森親王菲立普作為他的特使,到羅馬會見了墨索里尼,並就佔領奧地利問題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領袖的"友好允諾"。這樣,希特勒心中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大喜過望。希特勒接到黑森親王的電話後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奧地利事件解決,我願意跟他一起共患難,同命運——不論發生什麼情況!" 那麼,大不列顛、法國和國際聯盟在這個緊急關頭,又採取什麼立場來制止德國對一個和平鄰邦的侵略呢?什麼都沒有。當時法國又處在沒有政府的狀態中。3月10日星期四,夏當總理和他的內閣辭職了。直到13日德奧合併已經宣佈後,才有了萊翁·勃魯姆組成的法國政府。 英國呢?在2月20日,就是許士尼格在伯希特斯加登屈服後的一個星期,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辭職了,主要是因為他反對張伯倫首相對墨索里尼的進一步姑息。接替他的是哈利法克斯勳爵。柏林對這種更動表示歡迎。在伯希特斯加登最後通牒之後,張伯倫在下院發表演說稱,"在伯希特斯加登所發生的,只不過是兩位政治家商定了改善他們兩國之間關係的某些措施……看來很難認為,只是因為兩位政治家商定了兩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的某些內部變動,就可以說,一個國家已為另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放棄了它的獨立。"甚至當英國政府鬧清希特勒的軍隊正源源不斷地開入奧地利的時候,也只是發了一個措詞強烈的抗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