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
四 |
|
不僅如此,也還有社會動盪,而這往往掩蓋了民族衝突。沒有選舉權的下層階級要求享有選舉權,工人們堅決要求有權組織工會和舉行罷工。他們不僅是為了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而且是為了實現他們的民主的政治目標。後來也果真如此,在舉行一次總罷工後,成人普遍享有了選舉權,而奧地利籍的日耳曼人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也因此告終,因為他們在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這一半中只占1/3的人口。 對於這些情況,希特勒這個從林嗣來的年輕的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是堅決反對的。在他看來,帝國正陷入"危險的泥淖"中去。只有日耳曼人這個主宰種族恢復原來的絕對權威才能拯救。非日耳曼人,特別是斯拉夫人,而其中尤其是捷克人,都是劣等民族。必須要由日耳曼人用鐵腕來統治他們。議會必須廢除,所有民主的"胡鬧"必須結束。 雖然希特勒沒有參加政治活動,但他非常關心地注意著奧地利三大政黨的活動,這就是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和泛日耳曼民族黨。一種政治上的狡猾見識現在已開始在這個不修邊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夠極其清晰地看到當代各種政黨的力量與弱點,而在成熟以後,使他成了德國的第一號奸雄。 他同社會民主黨一接觸後,就對該黨有了一種強烈的憎恨感。希特勒說:"最使我憎惡的是它對維護日耳曼主義的鬥爭持敵對態度,它對南斯拉夫同志不要臉地討好賣乖……在幾個月之內,我就得到了在其他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得到的東西:看透了一個假裝成社會美德和兄弟友愛的化身的有毒的妓女。"但是,他這時卻注意研究社會民主黨在群眾中間得到成功的原因。回家後他開始閱讀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該党領導人的演講,研究它的組織,思考它的心理和政治手段,估計它的成績。他最後得出社會民主黨獲得成功的三個原因:他們知道如何開展一個群眾運動,任何政黨如果沒有群眾運動就一無用處;他們掌握了在群眾中進行宣傳的藝術;最後一點是,他們知道利用他所說的"精神上和肉體上恐怖"的價值。 這第三個教訓引起了年輕的希特勒的好奇心,雖然這是以錯誤的觀察為基礎的,其中摻雜他個人的大量偏見。10年以後他將充分利用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希特勒回憶這段經歷時對黨徒們說: 我瞭解這個運動,特別對資產階級所造成的惡劣的精神恐怖,從思想上和心理上來說,資產階級都不是這種進攻的對手;信號一發,只要看來是最危險的敵人,它就對之發動謊言和誹謗的真正大攻擊,一直到被攻擊者的精神不能支持時為止……這種策略所根據的是對一切人性弱點的精確估計,它的結果導致必然的勝利,其必然程度幾乎同數學一樣精確…… 我同樣也瞭解肉體恐怖對個人和群眾的重要性……因為在支持者中間,所取得的勝利似乎是他們本身事業的正義性的勝利,而被擊敗的對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對繼續進行抵抗不存任何勝利的希望。 關於希特勒日後要加以發展的納粹策略,再也沒有比這段話分析得更加露骨的了。 在維也納,年輕的希特勒還以他正在提高中的狡猾的分析能力,密切地注視著泛日耳曼黨的動向。他認為泛日耳曼黨犯的一個致命的錯誤是,未能爭取到國內有勢力的力量的支持,這種支持如果不是教會的話,至少也是陸軍,或者內閣,或者國家元首。希特勒明白,除非得到這種支持,否則任何政治運動都很難取得政權。希特勒在1933年決定大局的1個月裡,狡猾地騙取到的,正是這種支持,而且也完全靠這種支持,他和他的國家社會黨才有可能接管一個偉大國家的統治權。 希特勒從各政黨的活動中,還觀察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他說,"在歷史上推動最偉大的宗教運動和政治運動的力量,從遠古的時候起,一直是說話的神奇力量,而且也僅僅是說話的神奇力量。"他又強調說,"只有靠說話的力量才能打動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有偉大的運動都是人民運動,都是人類熱情和感情的火山迸發,它們不是由殘酷的窮困女神就是由投在群眾中的語言的火把所觸發的;它們不是詞章學家和客廳英雄的清談。" 年輕的希特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奧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經開始在維也納的窮客棧、施粥站、街頭巷尾的聽眾面前練習他的演講術了。這種技巧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在兩次大戰之間德國"無人能望其項背的才能",而且對他的"驚人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維也納期間,希特勒閱讀了大量的反猶書籍,從而更增加了他的種族偏見和對猶太人的仇恨。他說,他發現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點,任何放蕩淫穢的事情,諸如賣淫和販賣婦女大部分是猶太人幹的。"當第一次,"他記述道,"我認識到猶太人是這個大城市中的渣滓堆裡進行這種令人噁心的罪惡交易的時候,我不免感到一陣寒噤。" 希特勒關於猶太人的一些狂言亂語中,有很大病態性的心理成分。這也是當時維也納反猶主義報紙的特點,後來也成了紐倫堡黃色的《衝鋒隊員》週刊的特點。這家週刊是由希特勒最得寵的助手之一尤利烏斯·施特萊徹出版的,他是弗朗科尼亞納粹党頭子,一個著名的性欲變態者,也是第三帝國名聲最臭的人之一。這種強烈的仇恨在那個帝國裡後來竟會影響到這麼多的德國人,最後導致了一場景象這麼可怕、規模這麼龐大的屠殺,以致在文明史上留下了一個極其醜惡的傷痕。 1913年春天,希特勒帶著悲觀失望的情緒離開維也納到德國去了。據他說,他的心一直是向著德國的。他當時24歲,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認為,他從各方面來說都失敗了。他沒有成為畫家,也沒有當上建築師,他一事無成,只不過是個流浪漢,而且是個古怪的流浪漢。他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居處。不過,在反動思想的驅使下,他有一樣東西:"對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熾熱的使命感。" 但是,在1913年春季的時候,希特勒的"天才"還沒有顯露出來。在慕尼黑同維也納一樣,他仍舊囊空如洗,舉目無親,也沒有正式職業。接著1914年夏天爆發了戰爭,把他像千百萬其他人一樣卷了進去。8月3日,他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申請志願參加巴伐利亞步兵團,結果獲准。 這是個天賜良機。現在這個年輕的流浪漢,不僅能夠滿足在一場他認為是生死存亡的鬥爭中為他所熱愛的第二祖國服務的願望,而且也能夠逃避他個人生活中的一切失意和煩惱了。 "平生最偉大而最難忘的時期,就這樣開始了",希特勒後來回憶說,"這仿佛是把我從年輕時代壓在我身上的窮困下拯救出來。我很坦率地承認,在熱情衝動之下,我跪下來,衷心感謝上蒼有眼,賜給我這個能夠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幸福機會……對我來說,對所有德國人來說都是一樣,現在我的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時期開始了。同這場巨大的鬥爭相比之下,過去的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了。" 對希特勒來說,過去的一切——貧困、寂寞和失意——都要退居到次要地位;現在,將要為千百萬人帶來死亡的戰爭,卻為這個25歲的野心勃勃的青年帶來了生命中新的一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