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如鋼似鐵-鐵托 | 上頁 下頁 |
八七 |
|
當時,中國同志在這裡同意了蘇聯同志的觀點,但是,他們回到中國後的行動則是另一回事。他們集中力量,組織了軍隊,而現在,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他們擊敗了蔣介石的軍隊。拿中國的例子來說,現在我們承認我們錯了。事實證明,正確的是中國同志,而不是我們。你們在巴爾幹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希臘遊擊戰士的情況也不是這樣,南斯拉夫同志應該停止支援他們。那裡的鬥爭根本沒有希望。」會談於午夜結束。 一反早先會議的慣例,斯大林這次既不邀請保加利亞人,也不邀請南斯拉夫人到他的別墅裡去進餐。 次日,季米特洛夫會見了卡德爾和吉拉斯。季米特洛夫說:「這一回不是批評我的聲明,而是為了其他的事!」也許季米特洛夫是想暗示南斯拉夫人,斯大林正在醞釀更加嚴重的措施。 斯大林在2月10日的會議上,再三強調,南斯拉夫在外交政策上還沒有養成同蘇聯政府磋商的習慣。斯大林斷然宣稱,不容許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告訴南斯拉夫代表,他們應以政府的名義同蘇聯政府簽訂一項相互就外交政策問題進行磋商的協定。 2月11日午夜,卡德爾匆匆忙忙地被召喚到莫洛托夫的辦公室。卡德爾一跨進這位外長的房間就發現,簽訂協定的一切均已準備就緒。莫洛托夫遞給卡德爾兩頁紙。蘇南兩國政府就外交政策問題進行磋商的協定書已經寫好了。卡德爾對這個場面的回憶如下: 「我目視著在藍色夾於裡的這兩張紙,耳聽著莫洛托夫命令『簽字』的粗暴聲音,真使我怒不可遏。雖然南斯拉夫政府不反對在外交政策上進行磋商,但為什麼一定要以這種方式進行呢?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的行動完全符合協定的規定,為什麼還要簽訂這麼一個協定呢?這種屈辱使我感到厭惡與困窘一一它只使我想起大國對弱小國家的專斷。我思索怎麼辦,到底簽不簽字。最後我決定簽字。我這樣做,是想不使已經緊張了的形勢更加複雜化。 由於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我竟把自己的名字簽在莫洛托夫應簽的地方。為此協定的原文必須重新再寫,簽訂的整個程序推遲了一天。第二天晚上我簽署了這個協定,馬上便和我的同志們離開了莫斯科。」再說第九怨:關於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的關係。 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的關係戰後發展順利,雙方有一些過密的接觸。 開始,蘇聯領導,包括斯大林在內,對阿爾巴尼亞情況知之甚少,另外,對那裡的事也不大關心,偶有所需,往往通過南斯拉夫貫徹自己的意圖。但隨後,南斯拉夫人覺得蘇聯加強了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的存在影響,大有取代南斯拉夫人的勢頭。 1947年12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斯彼魯·納庫自殺身亡。死因是這樣的:納庫生前主管經濟工作,他提出阿爾巴尼亞應當獲得獨立發展的自由。他的這一觀點是針對南斯拉夫的。他的立場立即受到了大多數中央委員的批評,其中對他批評最嚴厲的,是黨的實權人物科奇·佐治。 党的主席和政府主席恩維爾·霍查也加入了批判的行列。納庫最後被開除出黨。他孤立無援,在宣佈被開除之前自殺。 在此背景下,莫斯科來了通知,邀請密洛凡·吉拉斯或其他領導人去莫斯科就阿爾巴尼亞問題進行磋商。 吉拉斯去了莫斯科,剛一到達,他就被告知,斯大林要見他。斯大林見到他之後,寒喧一完,就直截了當地進入了正題。 斯大林說: 「在你們的阿爾巴尼亞那裡,中央委員在自殺!這太不好,」太不好了!」吉拉斯也直截了當。他說: 「斯彼魯·納庫反對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之間的聯繫,他在阿爾巴尼亞的中央內部自己孤立了自己。」這時,斯大林打斷了吉拉斯的話,說: 「我們在阿爾巴尼亞沒有特殊利益可言。我們同意南斯拉夫吞併阿爾巴尼亞。」這話使吉拉斯大吃一驚。他說: 「我們不是要吞併阿爾巴尼亞,我們是要進行聯合。」這時,在場的莫洛托夫馬上說: 「這就是吞併的意思!」斯大林說:「是的,是的,就是吞併,但是,我們同意這樣做。你們要去吞併阿爾巴尼亞,而且越快越好!」隨後,斯大林問吉拉斯: 「在你看來,霍查這個人怎麼樣?」吉拉斯避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斯大林又說: 「他是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庸人,對嗎?對,我們也是這樣考慮的。在他們之中,大概最堅定的人是佐治吧?」吉拉斯對此做了肯定的回答。 隨後,斯大林對吉拉斯說: 「我們之間沒有分歧,你親自替蘇聯政府起草一份給鐵托的電報,明天交到我這裡來。」吉拉斯再一次感到吃驚。他請斯大林重複一遍,才證明自己並沒有聽錯。 吉拉斯回憶說:「起初,我把這看成是對我的特別信任,是對南斯拉夫關於阿爾巴尼亞政策的贊許的最高表示。但第二天,在我起草這份電報時,我又想到:將來他們會不會利用這汾電報反對我國政府?所以,我謹慎和簡短地寫了幾句:吉拉斯昨天抵莫斯科,在當晚會見中,雙方認為,蘇聯政府和南斯拉夫在阿爾巴尼亞問題上意見完全一致。」這份電報並沒有拍到南斯拉夫。 過了一個月,當卡德爾率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斯大林會見他們時,阿爾巴尼亞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斯大林對卡德爾和吉拉斯說: 「你們派遣兩師人去阿爾巴尼亞,沒有同我們商量。」卡德爾解釋說:誠然,關於派遣兩師人去阿爾巴尼亞一事,南蘇兩國政府沒有進行磋商。但是,這件事的具體協定還沒有簽訂。雖然南斯拉夫政府在原則上願意接受阿爾巴尼亞的請求,然而它還沒有明確決定是否要派軍隊去幫助阿爾巴尼亞人。南斯拉夫政府的這一措施決沒有形成對和平的威脅,因為它唯一目的是保衛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消除外來的危險。早先,阿爾巴尼亞政府曾要求南斯拉夫派遣一個空軍聯隊赴阿爾巴尼亞,這樣做了也沒有引起任何國際爭端。 這之後,整個巴爾幹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阿爾巴尼亞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積極主張加強南阿聯繫的科奇·佐治作為「鐵托分子」而被槍決,阿爾巴尼亞也成了反對鐵托的急先鋒。 最後說第十怨:關於蘇聯干預南斯拉夫黨政人員安排。 安排外國党的領導,是莫斯科的一個傳統做法,儘管有的是通過共產國際這樣的組織進行的。鐵托本人就是由共產國際安排為南斯拉夫共產黨總書記的。鐵托任總書記後,尤其抗德戰爭爆發後,給南斯拉夫的党獨立發展創造了機會,蘇聯也好,共產國際也好,已不大可能具體干預南斯拉夫党的幹部工作。但這並不是莫斯科作風的改變。抗戰勝利後,兩黨兩國接觸增多,蘇聯向南斯拉夫派了各方面的專家。在此情況下,莫斯科對南斯拉夫黨政幹部的安排的干預事件就越來越多。有時,這種干預是暗示式的,有時則以「建議」的形式公開進行。最使南斯拉夫當局感到為難的是,蘇聯告訴南斯拉夫,蘇聯方面掌握了某某這樣那樣的「歷史問題」,而他又不把材料拿出來,弄得南斯拉夫非常作難。 有關韋萊比特事件就帶有典型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