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七〇


  「天那!他又縮回去了。」26日上午,史迪威和蒙巴頓、阿諾德、索默維爾、斯特拉特邁耶、惠勒、陳納德等一大群美英將領趕到蔣介石的住處,像集群轟炸似的對蔣介石進行了勸說。下午,羅斯福也會見了蔣介石,向他保證將說服丘吉爾同意發動海上作戰。經過這一連串的勸說和許諾,蔣介石終於在會議結束時,表示接受蒙巴頓方案,同意參加1944年春對緬甸北部的反攻。

  11月27日,羅斯福和丘吉爾飛往德黑蘭,與斯大林舉行關於歐洲戰場問題的首腦會談。蔣介石夫婦起程回國。史迪威被留在開羅,等候德黑蘭會議的結果。

  在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形成了兩項對亞洲戰場有重要影響的決定。第一,由於斯大林的強烈要求,英國同意於1944年春發起「霸王」戰役,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這一承諾,使丘吉爾更加堅定了取消孟加拉灣「海盜」行動的決心。第二,應羅斯福的要求,斯大林明確重申,蘇聯將在戰勝德國之後,立即參加對日戰爭。這在英美決策者看來,中國戰場在對日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遠不如過去那麼重要了。

  德黑蘭會議之後,羅斯福和英美兩國參謀長,于12月2日重返開羅,再次就「海盜」行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英國人變得極為強硬和頑固,堅持取消「海盜」行動。羅斯福事後對史迪威說:「我像頭騾子似的堅持了4天,但是,毫無用處。開會也沒用。英國人就是不願投入行動,我無法使他們同意我的看法。」12月5日,羅斯福無可奈何地對英國人作出讓步,同意取消「海盜」行動。

  這一次,羅斯福多少體諒到了史迪威的難處。他不得不承認,由於取消了曾經對蔣介石作出的承諾,讓史迪威成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留在開羅苦苦地等待了10天,但卻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這肯定會影響他在蔣介石面前的地位。12月6日,羅斯福親自致電蔣介石。向他解釋了目前的情況,並詢問蔣介石是否能在沒有海軍配合的條件下繼續進行緬北作戰;或是將這一戰役推遲到1944年秋季以後。同一天,羅斯福還和霍普金斯一起約見了史迪威。

  「哎,我說喬,你對這個壞消息有什麼想法?」羅斯福以十分誠懇的態度開始了他們的談話。他坦率地承認:「我們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史迪威不想停留在這個問題上,其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他急切地想知道「這對我們的對華政策會有什麼影響」。羅斯福又像往常一樣,海闊天空地談起了「提高中國的地位」和「美中友誼」等問題。不過他也明顯地產生了疑問,這就是在同盟國的支持和幫助大大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蔣介石政權還能否在對日戰爭中堅持下去。史迪威認為,如果日軍再發動大規模進攻,蔣介石可能就難以支撐。羅斯福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好吧,那我們就該尋找另外一些人物或集團,以便繼續把戰爭堅持下去。」史迪威告訴他:「這些人也許正在找我們。」羅斯福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他接著說:「他們會來找我們的,他們確實喜歡我們。」儘管羅斯福到此為止,馬上又把話題轉到了不著邊際的一些事情,但關於「尋找另外的力量」的提法,仍給史迪威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史迪威對「另外的力量」了如指掌,其中也包括已發展到近50萬人的八路軍。

  12月12日,史迪威回到重慶。他發現,蔣介石故伎重演,又一次以「中國戰區危機」為由,提出了新的三項要求:第一,美國提供10億美元的貸款;第二,為第14航空隊和中國空軍增撥至少是現有數量兩倍的作戰飛機;第三,駝峰的空運量增加到每月2萬噸。這一次即使是羅斯福想退讓,也無法滿足蔣介石如此巨額的要求了。

  12月15日和16日,史迪威和蔣介石、何應欽等人連續兩天召開會議,討論緬甸戰役問題。結果是史迪威已經預料到的,「今天我們獲勝的機會甚至比1942年還要小」,「條件不成熟」,「我們要等待時機」等等。總之,「這小畜牲根本不想打」,憤怒的史迪威又一次在日記中寫下了罵人的話。

  宋氏姐妹也出面幫助史迪威做工作。宋美齡曾沮喪地告訴史迪威:「我苦苦哀求了他,什麼辦法都用了,就差殺了他。」

  反攻北緬,打通中印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儘管英國人不願更多地出力,但中國軍隊顯然有責任為自己打開一條獲取援助的地面通道。12月19日,蔣介石終於做出了有限的讓步,同意由史迪威指揮中國駐印軍在利多方向投入戰鬥。但他同時表示,如果英國海軍不採取行動,他決不讓雲甫的遠征軍參加緬甸作戰。蔣介石還同意授予史迪威指揮和使用中國駐印軍的「全權」,不受干預,可以解除任何一名軍官的權力。但是,「不要為了英國人的利益犧牲這支部隊」。根據來美齡的要求,蔣介石把對史迪威的授權寫成了正式文書,並蓋上了委員長的紅色印章。

  蔣介石的讓步和授權,使史迪威燃起了勝利的希望,一個軍人的熱血在周身沸騰。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可以殺向密支那,包圍孟拱,甚至在遠征軍堅守的情況下打進雲南。這也許只是一個願望,但它畢竟是可能的。」第二天,史迪威便急不可待地離開重慶,飛往印度。正是:動輒得咎難放手,時乖命賽多悲愁;臥薪嚐膽謀大計,峰迴路轉披甲胄。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章 鏖戰緬北

  胡康河谷彈如雨,孟拱河谷鏖戰急;
  飛兵天降密支那,日軍王牌命歸西。

  史迪威懷揣蔣介石授以「全權」的手令,滿心歡喜地離開重慶,於12月21日趕到印度的利多。他不顧旅途的勞累,立即找來中國駐印軍將領召開會議,研究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

  關於中國駐印軍的進攻目標和作戰計劃,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準備率領部隊從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後向八英方向發展進攻,與雲南的中國遠征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國駐印軍雖然經過蘭姆加爾的整訓,全部換上了美式裝備,火力和機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國軍隊畢竟從未對日軍打過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缺乏這方面的作戰經驗。目前可以投入作戰的部隊,只有新38師和新22師,兵力不到3.5萬人。剛從國內空運來的新30師,眼下尚在蘭姆加爾整訓和換裝,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開赴前線。右翼英帕爾的英軍,雖然集結了第14軍和第15軍共6個師,但何時能夠發起進攻,還不清楚。雲南的中國遠征軍的11個師,蔣介石已明確表態,只要英國海軍不在緬甸南部登陸,他就不讓這些部隊入緬。駐印軍的緬北反攻,可以說是孤軍奮戰,兵力上對日軍並無優勢。

  從利多到密支那的作戰路線,要經過野人山中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地形極為複雜。這裡崇山峻嶺、飛崖疊峰、森林蔽日、河流縱橫。部隊難以機動,難以展開,難以充分發揮火力優勢,後勤補給更是十分艱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