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六九 |
|
10月15日,史迪威和索默維爾一同飛抵重慶。第二天,當索默維爾去會見蔣介石的時候,一場醞釀了許久的疾風暴雨突然向史迪威襲來。蔣介石在宋子文的鼓動下,明確地向索默維爾表示,史迪威必須被解除職務。「一條響尾蛇沒有發出響聲就咬人了」。 出人意料的是,蔣介石的「攤牌」,竟引出了戲劇性的變化。 宋美齡和宋藹齡找到蔣介石,反對撤換史迪威。她們認為:「如果你使這位美國英雄失去在中國的指揮權,那麼你在美國就會非常不得人心,那就可能得不到他們的飛機大炮或其他任何東西。」原來,從9月中旬開始,宋美齡和宋藹齡突然改變了對史迪威的態度,多次主動找史迪威密談,表示支持他的軍事改革方案。她們圍繞的一個話題是搞掉何應欽,讓宋美齡擔任軍政部長。同時也談到了許多其他問題,甚至包括宋美齡和蔣介石的夫妻關係。史迪威曾在9月13日的日記中記載:「我們訂了攻守同盟,不管原因何在,她們是認真的,也許我們能取得一些進展。」 至於宋氏姐妹為什麼會突然對史迪威採取這樣的態度,直到今天仍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許多人嘗試著從某些方面找出背後的真實的動機和原因,但都無法得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結論。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認為,「蔣夫人和孔夫人以女性的方式介入了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愈發深重的苦難」。「她們站在史迪威一邊的介入,也許是由於對涉足重大政治問題的渴望;也許是由於仍不為人所知的家庭不和;也許是出於對同盟國合作事業的最真誠奉獻。不論他們動機如何,他們對史迪威的突然支持取得了成功」。 10月16日當天,蒙巴頓從印度趕到重慶。索默維爾立即向他通報了情況,史迪威和他們一起進行了長談。蒙巴頓雖然對史迪威的剛烈性格和暴躁脾氣也有些憂慮,但他剛到一個新的戰區任職,正需要有熟悉情況的副手協助,因此,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感到十分驚訝和氣憤。他同意先由索默維爾去勸說蔣介石改變主意,並要他傳話給蔣介石,如果一個指揮了中國軍隊近兩年的軍官在作戰的前夜被調走,這將使他無法使用這些軍隊。 第二天晚上,宋美齡和宋藹齡給史迪威打來電話,告訴他「有個轉敗為勝的機會」,她們勸史迪威去見蔣介石,當面向他做些解釋。史迪威已準備平靜地接受事實,他對她們說:「我不想呆在一個不歡迎我的地方。」宋美齡很誠懇地勸史迪威「大度一些」,「堅持一下」。宋藹齡也接過電話,說:「如果能闖過這件事,你的地位會比以前更為穩固……你會成為一顆不斷升起的星。」史迪威記下了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和反應:「我猶豫了好大一會兒時間,但她們竭力堅持,我最終點了頭。」 宋氏姐妹馬上陪史迪威一起去見了蔣介石。剛烈倔強的史迪威壓住心中的憤懣,按照宋氏姐妹導演好的話對蔣介石說,我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中國的利益,如果我有什麼錯誤,那只是由於誤會而並非有意,我將盡全力給予合作。「『花生米』改變了立場,演起了戲,竭力顯得態度和藹。他說了兩點:第一,我應明白總司令和參謀長的職責;第二,我應避免任何優越感……蔣介石說,在此條件下我們可以和諧地繼續工作。」 一場風雨來得猛,去得也快。已久經波折的史迪威對此亦處之泰然,「在整個亂子的過程中,我覺得十分輕鬆,沒有遺憾,也沒有自責。一種令人愉快的感覺。」而蔣介石卻在氣勢洶洶地攤牌之後,不到48小時,便無奈地草草收場,儘管史迪威給他鋪了臺階,但仍不能不使他顯得十分尷尬。不久,導演了這幕鬧劇的宋子文神秘地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半年多的時間。 10月18日至20日,史迪威、蒙巴頓、索默維爾和蔣介石、何應欽等人在黃山召開會議,討論反攻緬甸的作戰問題。會議出現了新的氣氛,「快樂的家庭式會議」。中美英三方共同商定,反攻將在1944年1月15日開始,整個戰役由蒙巴頓統一指揮,中國駐印軍在作戰前期亦由英方指揮。蒙巴頓對會議的結果感到非常驚喜和興奮,史迪威卻仍然保持了謹慎的態度。他認為:「我面對的全都是拖延、虛偽、懶散、遲鈍和麻木不仁。此外,還有陰謀、攻汗、欺詐和阻礙。只有當真正的戰鬥開始以後,我才能愉快起來。」 一場風波過後,出現了新的局面。儘管史迪威對蔣介石的反復無常和形勢變化的波譎雲詭保持著警惕,但仍不能不為取得的一個個進展感到高興。 11月6日,史迪威應召拜會蔣介石。那天蔣介石的態度十分熱情,會談一開始便滿足了史迪威期望已久的一項緊迫要求,答應向雲南整訓部隊調派5萬人的補充兵員。史迪威覺得:「這條響·尾蛇真是和善極了。」蔣介石一再詢問了史迪威的想法和要求,當史迪威表示再沒有其他問題之後,蔣介石端出了他的真實目的:「那麼好吧!現在我正式請你為中國方面準備一份在開羅會議上的報告。」 原來,羅斯福和丘吉爾已商定於11月下旬在開羅召開一次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蔣介石將應邀出席。這是他第一次出席正式的國際會議,自然十分重視。他想通過這次會議提高他的國際地位,並爭取到更多的物資援助。而借史迪威之口說出他想說的話,或許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史迪威愉快地接受了這項要求,很快就起草出了一份包括作戰設想和具體要求兩部分的文件。關於作戰設想,他提出了要分三批裝備和訓練90個陸軍師。第一批30個師將於1944年1月投入反攻緬甸的作戰;第二批30個師計劃於1944年8月向廣東方面發起進攻;第三批30個師將在1945年1月開赴前線。關於對軍事援助的具體要求主要有,同盟國應在1944年雨季之前以陸海空軍力量全力以赴地打通中印地面交通線;美國提供90個師的裝備器材;每月向中國空運1萬噸物資;幫助中國建立起一支獨立的空軍,待佔領廣州、香港地區後,美國應向華南派出10個陸軍師和3個裝甲師,組成由美國人指揮的中美聯合部隊,爾後會攻華中和華北。 11月13日,史迪威把這份計劃交給蔣介石,「『花生米』接受了,或用他的話說,在打通太平洋的聯繫之後,將任命一名美國司令統領在華的中美軍隊。」毫無疑問,這個指揮職務是史迪威為他自己設計的,所以他在整個文件中對這一條最為重視;而當蔣介石接受這一條時,他自然感到十分興奮。不過,也正是這一設想,成了日後史迪威與蔣介石矛盾激化的重要起源。 11月22日,史迪威與蔣介石夫婦等人一道出席了開羅會議。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中美英三國的聯合對日作戰問題,而反攻緬甸。則成為三方代表激烈爭論的焦點。會上,蒙巴頓以緬甸戰役總指揮的身份,提出了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部起草的作戰計劃。該計劃除規定了從利多、英帕爾和雲南三個方面進行地面作戰外,還提出了集中海空軍力量和兩栖部隊佔領安達曼群島,控制孟加拉灣的「海盜」行動。但是,丘吉爾和英國皇家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反對立即向亞洲調派大批海軍艦船,要求推遲或取消「海盜」行動。蔣介石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反攻緬甸之勝利關鍵全在海陸軍能否同時配合以為斷,僅僅陸軍集中,如海軍未集中,仍無勝利把握。」23日,史迪威正準備將事先經蔣介石同意的計劃提交會議,突然接到蔣介石的通知:「不要提出計劃。」25日,蔣介石對羅斯福的特別助理霍普金斯表示,他不能接受推遲或取消「海盜」行動的蒙巴頓方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