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七一


  當面之敵日軍第18師團,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該師團有3.2萬人,是日軍的一支王牌部隊。1937年,它參加過進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戰,是製造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廣東大鵬灣登陸,攻佔廣州。1939年在廣西欽州登陸,投入進攻南寧的作戰。1940年,它被調往南洋地區專門進行叢林作戰的特別訓練。于1941年占越南、進泰國、橫掃馬來亞。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創造了以3萬多人迫使8.5萬英軍繳槍投降的奇跡,隨後又投入緬甸作戰。長期的熱帶叢林作戰經驗,使其獲得了「叢林作戰之王」的美稱。原任師團長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緬甸方面軍第15軍司令官,現任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曾任日軍大本營作戰部部長,是個詭計多端、老謀深算的指揮官。

  儘管如此,史迪威仍然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須打贏這一仗,因為這不僅可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對華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證明他的觀點:只要加強整訓,更新裝備,實施正確指揮,中國軍隊完全可以戰勝任何強大的敵人。他認為,如果能讓蔣介石看到中國駐印軍的戰鬥力,或許能促使他在整編軍隊、進行軍事改革方面,採取積極一些的態度。

  史迪威請已先期入緬的新38師師長孫立人介紹了前線情況。兩個月前,新38師為掩護中印公路的修建,已派出第112團進入緬甸境內。當時,日軍第18師團主力尚在密支那及其以東地區,印緬邊境僅有日軍少數守備部隊。10月24日,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佔領新平洋。11月上旬,該團進至於邦地區時,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前進受阻。

  日軍第18師團發現中國軍隊入緬後,立即調整部署,以第114聯隊留守密支那,以第55聯隊和第56聯隊向前線增援,師團指揮部亦向前開進。12月中旬,第56聯隊主力到達于邦地區,向中國軍隊發動反撲,被我軍擊退。目前,戰場呈膠著狀態。

  史迪威認為,必須乘日軍主力立足未穩,迅速發起進攻,佔領於邦,掩護後續部隊入緬。第二天,他便趕到新平洋,建立了指揮部。23日,召集新38師各師、團長開會,部署對於邦的進攻戰鬥。此時,新38師第113團和第114團已到達前線。史迪威決定,以第113團擔任正面進攻,第112團和114團分別從左右兩翼,向日軍側後攻擊。

  24日清晨,史迪威離開新平洋徒步趕往前沿陣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步行,在戰鬥開始前20分鐘到達了擔任正面進攻的第113團第3營指揮所。軍官們驚呆了,一位60歲開外的中將、戰區副統帥,竟跑到第一線的營級指揮所來視察戰鬥,這他們在中國軍隊裡從未見過。

  在整個反攻緬北的進程中,凡到戰鬥激烈之時,史迪威總會出現在第一線的團或營指揮所裡,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督促官兵們進攻,鼓舞部隊的士氣。一位曾在新38師任營長的王及人先生回憶說:「總指揮史迪威……常親臨前線督戰,方法很特別。如果一個敵人陣地久攻不下,他就獨自開著小吉普車到前線團部蹲著不走,他表面上從容不迫,說是到前方來看你們打仗。團長當然心中明白,只好讓副團長陪著他不讓他亂跑,自己到前線去指揮作戰。如果等了一兩天還不見攻下來,他又到前線蹲著不走,弄得人們為他提心吊膽,師長也不得不到前線來陪著他。等到敵陣地攻下來了,他講幾句獎勵的話才高高興興離去。」

  上午9點,於邦戰鬥打響,炮兵部隊進行了1個小時的炮火急襲,370多發炮彈在敵人陣地上開花。10點零5分,隨著一陣嘹亮的衝鋒號,部隊向敵人發起了攻擊。史迪威看著駐印軍官兵一個個地奪占敵人的據點,心中感到十分喜悅和快慰。「中國人打得很好,這些人勇猛無畏,下級軍官是好樣的。」那天晚上,史迪威回到司令部,在日記裡寫下了自己的觀感。

  10月29日,新38師經過6天的激戰,全部奪占了於邦的日軍陣地。日軍第56聯隊丟下300多具屍體,倉皇向後退卻。

  於邦戰鬥初戰告捷,充分顯示了中國軍隊經過蘭姆加爾整訓之後,戰鬥力特別是攻擊能力的明顯提高,大大鼓舞了駐印軍官兵打敗日軍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也給日軍以巨大的震撼。據日軍戰史記載:「過去,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對付中國一個師綽綽有餘。尤其是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按此情報後,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戰鬥結束後,史迪威於12月31日飛往新德裡的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本來,史迪威把緬北作戰當成了躲開蒙巴頓和蔣介石的「避難所」,他對這兩個人推三擋四、討價還價的那一套,實在厭煩透了,唯一的願望就是作戰。可是,重慶和新德裡還是不斷地用各種電報來糾纏他,尤其是蒙巴頓,在他剛剛開始作戰的時候,就一再提出所謂的「指揮權」問題。史迪威只好利用作戰間隙飛往新德裡,與蒙巴頓了斷此事。

  史迪威的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在東南亞戰區序列中稱為「北方作戰司令部」,與英帕爾的英軍第4集團軍處於同等地位。蒙巴頓要求史迪威和第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中將,統一服從戰區地面部隊司令喬治·吉法德爵士的指揮。吉法德在駐印英軍中一貫以消極、保守、無能而著稱,許多人認為,他的唯一本事就是「可以確保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不發生任何戰鬥」。史迪威極為厭惡此人,把他稱為緬甸的「何應欽」。因此,他斷然拒絕接受青法德的指揮。

  但是,蒙巴頓一再堅持,不肯退讓。他「說個沒完,說他指揮不了啦,他不知道我們在什麼地方啦」,等等。為了打破僵局,史迪威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提出:「在我的部隊到達加邁之前,我打算接受斯利姆將軍的指揮。」事前,中英雙方已達成協議,駐印軍在進入加邁以前,歸英國方面指揮;到達加邁以後,即歸還中國指揮。斯利姆將軍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就曾與史迪威並肩作戰,是一位戰鬥精神很強的軍人。儘管他的職務比作為戰區副統帥的史迪威低一些,但史迪威表示:「我可以在一個下士的手下打仗,只要他讓我上戰場就行。」

  雖然蒙巴頓不得不同意了這樣的安排,但心中耿耿於懷,他寫信給馬歇爾,對史迪威提出指責。馬歇爾覆信說:「假如你能作一些深入瞭解,你就會發現,他只是想毫不拖延地幹幾件事情……對於任何一個旨在向敵人發起進攻的建議和作戰行動,他都會為之貢獻出最大的精力和勇氣,發揮出無窮的智慧和想像力……他的缺點是對於一些人的保守觀念和行動緩慢缺乏可心——在當前緊急的形勢下,這實在是個非常可愛的缺點。」

  史迪威新德裡之行的一個重要收穫,是把美軍的加拉哈德部隊從英國人手裡又要了回來。這支部隊在美軍中的正式番號是第5307暫編團,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派往中緬印戰區。全團3個營,共3000多人,系由南太平洋戰區和加勒比地區的美軍中抽調人員組成,多數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最初,這支部隊由英軍將領奧德·溫格特指揮。溫格特準將早先在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創造了一種遠距離滲透戰術,成為名噪一時的遠程突擊戰術專家。加拉哈德部隊到達印度後,根據溫格特準將的指導,接受了這種新戰術的訓練,向敵後進行滲透和突擊作戰的能力大為提高。能得到這支部隊參加戰鬥,史迪威更增強了擊敗日軍王牌師團的信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