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五五 |
|
「英國人只關心保衛對他們具有戰略意義的印度,從一開始就沒有決心堅守緬甸。」史迪威從對英國人的抨擊引出了話題。「他們不屑於同中國軍隊合作,以致延誤了許多重要的戰機。」隨即,他把話鋒一轉,開始對中國軍隊特別是對一些高級指揮官提出了嚴厲批評。 他說:「中國軍隊的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都是很好的。他們作戰勇敢,不怕艱苦,服從命令,遵守紀律。營、團級軍官雖然表現各異,但大多數是很不錯的。師和軍的指揮官是個大問題,他們當中只有很少人是稱職的。」在被認為「稱職」的高級軍官中,他讚揚了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和新38師師長孫立人,接著他便指名道姓地斥責了杜聿明、甘麗初、暫編55師師長陳勉吾和96師師長余韶等人。 蔣介石雖然對史迪威把「緬戰失敗之原因……完全歸罪於我高級將領」心存不悅,但仍然強作笑顏,熱情地問這問那。 史迪威十分坦率同時也儘量委婉地把批評的鋒芒對準了蔣介石。他知道蔣介石是容不得別人對他進行批評的。但他認為,「以前沒有任何人敢對他說真話,因此,只能由我把真相告訴他」。他說:「在緬甸戰役期間,來自各種不同渠道的信件和指示,下達給各個指揮官,結果使他們無所適從。大元帥本人也給各個指揮官寫了很多意見和建議。這些指揮很敬重大元帥的經驗和能力,他們竟然都把那些意見和建議都當成命令,機械地遵照執行,以致造成了指揮的混亂。」 蔣介石聽完宋美齡的翻譯,仍然在笑著,但那笑裡已經顯露出尷尬和做作。 史迪威看了一下蔣介石的表情,繼續提出了經過深思熟慮的三點建議。第一,必須對軍隊進行整編。中國軍隊過於龐大,以致現有的裝備難以滿足需要。因此,應該合併一些步兵師,使各部隊達到滿員,然後把現有的全部裝備發給那些能夠作戰的部隊。第二,必須撤換一批無能的高級軍官。如果不清除這些人,無論再提供多少物資援助,軍隊還得照樣打敗仗。被撤換的軍官,可以送到訓練班去培訓,對他們進行野戰訓練,同時提拔一批有能力的軍官。第三,必須建立有效的指揮系統。在以後的作戰中,應當挑選可以信賴的人擔任前線總司令,給他以總的指示,然後讓他全權掌握部隊和指揮作戰,其他任何人,不論是誰,都不要橫加干涉。 史迪威認為,武器裝備不足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只要採取了上述措施,即可以用現有裝備組織起一支精幹有力的作戰部隊,「頂住日軍的進攻,直到同盟國聚集起強大的進攻力量,贏得戰爭的勝利。」 說完,史迪威把一份用英文打印好的談話紀要遞給了宋美齡。宋美齡草草地瀏覽了一遍,用驚奇的語氣說道:「哎呀!這不就是德國顧問向他建議的那些東西嗎?」 宋美齡提到的德國顧問,就是德國前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賽克特上將。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之後,曾經領導了德國國防軍的重建工作。30年代,他作為退役軍官兩次應邀來華,擔任蔣介石的高級軍事顧問。當時,他也認為中國軍隊過於臃腫龐大,曾建議蔣介石在大量裁減冗兵的基礎上,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史迪威並不認識賽克特,但是這兩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將軍,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卻形成了對中國軍隊共同的看法。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國軍事制度的弊端十分明顯地擺在世人面前,只要不是出於某種政治原因對此視而不見或拒絕承認,任何一個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得出這一結論。 蔣介石夫婦收下他的談話紀要,熱情地邀請他去黃山別墅度週末,但對他的建議卻未置可否。史迪威清楚地意識到,要蔣介石立即接受他的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勸告對他們來說是太激進了,實行起來是很痛苦的。」但他仍然希望這些積極的建議「能發揮些作用」。 回到住地,史迪威被折磨人的黃疽症沉重地擊倒在病床上,他未能赴蔣介石之邀,出席黃山別墅的週末聚會。門德爾松醫生一再勸他離開此地,去休養一段時間,但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拒絕了這一建議。他必須推動蔣介石儘快採取行動,為了美國,為了中國,也為了同盟國的共同利益。 史迪威渾身疲乏無力,一連十幾天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大腦一刻也沒有休息,反復思考著中國軍隊的整編計劃和奪回緬甸的作戰方案。現在,中國軍隊有380多萬人,編成了300多個師,分散在全國的12個戰區。5年的連續戰爭嚴重破壞了中國本來就十分落後的經濟,使得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裝備不足,供應困難,戰鬥力極為低下。儘管當時在華日軍只有37個師團,70多萬人,但國民黨軍隊仍然連遭敗績。因此,適當減少軍隊編制,把有限的武器、彈藥、裝備、給養和美援物資集中起來使用,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要實行這一計劃確實是十分艱難的。史迪威親眼目睹過1929年「編遣會議」之後,中國各派軍閥勢力圍繞著裁撤軍隊問題爆發的大規模戰亂。現在雖然十幾年過去了,但那種「兵為將有」的軍閥制度依然盤根錯節。每個將領都把自己的部隊當成升官發財的資本,蔣介石也把軍隊視為維持其統治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讓他們裁減軍隊,就如同拿刀子捅他們的心窩。不過,史迪威覺得,以美國的租借物資為交換條件,或許能迫使他們採納整編軍隊的計劃。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蔣介石毫無反應和表示。 6月15日,病中的史迪威第二次會見了蔣介石。這次,他從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談起,重新提出了在印度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當時蔣介石雖然已經同意讓杜聿明率第5軍軍部和新22師撤往印度,但仍準備讓他們在利多稍作休整,便經酉藏撤回雲南。史迪威根據兩個月前即已呈交蔣介石的「在印度組織訓練中國軍隊計劃書」,建議把已經和即將到達印度的中國部隊留在該地,並利用美軍飛機向中國空運物資的回程,繼續向印度運送部隊,以便在那裡組建2個軍6個師共10萬部隊,就近取得美式裝備。蔣介石對把中國軍隊置於他的控制地區以外甚不放心,但是在印度堆積的數萬噸美國租借物資,確實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這一建議。同時,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國空運物資的速度。 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態度感到厭煩,他絲毫也不重視中國軍隊的整編問題,卻不顧「駝峰空運」的實際困難,只把眼睛盯著美國的物資援助。「他們還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飛機、坦克、大炮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史迪威有些激動地對蔣介石說:「中國軍隊的軟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裝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此。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徹底地重新整頓陸軍部隊。」 在所有場合從不離蔣介石左右的宋美齡,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滿。她走過去,坐到史迪威身邊,似乎很真誠地說:「你的計劃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國軍隊還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時裁軍尚且會釀成風潮,在目前戰爭條件下,採取這種斷然措施,大元帥不能不考慮政治上的某些影響。」史迪威回答說:「這些問題,以我在華多年的觀察,當然心裡有數。但是,現在有美國站在大元帥一邊,支持他,我們不應因為一些小小的顧慮,而輕易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蔣介石和宋美齡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無可奈何的神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