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第十六章 糾紛迭起 熱心衷腸獻良策,知音難覓坎坷多; 剜肉補瘡雪加霜,一波未平復三折。 話說1942年5月28日,史迪威乘坐美軍的B-25轟炸機離開新德裡,經過5個多小時的飛行,抵達印度東部的阿薩姆邦。這是他第一次乘坐這種時速可達400公里的新式飛機,感覺「雖然不怎麼舒服,但速度快得很,遠遠超過了運輸機」。第二天,飛機繼續向昆明飛行。 現在,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猶如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打進了一個巨大的楔子。從印度東部的美軍空運司令部飛往中國昆明,只有向北繞行,飛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當時這被叫做「駝峰航線」。 這是一條極其艱難和危險的航線。喜馬拉雅山東段的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飛機必須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飛行,這相當於通常飛行高度的兩倍。在這樣的高空飛行,氣候極為寒冷,空氣十分稀薄,而且常常遇到強烈的渦旋氣流。這種危險的氣流,會使飛機失去控制,甚至能把飛機的機翼折斷。 史迪威蜷縮在厚厚的皮飛行服裡,身上蓋了一條毯子和一件大衣,但仍覺得冰冷刺骨,而且伴隨著胸悶、氣促,他只好戴上了氧氣面罩。第一次飛越駝峰使他感到,在這樣的航線上向中國空運物資,實在是大艱難了。 自3月上旬仰光陷落,滇緬路已被截斷。最初,臘戍、畹町、保山等地尚有一些積存物資,可以運往昆明和重慶。不久,日軍佔領緬北,並推進到中國境內的怒江西岸,臘戍、畹町等地未及搶運的物資,或付之一炬,或被日軍奪走。 為了維持對華援助,設在印度阿薩姆邦的美軍空運司令部於5月開始飛越「駝峰航線」,但是當月的對華運輸量僅為80噸,與原滇緬路每月運輸5000噸相比大為減少。此前,羅斯福曾向蔣介石許諾,為中國戰區提供100架DC-3型運輸機,可現在只有5架。由於運輸困難,美國的對華租借物資在途中大批積壓起來。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堆積了4.5萬噸,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港,還有14.9萬噸無法裝船。 根據當時的實際狀況,美國事實上很難立即向中國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從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的實際表現來看,如果不對這支軍隊進行重大改革,即使提供再多的美式裝備,也很」難取得對日作戰的勝利。因此,史迪威決心說服蔣介石,首先對中國軍隊進行整編,而後根據可能的條件向這些部隊提供美式裝備,這樣才能使美國的物資援助發揮實際效用,實現同盟國共同的戰略目標。 飛機在昆明機場降落,史迪威原打算馬上飛往重慶,但由於天氣惡劣,飛機無法起飛。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天氣仍無好轉,史迪威心急如焚。 重慶,曾家岩德安裡的委員長官邸,蔣介石背著手在屋裡來回踱步。接踵而至的壞消息像一顆顆重磅炸彈,把他不久前剛剛燃起的一點希望和興奮炸得粉碎。一臉沮喪的神情比那陰沉的天氣還要灰暗。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他曾經著實激動了一陣子。他認為,日本對美、英發動戰爭,無異於「飲鴆止渴」;而美、英參加對日作戰,費不了多大力氣,用不了多長時間,便可輕易取勝,他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他認為,中國與美、英、蘇等國結盟,已成為世界「四強之一」,各國均不能不重視中國在亞洲的重要作用,國際地位的提高,自然會大大鞏固他在國內的「領袖」地位。他認為,美英「不能不集中全力先解決遠東之倭寇」,而要戰勝日本,則不能不倚重於中國。這樣,美國的援助物資也就會源源不斷地落入他的手中。 然而,開戰近6個月來的事實,卻大大出乎他的預料。日軍的兇猛攻勢接連不斷,步步獲勝,美英等國損兵折將,節節敗退。香港的1.5萬英軍掛起了白旗,新加坡的8萬英軍放下了武器,爪哇的英美荷聯軍和菲律賓的美菲聯軍也先後繳槍投降。美英等國居然讓中國作為「四強」之一在《聯合國家宣言》上領銜簽字,卻又不讓中國參加聯合參謀長會議和軍火分配委員會,同盟國的重大作戰行動和租借物資的分配,中國無法直接參與意見。美英等國執行「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租借物資的絕大部分都給了英國和蘇聯,分配給中國的份額僅為1.5%,而由於緬甸作戰失敗,運輸更加困難,這1.5%也幾近斷絕。 蔣介石憤憤不平,滿腹怨氣。他原以為可以借用美英的力量對付日本,自己坐收漁人之利;沒承想,美英卻把中國推到前面,要讓他擔負牽制日本的主要責任。在多年的國內政治鬥爭中,他從未做過賠本的生意;在目前同盟國的複雜關係中,他也絕不願給別人當槍使。 他坐到桌前,提筆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拐彎抹角地向美國總統施加壓力。他說,由於同盟國的失敗和對華援助的減少,中國軍隊的士氣還從沒有像現在這樣低落過,他本人也第一次對形勢感到了悲觀。除非美國提供大量的對華援助,否則,中國人對同盟國的信心將徹底動搖,中國的對日抗戰也將會「全面崩潰」。他甚至警告說,中國的親日派分子正準備推翻他的統治,以便單獨與日本媾和。 對於史迪威,蔣介石心中的不滿正與日劇增。他之所以請美國人來擔任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並不是想讓他們來指揮中國軍隊,而是要獲取美國的援助。他讓史迪威去指揮遠征軍,無非是想讓他去和英國人周旋,同時也取悅於美國。沒想到,史迪威竟把他的假戲真做,一門心思地去和日本人打仗,對於爭取美國援助遠沒有他所希望的那麼熱心。 蔣介石和史迪威,一個在重慶,一個在昆明,兩地相隔約700公里,但兩個人各自的想法和打算,似乎比這地理上的距離更加遙遠。這預示著兩個人的重新會面,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嚴重分歧。 6月3日下午,烏雲散去,天空放晴,史迪威在昆明滯留了5天之後,終於飛抵重慶。第二天他支撐著虛弱的病體,立即會見了蔣介石。 史迪威臉色蠟黃,白眼球也變得十分昏暗。那天上午,一位名叫門德爾松的醫生為他做了檢查,確診他患了黃疽症,病因大概是來華之前注射了變質的黃熱病血清。那些變質的血清大量吞噬了他體內的紅細胞,導致持續發熱和全身不適。儘管如此,史迪威仍振作起精神,向蔣介石彙報了緬甸作戰的「全部情況」。 他認為,蔣介石長期高高在上,很少去視察部隊,他手下那些唯唯諾諾、昏庸無能的將領們只給他說好聽的,因而使他陷入了「無知和昏庸的自鳴得意之中」。只有讓他瞭解前線作戰的真實情況,認清中國軍隊存在的問題,才能促使他採取斷然有力的改進措施。他在寫給史汀生的一份報告中說,一旦蔣介石瞭解了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的真實情況,或許會「嚇得他決心對中國軍隊實行真正的整頓」。 蔣介石和宋美齡微笑地注視著史迪威,似乎很急切地想知道他對緬甸戰役的看法和對將來的打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