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五六 |
|
儘管史迪威對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預料,但蔣介石頑固拒絕的態度仍使他大為失望。不對龐大臃腫的中國部隊進行整編,他的全部對日作戰計劃都將無從下手。他深深地感到:「中國政府掌握在一個無知、專橫、頑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並施的手段維持其統治基礎。這個政府與某些家族和財團緊緊地連在一起,一旦脫離這種聯繫,它就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面對危急的情況,它除了硬撐下去之外,拿不出其他辦法來。」 在以後的幾天裡,史迪威的身體逐漸好轉,但心情卻愈加困惑和苦悶。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是袖手旁觀,還是辭職而去?」 蔣介石對史迪威深感惱火。這個深諳中國內情又鋒芒畢露的美國佬,實在讓他難以招架。當初提請美國人出任中國戰區參謀年時,他就叮囑正在華盛頓的外交部長宋子文,此人「不必熟悉東方舊情」。他擔心,一個洞察中國內幕的外國人,很可能會對他的統治方式提出某些異議。果然不出所料,史迪威關於整編軍隊的建議如同一支鋒利的投槍,直指他的痛處。這一建議固然萬難接受,但如果堅辭拒絕,又唯恐影響美國的對華援助,他確實感到十分棘手。這時,他想到了另一位美國在華軍官和他的空中作戰計劃。 這個人就是美國志願航空隊指揮官克萊爾·陳納德。陳納德曾在美國空軍中積累了近20年的飛行經驗,駕駛技術十分精湛。以他為核心組成的一個「三劍客」特技飛行隊,曾贏得了「空中飛人」的美譽。當時美國空軍中流行的觀點是「轟炸機制勝論」,而他卻狂熱地迷戀於戰鬥機的空中搏鬥。1934年,他曾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驅逐機在防禦中的運用》,突出強調戰鬥機在空戰中的決定作用。為了宣傳他的戰術思想,身為空軍上尉的陳納德,上下活動,甚至公開抨擊一些更重視轟炸機的高級軍官。但是,這不僅未能說服人們接受他的觀點,相反,卻使空軍的高層領導對他狂妄的表現欲和不守本分的權勢欲深感厭煩。 1936年,46歲的陳納德抱著懷才不遇的遺憾,以臨時少校軍銜從美國空軍提前退休。第二年,他應中國航空委員會的高薪聘請,來華擔任該委員會的顧問。曾任蔣介石政治顧問的澳大利亞人端納送給他一句忠告:「在中國,只有委員長夫婦說了算,其他人都是聽命於他們的。只要抓住委員長和夫人,你就可以做你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陳納德牢牢記住了這句忠告,他積極地向蔣介石和宋美齡獻計獻策,並博得了他們的賞識。尤其是擔任中國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對他更是格外青睞。中國「第一夫人」的嬌美容貌、綽約風姿和高雅氣質,也使極富浪漫色彩的陳納德為之傾倒。他把宋美齡的第一次召見稱作「終生難忘的會面」,並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在我的心目中,她將永遠是一位公主。」 1940年11月,陳納德奉蔣介石之命,帶著一份購買500架飛機的訂單和招聘美國退役飛行員來華參戰的計劃返回華盛頓。不久,美國決定向中國提供租借物資,並從原定提供給英國的作戰飛機中撥出100架給中國。陳納德根據中國提出的條件,以每月750美元的高薪和每擊落一架日機獎勵500美元的優厚待遇招聘了一批飛行員和地勤人員。1941年8月,美國志願航空隊在緬甸境內成立,同年12月開始參加對日空戰,並很快就取得了輝煌戰績,這給陳納德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中國戰區成立之後,志願航空隊納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建制,編為第10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陳納德也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積極爭取下,被美軍授予準將軍銜。從4年前鬱鬱不得志的臨時少校,到今天肩上那一顆閃亮的銀星,他深深體驗到了追隨委員長夫婦給他帶來的巨大利益。 這時,他又躊躇滿志地向蔣介石提出了一項宏偉的空中作戰計劃。他認為,如果美國能提供500架作戰飛機和100架運輸機,並授予他對中國戰區的空軍指揮全權,他就能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裡,打敗日本空軍,贏得戰爭的勝利。他根本不考慮什麼實際的可能性,而只想以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大膽方案引起委員長和美國方面對他的重視。 陳納德的計劃確實對蔣介石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這好像是給他指出了一條既不用實行任何改革,也不用消耗多少實力,輕而易舉就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捷徑。於是,蔣介石暗自在心裡打好了一個如意算盤,他準備以誘使美國提供一支強有力的空軍力量為條件,與史迪威達成某種妥協。 6月24日,蔣介石再次約見史迪威。儘管一開始的談話仍然有些不愉快,但氣氛很快就發生了變化。蔣介石表示,可以接受在印度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甚至還答應再向印度空運5萬中國部隊。關於這支部隊的指揮權問題,他接受了史迪威提出的撤換杜聿明的要求,同意由史迪威擔任駐印部隊的總指揮並負責訓練工作,另由羅卓英主管行政和軍紀。同時,他提出了由美國提供500架作戰飛機和保證每月空運5000噸物資的要求,並對史迪威叮囑說:「關於飛機數目和空運噸位的事情,實在是維持中國戰場現狀的基本條件,希望參謀長給予特別的注意。」 史迪威並非不重視對華援助問題,他曾經一再打電報、寫信向史汀生和馬歇爾提出援華的具體項目和數量,以至馬歇爾都感到有些不耐煩。有一次,他甚至來電批評史迪威過於急躁。宋子文也曾打電報給他,勸他不要火急火燎地催促美國陸軍部,因為美國對華運輸實在是大艱難了。租借物資從美國東海岸裝船後,首先要穿過大西洋和印度洋,經過近2萬公里的海運,然後從卡拉奇上岸,經過2500公里的鐵路,運抵加爾各答;再經過孟加拉至阿薩姆的窄軌鐵路,運到空運司令部的各機場,最後才能飛越「駝峰航線」到達昆明。尤其是最後一段的「駝峰空運」,更是十分危險。在1942年至1945年的3年間,空運司令部共損失468架運輸機,平均每個月摔下來13架。犧牲和失蹤的美國飛行員與機務人員共達1579人。因此,如果不改善運輸條件,蔣介石提出的援助數額是很難實現的。 儘管如此,蔣介石就中國駐印部隊作出的有限許諾仍然激起了史迪威的一點希望。有了第一步,他就可以促使蔣介石走出第二步、第三步,或許能夠逐漸達到整編所有中國軍隊的目的。但是,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使剛剛出現好轉的形勢驟然惡化,並由此導致了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的一場嚴重衝突。 事件緣起於中東戰局的突然危機。6月21日,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聯軍攻佔利比亞東部的托布魯克,英國守軍3萬餘人繳槍投降,埃及和整個中東面臨著落入德意之手的巨大危險。為了挽救中東的危局,美軍參謀部於6月25日命令駐印度的第10航空隊,將該部的重型轟炸機和空運司令部的運輸機全部調往埃及,空襲德軍的後方運輸線。同時還命令把一批正在運往中國途中的A-29型轟炸機,留在蘇丹的喀土穆,以支援英軍作戰。 美軍參謀部在通知史迪威的同時,已直接把命令發給了第10航空隊。儘管史迪威對此十分惱火,但也無力改變這一決定。他完全可以想像到,蔣介石得知這消息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在日記中發出了歎息:「現在我能對大元帥說什麼呢?我們所有的諾言都沒有兌現,卻還要喋喋不休地對他說:堅持幹吧,老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